火氣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其實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火氣”,清初周亮工寫有《閩茶曲》十首,其中一首這樣寫道:
雨前明後但嫌新,
火氣未消莫接唇。
藏得深紅三倍價,
家家買弄隔年陳。
由此可見古人早就認識到了新茶的上火現象。而且,即使今天,過多的飲用新茶,對部分人也確實有上火的現象。
關於火氣我有幾個看法
1、火氣確實存在。
2、火氣是可以產生和消亡的。比如茶葉的火氣可以透過“炒制”而產生,也可以透過冰凍而消失。
3、火氣透過對人體起作用而讓我們感知它的存在。我們喝了火氣大的茶,就會鼻咽乾燥。嚴重點,嗓子痛,牙齒痛。
疑 問
火氣應該是物質的了,但現代科學確無法透過儀器來驗證它的存在。“火氣”是非物質的?好像也說不通。
茶道也講究玄學
唐朝時期流行“煎茶”,陸羽將“五行”納入“煎茶”的茶道之中。他認為金、木、水、火、土相結合才能煮出好茶。
“煎茶”用風爐,屬金;
爐立於土之上,屬土;
爐中沸水,屬水;
爐下木炭,屬木;
用炭生火,屬火。
這五行相生相剋,陰陽調和,從而達到茶“去百疾”的養生目的。
可是喝茶上火,卻有事實,這是其中的火屬性太旺盛了麼?明明喝進嘴的是茶水,為什麼還會有“火氣”呢?
“火 氣 ”解 密
為了解決疑問,我查閱了諸多材料,最終還是請教“大溼”,方整理出一份還算齊全的解密。
1、中醫理論看“火氣”。
中醫主張用食物性味的偏勝來調整人體氣血陰陽,扶正祛邪,以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中醫把食物劃分為“四性”、“五味”,其中“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真真是大道至簡,簡單來講就是能減輕或消除熱症的食物,屬寒涼性;能減輕和消除寒證的食物屬溫熱性。
按照中醫理論,剛加工的茶葉會造成熱症,即屬於溫熱性。這種火氣需存貯一段時間才會消失。
當然由於受到客觀原因的限制,中醫對“上火”的診斷與治療也比較含糊,只有臨床的實踐經驗,並無西方科學邏輯的檢測指標體系,這也是中醫實踐性的特點。
2、現代科學研究看“火氣”
現代醫學認為,上火與感染、微迴圈障礙、胃腸病、營養缺乏、情緒紊亂等有關。其中細化到微觀,可能跟區域性水分的變化,導致的能量過剩相關,這甚至有點像吃雪時的感受。
對喝新茶“上火”而言,製茶過程中,高溫導致茶葉結合水丟失,品飲時,茶和水的氫鍵重新結合,釋放過剩能量是導致“上火”的一個的重要原因。
下面是關於此事的硬科普
1
食物中水分子存在形式有兩種:一種為自由水(遊離水),100℃的條件下加熱時,就會脫離食物而失去;另一種是結合水,它與食物中營養成分分子(蛋白質等)形成氫鍵而結合,它需在更高的溫度條件下(一般在120℃以上)加熱才會失去。
曾榮今等學者(2002)實驗結果表明炒花生導致花生中氫鍵破壞、結合水丟失。當我們攝入炒制的花生時,食物中成分又重新與口腔內的水分子結合,氫鍵恢復形成,氫鍵恢復導致釋放過剩熱量,釋放過剩熱量從而可能引起“上火”。
2
同時由於形成氫鍵,恢復結合水,還會在短時間內消耗口腔的自由水,造成口腔內自由水分暫時相對短缺,使得口腔粘膜表面的自由水與結合水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鈉泵活性增大,能量代謝活動增強,產生的熱量隨之增多,區域性的能量過剩,從而導致一種非感染性炎症———“上火”。
此外,對茶葉而言,上火的另一個原因可能與兒茶素還有異構化作用以及咖啡鹼與兒茶素形成氫鍵過程,釋放能量有關(鍾秋菊,2006)。
3
新茶在加工中,兒茶素髮生異構化作用,在熱作用下,由順式兒茶素轉化成反式兒茶素,品飲時,容易發生異構化,釋放能量。咖啡鹼同兒茶素及其氧化產物在高溫(100度)時呈遊離狀態,品飲時,隨著溫度的下降,形成氫鍵締合物,氫鍵的形成會釋放能量。實驗資料顯示,名優綠茶貯藏前兩個月內降幅最大的是咖啡鹼和EGC、EGCG等兒茶素類。
同時,茶葉中的活性較強的兒茶素、咖啡鹼和生物鹼等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對人的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有可能讓少部分有特異體質的人產生胸悶欲吐、腹脹、腹痛等不適感。
最後扯一扯
一般新茶在傳統的技術條件下經過半個月的時間,其“上火”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以至幾乎可以忽略。
當然,這還得看人,如同食用桔子上火的認識一樣,它們確實有此現象,但也是因人而異,畢竟凡事適量適度就好。
火氣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其實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了“火氣”,清初周亮工寫有《閩茶曲》十首,其中一首這樣寫道:
雨前明後但嫌新,
火氣未消莫接唇。
藏得深紅三倍價,
家家買弄隔年陳。
由此可見古人早就認識到了新茶的上火現象。而且,即使今天,過多的飲用新茶,對部分人也確實有上火的現象。
關於火氣我有幾個看法
1、火氣確實存在。
2、火氣是可以產生和消亡的。比如茶葉的火氣可以透過“炒制”而產生,也可以透過冰凍而消失。
3、火氣透過對人體起作用而讓我們感知它的存在。我們喝了火氣大的茶,就會鼻咽乾燥。嚴重點,嗓子痛,牙齒痛。
疑 問
火氣應該是物質的了,但現代科學確無法透過儀器來驗證它的存在。“火氣”是非物質的?好像也說不通。
茶道也講究玄學
唐朝時期流行“煎茶”,陸羽將“五行”納入“煎茶”的茶道之中。他認為金、木、水、火、土相結合才能煮出好茶。
“煎茶”用風爐,屬金;
爐立於土之上,屬土;
爐中沸水,屬水;
爐下木炭,屬木;
用炭生火,屬火。
這五行相生相剋,陰陽調和,從而達到茶“去百疾”的養生目的。
可是喝茶上火,卻有事實,這是其中的火屬性太旺盛了麼?明明喝進嘴的是茶水,為什麼還會有“火氣”呢?
“火 氣 ”解 密
為了解決疑問,我查閱了諸多材料,最終還是請教“大溼”,方整理出一份還算齊全的解密。
1、中醫理論看“火氣”。
中醫主張用食物性味的偏勝來調整人體氣血陰陽,扶正祛邪,以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中醫把食物劃分為“四性”、“五味”,其中“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真真是大道至簡,簡單來講就是能減輕或消除熱症的食物,屬寒涼性;能減輕和消除寒證的食物屬溫熱性。
按照中醫理論,剛加工的茶葉會造成熱症,即屬於溫熱性。這種火氣需存貯一段時間才會消失。
當然由於受到客觀原因的限制,中醫對“上火”的診斷與治療也比較含糊,只有臨床的實踐經驗,並無西方科學邏輯的檢測指標體系,這也是中醫實踐性的特點。
2、現代科學研究看“火氣”
現代醫學認為,上火與感染、微迴圈障礙、胃腸病、營養缺乏、情緒紊亂等有關。其中細化到微觀,可能跟區域性水分的變化,導致的能量過剩相關,這甚至有點像吃雪時的感受。
對喝新茶“上火”而言,製茶過程中,高溫導致茶葉結合水丟失,品飲時,茶和水的氫鍵重新結合,釋放過剩能量是導致“上火”的一個的重要原因。
下面是關於此事的硬科普
1
食物中水分子存在形式有兩種:一種為自由水(遊離水),100℃的條件下加熱時,就會脫離食物而失去;另一種是結合水,它與食物中營養成分分子(蛋白質等)形成氫鍵而結合,它需在更高的溫度條件下(一般在120℃以上)加熱才會失去。
曾榮今等學者(2002)實驗結果表明炒花生導致花生中氫鍵破壞、結合水丟失。當我們攝入炒制的花生時,食物中成分又重新與口腔內的水分子結合,氫鍵恢復形成,氫鍵恢復導致釋放過剩熱量,釋放過剩熱量從而可能引起“上火”。
2
同時由於形成氫鍵,恢復結合水,還會在短時間內消耗口腔的自由水,造成口腔內自由水分暫時相對短缺,使得口腔粘膜表面的自由水與結合水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鈉泵活性增大,能量代謝活動增強,產生的熱量隨之增多,區域性的能量過剩,從而導致一種非感染性炎症———“上火”。
此外,對茶葉而言,上火的另一個原因可能與兒茶素還有異構化作用以及咖啡鹼與兒茶素形成氫鍵過程,釋放能量有關(鍾秋菊,2006)。
3
新茶在加工中,兒茶素髮生異構化作用,在熱作用下,由順式兒茶素轉化成反式兒茶素,品飲時,容易發生異構化,釋放能量。咖啡鹼同兒茶素及其氧化產物在高溫(100度)時呈遊離狀態,品飲時,隨著溫度的下降,形成氫鍵締合物,氫鍵的形成會釋放能量。實驗資料顯示,名優綠茶貯藏前兩個月內降幅最大的是咖啡鹼和EGC、EGCG等兒茶素類。
同時,茶葉中的活性較強的兒茶素、咖啡鹼和生物鹼等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對人的胃粘膜有刺激作用,有可能讓少部分有特異體質的人產生胸悶欲吐、腹脹、腹痛等不適感。
最後扯一扯
一般新茶在傳統的技術條件下經過半個月的時間,其“上火”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以至幾乎可以忽略。
當然,這還得看人,如同食用桔子上火的認識一樣,它們確實有此現象,但也是因人而異,畢竟凡事適量適度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