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地處長江上游,全縣幅員面積2910平方公里,總人口74萬人。豐都是一座依山面水的古城,春秋時稱“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從枳縣劃出單獨設縣,定名為“豐都縣”,至今已有1900多年曆史。
豐都,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名城,是中國最有特色,最有名氣的歷史文化小鎮,以其作為陰曹地府所在的豐富的鬼文化而蜚生古今中外。這裡流傳著許多鬼神傳說,《西遊記》、《聊齋志異》、《說岳全傳》、《鍾馗傳》等許多中外文學名著對“鬼城”豐都均有生動描述,頗富傳奇色彩。
豐都縣境內主要景觀有:豐都名山、雙桂山、“鬼國神宮”、“陰司街”,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鬼神文化人文景觀,也是西南地區最壯觀的動態人文景觀,這裡還有建築奇特壯觀,密集程度大,時代跨度大、文化價值高,在全國實屬罕見的匯南漢墓群;有正在施工建設中的樹人大鬼石刻,還有低海撥(海撥380-520米)的四坪森林公園,有三撫原始林場,龍河風景區(溶洞、漂流)等自然景觀
漢唐以來,豐都縣的名山就被稱為“鬼城”,從那時起,豐都這座長江北岸上的小縣城,以其神秘的面貌和眾多的傳說名揚天下,成為長江黃金旅遊線上一處飽含中國文化內涵的風景名勝,引人探幽。歷代騷人名士,羽流遷客紛至沓來,登山Range Rover,遊覽題吟,在“鬼城”中留下了層層足跡和厚重的歷史文化。
在豐都“鬼城”旅遊,導遊一定會給你介紹兩個人,因為在把豐都稱為“鬼城”的眾多傳說中,他們功不可沒。
這兩人一個叫陰長生,一個叫王方平,相傳從漢代起,他們曾先後在豐都縣城東北角的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飛昇。到了唐代,有人誤將“陰”和“王”兩人的姓連在一起,成為“陰王”,再訛傳為“陰間之王”,於是豐都就成了“陰曹地府”。
下笑世上士
沉魂北豐都
這是詩人李白遊覽豐都名山“鬼城”之後留下的詩句。
如今,李白的詩句成了豐都名山“鬼城”的一幅名聯。向世上之人昭示一個關於生與死、來與去的人生道理。
豐都名山林木幽勝,風景如畫。古木掩蔽的翠綠叢中,石徑曲回,廟宇重疊。歷朝歷代的人們在滄桑的歲月積澱中,憑著豐富的想象和心中的奢望在名山之上,日積月累修建了陰陽界、奈河橋、十八層地獄等眾多的景點,並根據道、佛、儒教的學說,塑造了大量的人、鬼、神的形象,同時把人世間原有的機構和設施一一搬到了陰間,構建了自身想象中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陰間政府”,充分發揮“陰間政府”的職能,把人不能在陽間實現的願望和理想以及種種恩怨都放到陰間解決,用自己心中的理想鬼神去懲惡揚善,使理想的鬼神成為人們生存的精神支柱。因為在他們心中相信善惡之人是存在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
傳統中國迷信頗多,傳說人死之後陰魂不散,都要到長江北岸的豐都“鬼城”這個地方來報到,在這裡接受“閻羅天子”的審判,判定功罪善惡,安排來世去向。這些遊動的亡魂手持蓋有“陰司”、“城隍”、“豐都縣府”三枚大印的“路引”(通行證),匆匆趕到豐都“鬼城”轉世昇天,不敢耽擱,否則來遲一步就會成為孤魂野鬼,永無寧日。
奈河橋是豐都鬼城中一個蘊含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地方。
它位於豐都名山寥陽殿前,由三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石拱橋並列而成。橋面窄小,青石鋪砌,略成弧形,每次只能行走一人。橋的兩側石欄雕花,橋下為一方池塘。橋頭設有關卡,由陰間厲鬼日遊神和夜遊神晝夜把守。
民間傳說,奈河橋是人死之後,到陰間報道的必往之路。如果人活著的時候品行端正、行善積德,那麼就有神靈保佑平安過橋;如果人活著的時候品行惡劣、行惡積怨,那麼亡魂就會打入橋下血河,被池中銅蛇鐵狗狂咬。《豐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這樣的描述:
“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亡魂可以安全地透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的亡魂可以透過中間的橋;惡人的亡魂則過下層的橋”。惡人過橋時,都會被守橋的歷鬼識破攔住,並推往橋下“波濤翻滾、血水橫流、腥風撲面、屍骨滿布”的血河。
很多來豐都名山“鬼城”旅遊的遊客喜歡從橋上順利走過。認為走過此橋,死後就能免受再過奈河橋之苦。於是,他們在過橋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願神能庇護。而廟裡僧尼更是生財有道,故意在青石橋面上潑上桐油,使過橋香客行步艱難,常常滑倒,誠惶誠恐,這樣一來,奈河橋也就多了神話的色彩。
奈河橋是名山“鬼城”中的難得的一處古蹟,建於明代,距離今天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奈河”在佛教中是地獄裡的河名。把奈河橋編撰成故事,旨在教化活著的人多做好事、行善積德、造福人類,來世方能轉世昇天。
古人這種因果報應的思想早已不足為訓,但是作為名勝古蹟和宗教文物來觀賞,豐都“鬼城”卻是其它寺廟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你來豐都旅遊,不妨去名山“鬼城”走走這座奈河橋。
豐都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地處長江上游,全縣幅員面積2910平方公里,總人口74萬人。豐都是一座依山面水的古城,春秋時稱“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從枳縣劃出單獨設縣,定名為“豐都縣”,至今已有1900多年曆史。
豐都,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名城,是中國最有特色,最有名氣的歷史文化小鎮,以其作為陰曹地府所在的豐富的鬼文化而蜚生古今中外。這裡流傳著許多鬼神傳說,《西遊記》、《聊齋志異》、《說岳全傳》、《鍾馗傳》等許多中外文學名著對“鬼城”豐都均有生動描述,頗富傳奇色彩。
豐都縣境內主要景觀有:豐都名山、雙桂山、“鬼國神宮”、“陰司街”,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鬼神文化人文景觀,也是西南地區最壯觀的動態人文景觀,這裡還有建築奇特壯觀,密集程度大,時代跨度大、文化價值高,在全國實屬罕見的匯南漢墓群;有正在施工建設中的樹人大鬼石刻,還有低海撥(海撥380-520米)的四坪森林公園,有三撫原始林場,龍河風景區(溶洞、漂流)等自然景觀
漢唐以來,豐都縣的名山就被稱為“鬼城”,從那時起,豐都這座長江北岸上的小縣城,以其神秘的面貌和眾多的傳說名揚天下,成為長江黃金旅遊線上一處飽含中國文化內涵的風景名勝,引人探幽。歷代騷人名士,羽流遷客紛至沓來,登山Range Rover,遊覽題吟,在“鬼城”中留下了層層足跡和厚重的歷史文化。
在豐都“鬼城”旅遊,導遊一定會給你介紹兩個人,因為在把豐都稱為“鬼城”的眾多傳說中,他們功不可沒。
這兩人一個叫陰長生,一個叫王方平,相傳從漢代起,他們曾先後在豐都縣城東北角的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飛昇。到了唐代,有人誤將“陰”和“王”兩人的姓連在一起,成為“陰王”,再訛傳為“陰間之王”,於是豐都就成了“陰曹地府”。
下笑世上士
沉魂北豐都
這是詩人李白遊覽豐都名山“鬼城”之後留下的詩句。
如今,李白的詩句成了豐都名山“鬼城”的一幅名聯。向世上之人昭示一個關於生與死、來與去的人生道理。
豐都名山林木幽勝,風景如畫。古木掩蔽的翠綠叢中,石徑曲回,廟宇重疊。歷朝歷代的人們在滄桑的歲月積澱中,憑著豐富的想象和心中的奢望在名山之上,日積月累修建了陰陽界、奈河橋、十八層地獄等眾多的景點,並根據道、佛、儒教的學說,塑造了大量的人、鬼、神的形象,同時把人世間原有的機構和設施一一搬到了陰間,構建了自身想象中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陰間政府”,充分發揮“陰間政府”的職能,把人不能在陽間實現的願望和理想以及種種恩怨都放到陰間解決,用自己心中的理想鬼神去懲惡揚善,使理想的鬼神成為人們生存的精神支柱。因為在他們心中相信善惡之人是存在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
傳統中國迷信頗多,傳說人死之後陰魂不散,都要到長江北岸的豐都“鬼城”這個地方來報到,在這裡接受“閻羅天子”的審判,判定功罪善惡,安排來世去向。這些遊動的亡魂手持蓋有“陰司”、“城隍”、“豐都縣府”三枚大印的“路引”(通行證),匆匆趕到豐都“鬼城”轉世昇天,不敢耽擱,否則來遲一步就會成為孤魂野鬼,永無寧日。
奈河橋是豐都鬼城中一個蘊含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地方。
它位於豐都名山寥陽殿前,由三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石拱橋並列而成。橋面窄小,青石鋪砌,略成弧形,每次只能行走一人。橋的兩側石欄雕花,橋下為一方池塘。橋頭設有關卡,由陰間厲鬼日遊神和夜遊神晝夜把守。
民間傳說,奈河橋是人死之後,到陰間報道的必往之路。如果人活著的時候品行端正、行善積德,那麼就有神靈保佑平安過橋;如果人活著的時候品行惡劣、行惡積怨,那麼亡魂就會打入橋下血河,被池中銅蛇鐵狗狂咬。《豐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這樣的描述:
“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亡魂可以安全地透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的亡魂可以透過中間的橋;惡人的亡魂則過下層的橋”。惡人過橋時,都會被守橋的歷鬼識破攔住,並推往橋下“波濤翻滾、血水橫流、腥風撲面、屍骨滿布”的血河。
很多來豐都名山“鬼城”旅遊的遊客喜歡從橋上順利走過。認為走過此橋,死後就能免受再過奈河橋之苦。於是,他們在過橋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願神能庇護。而廟裡僧尼更是生財有道,故意在青石橋面上潑上桐油,使過橋香客行步艱難,常常滑倒,誠惶誠恐,這樣一來,奈河橋也就多了神話的色彩。
奈河橋是名山“鬼城”中的難得的一處古蹟,建於明代,距離今天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奈河”在佛教中是地獄裡的河名。把奈河橋編撰成故事,旨在教化活著的人多做好事、行善積德、造福人類,來世方能轉世昇天。
古人這種因果報應的思想早已不足為訓,但是作為名勝古蹟和宗教文物來觀賞,豐都“鬼城”卻是其它寺廟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你來豐都旅遊,不妨去名山“鬼城”走走這座奈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