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主體建築聖母殿前,北宋崇寧元年 十字橋 (1102年)建。橋樑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樑連線,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樑,漢白玉欄杆,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透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橋樑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名橋。 編輯本段地位 現存最早的 十字橋 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儲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編輯本段附近景點 晉祠 晉祠是山西現存的較完整的古蹟之一,原來是為西周王侯姬虞建的祠堂,這裡的古建築、古塑及石刻等的價值很高,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園中有“枕流亭”、“對越”、“宋殿”、 十字橋 “獻殿”、“勝瀛”、“水鏡臺”、“三晉名泉”、“難老泉”、“天下第一泉”等四十餘座祠堂。其中以“宋殿”為最完整,最壯偉,殿壁有數副楹聯,仍然輝煌耀眼。這裡只選錄其中兩副:(一)溉汾四千頃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四十里,淆之不濁;出甕山一片石,冷於夏,溫於冬,源源有本億萬年,與世長清。(二)對水溶溶九涯珠玉蕩天光;靈泉浩浩萬頃琉璃窮地脈。宋祠前兩尊泥塑武士,披掛玲瓏,身高約一丈三、四,身粗約四尺。武士分列兩旁,手持寶杵、金瓜,神態儼然,眉須口鼻栩栩如生。殿右側有“水源樓”(也稱水母樓),建於嘉靖年間(1563)。晉祠名泉就從這樓底流出,據說此殿正建在龍口之上。門楣上的匾額有“巧思入神”、“清心詩脾”、“迓旭”“挹爽”。宋殿正處在龍口的左側,下臨龍口泉流,上迎蒸蒸朝陽,故稱“迓旭”、“挹爽”。迓,迎也;迓旭,迎接朝陽旭日之意也。挹,從泉流中棒水,手觸水而感周身涼爽,故名之曰“挹爽”。題此匾者,何其挖空心思、咬文嚼字,多麼貼切呀!另有楹聯:“風從東方來”,字寫得非常灑脫有力。“天下第一泉”成為“宋殿”左面的一顆明珠。它又號稱“難老泉”,為晉水主源。泉流晝夜不息,清澈見底。滔滔泉水從龍口中噴出,下注池中,形成六、七尺的瀑布,為數十個泉頭之最,引得遊人急步前來,良久佇望,頗含詩意。殿的左側植古柏兩株,其一為“周柏”,距今三千餘年。直徑一米,軀幹光禿,身上的條條粗紋理狀其古老。大概因為枯老之故,它倒向宋殿旁另一株古柏的枝杈上,以木柱支撐著,但古柏梢頭仍呈老綠色,皮已脫盡,綠葉猶生生不息,可謂松柏長青了。這個“長”字,在此我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宋殿內,有石像四十三個,體態俊俏,臉形清秀,全身比例適度,衣紋輕快流暢,呈現出不同的內在思想感情;古人雕塑之工巧,令人驚歎。宋殿前十數米遠的“松水亭”,楹聯為:“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亭下一荷池,泉水翻騰,池中游魚沉浮自如。荷花在水裡,荷葉浮水面,粉紅色的花朵正在開放,象栽在盆中,亭亭玉立。松水亭”的右側是“對越”。殿中設有佛龕,四個鐵鑄武士分佈四角,瞪目揚拳。這幾尊佛像鑄於宋代,迄今八百年矣,仍然光亮不鏽,像身上的刻字猶清晰可辨。可見中國冶煉技術在唐代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水平。從“對越”下行到“獻殿”。獻殿建於金大元八年,是陳獻貢品的地方,修建得穩定細緻,用小型木料構制而成。十字橋左右的欄杆上刻有“飛樑”、“魚沼”。《水經注》中“結飛樑於水上”,就是記載這一古蹟的。最後參觀姬虞祠。這是三千年前晉國第一個王侯的祠堂。一千五百年來,幾經北魏、元、明、清等重新修建。其配殿有橫額,上面寫道:“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還有名人寫的“晉祠辯”,書作俱佳,詳細地記載了晉祠的由來。從“鎖虹橋”返回,再次矚仰這個晉祠,才進一步瞭解了它的來歷。名謂晉祠,實為“宋殿”,這裡是宋朝都城的所在地。宋以及宋以後的人歌功頌德而逐漸擴建了宋祠。
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主體建築聖母殿前,北宋崇寧元年 十字橋 (1102年)建。橋樑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樑連線,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樑,漢白玉欄杆,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透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橋樑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名橋。 編輯本段地位 現存最早的 十字橋 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儲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為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著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才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個,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著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抬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著連砍三刀的印痕。 編輯本段附近景點 晉祠 晉祠是山西現存的較完整的古蹟之一,原來是為西周王侯姬虞建的祠堂,這裡的古建築、古塑及石刻等的價值很高,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園中有“枕流亭”、“對越”、“宋殿”、 十字橋 “獻殿”、“勝瀛”、“水鏡臺”、“三晉名泉”、“難老泉”、“天下第一泉”等四十餘座祠堂。其中以“宋殿”為最完整,最壯偉,殿壁有數副楹聯,仍然輝煌耀眼。這裡只選錄其中兩副:(一)溉汾四千頃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四十里,淆之不濁;出甕山一片石,冷於夏,溫於冬,源源有本億萬年,與世長清。(二)對水溶溶九涯珠玉蕩天光;靈泉浩浩萬頃琉璃窮地脈。宋祠前兩尊泥塑武士,披掛玲瓏,身高約一丈三、四,身粗約四尺。武士分列兩旁,手持寶杵、金瓜,神態儼然,眉須口鼻栩栩如生。殿右側有“水源樓”(也稱水母樓),建於嘉靖年間(1563)。晉祠名泉就從這樓底流出,據說此殿正建在龍口之上。門楣上的匾額有“巧思入神”、“清心詩脾”、“迓旭”“挹爽”。宋殿正處在龍口的左側,下臨龍口泉流,上迎蒸蒸朝陽,故稱“迓旭”、“挹爽”。迓,迎也;迓旭,迎接朝陽旭日之意也。挹,從泉流中棒水,手觸水而感周身涼爽,故名之曰“挹爽”。題此匾者,何其挖空心思、咬文嚼字,多麼貼切呀!另有楹聯:“風從東方來”,字寫得非常灑脫有力。“天下第一泉”成為“宋殿”左面的一顆明珠。它又號稱“難老泉”,為晉水主源。泉流晝夜不息,清澈見底。滔滔泉水從龍口中噴出,下注池中,形成六、七尺的瀑布,為數十個泉頭之最,引得遊人急步前來,良久佇望,頗含詩意。殿的左側植古柏兩株,其一為“周柏”,距今三千餘年。直徑一米,軀幹光禿,身上的條條粗紋理狀其古老。大概因為枯老之故,它倒向宋殿旁另一株古柏的枝杈上,以木柱支撐著,但古柏梢頭仍呈老綠色,皮已脫盡,綠葉猶生生不息,可謂松柏長青了。這個“長”字,在此我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宋殿內,有石像四十三個,體態俊俏,臉形清秀,全身比例適度,衣紋輕快流暢,呈現出不同的內在思想感情;古人雕塑之工巧,令人驚歎。宋殿前十數米遠的“松水亭”,楹聯為:“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亭下一荷池,泉水翻騰,池中游魚沉浮自如。荷花在水裡,荷葉浮水面,粉紅色的花朵正在開放,象栽在盆中,亭亭玉立。松水亭”的右側是“對越”。殿中設有佛龕,四個鐵鑄武士分佈四角,瞪目揚拳。這幾尊佛像鑄於宋代,迄今八百年矣,仍然光亮不鏽,像身上的刻字猶清晰可辨。可見中國冶煉技術在唐代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水平。從“對越”下行到“獻殿”。獻殿建於金大元八年,是陳獻貢品的地方,修建得穩定細緻,用小型木料構制而成。十字橋左右的欄杆上刻有“飛樑”、“魚沼”。《水經注》中“結飛樑於水上”,就是記載這一古蹟的。最後參觀姬虞祠。這是三千年前晉國第一個王侯的祠堂。一千五百年來,幾經北魏、元、明、清等重新修建。其配殿有橫額,上面寫道:“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還有名人寫的“晉祠辯”,書作俱佳,詳細地記載了晉祠的由來。從“鎖虹橋”返回,再次矚仰這個晉祠,才進一步瞭解了它的來歷。名謂晉祠,實為“宋殿”,這裡是宋朝都城的所在地。宋以及宋以後的人歌功頌德而逐漸擴建了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