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檢查是最常用的醫學檢驗專案之一,對泌尿系統乃至全身各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尿液有形成分檢查是檢查內容的核心。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來自泌尿道,並以可見形式滲出、排出、脫落和濃縮結晶所形成的物質的總稱。透過離心方式得到的濃縮的尿有形成分稱之為尿沉渣。尿液有形成分檢查是一項經典的檢驗專案,它和理學檢查、化學檢查共同構成尿常規檢查的全部內容,三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相彌補和互相印證。但有形成分檢查對於臨床醫生了解泌尿系統各個部位的變化,對泌尿系統疾病進行定位診斷、鑑別診斷和預後判斷更具有應用價值。
尿液有形成分的檢查內容
尿液中顯微鏡檢查可見的有形成分種類非常多,可分為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兩大類。
一些成分具有明確的病理意義,如細胞、管形、寄生蟲等具有明確診斷價值;另一些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種生理性結晶、上皮細胞等,這些成分在某些情況下具有輔助診斷價值。
有機成分中包含細胞成分、管型成分以及其他有機成分等。無機成分主要為結晶,可分為生理性結晶、病理性結晶、藥物結晶三大類。
鑑於尿液有形成分檢查的重要意義,國內外學術界非常注意尿液檢查方法學的標準化、規範化。中國中華醫學會第一次全國臨床檢驗學術會議提出了尿常規檢查標準化問題,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臨床血液學檢驗與尿液分析專題研討會提出了中國尿沉渣的推薦標準。
2002年,中國衛生部頒佈了尿液檢查的行業標準首次規範了中國醫學實驗室尿液常規檢查方法。
2009年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臨床血液與尿液檢驗學組召開了“尿液有形成分檢驗高峰論壇”,對尿液有形成分檢查方法標準化和應用自動化儀器對鏡檢篩選等方面取得了共識。
現在中國所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檢測方法通常採用一般顯微鏡檢查法及尿液塗片染色檢查。
尿液塗片染色檢查即利用結晶紫和沙黃兩種色素對尿沉渣進行染色,使得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染成不同的顏色,從而使其形態、結構顯示清晰,易於辨認,尤其是對白細胞與各種管型的檢出率明顯提高。
尿液有形成分形態學及檢驗的臨床意義
尿液有形成分檢測有助於掌握尿液中各類白細胞形態特徵,對於鑑別與白細胞相似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和其他小型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細胞、診斷各種泌尿系統疾患、判定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尿液中發現較多的紅細胞,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新鮮尿液中的紅細胞形態與泌尿系統疾病有一定關係,準確辨認和鑑別尿液中紅細胞的形態,對腎小球性或非腎小球性血尿的鑑別診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尿液中的紅細胞形態又與尿液的酸鹼度、比重、滲透量、標本存放時間等有密切關係,所以在形態確認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比較多,應引起檢驗人員的重視。
檢驗尿液沉渣中的病毒感染細胞及其包涵體,是診斷泌尿系統病毒感染的可行手段之一。包涵體是某些病毒在易感細胞的胞漿或胞核內進行增殖、複製時聚集而成的小體。通常可用瑞—吉染色法進行顯微鏡檢查,若能仔細查驗,可獲得一定的陽性率。觀察細胞被病毒感染的特徵和包涵體,結合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尿液中有細菌嗎?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腎臟、輸尿管和膀胱是無菌的,尿道也是無菌的。但是在接近尿道口部位1~2cm 處,特別是女性,可能會有少數細菌寄生,此外尿道周圍面板的汙染也是造成尿液可能被細菌汙染的原因。新鮮排出的尿液是基本無菌的,非離心尿液塗片、乾燥、染色後鏡檢,平均每油鏡視野中細菌數量應該小於1 個。當尿液中攜帶的細菌的數量超過104~105個/ml時,可稱為菌尿。
引發尿路感染的細菌有些可在尿液中查到,根據形態學可辨認的細菌有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真菌、酵母菌等。在尿液有形成分檢查過程中,若可識別出的細菌數量較多時,應在報告中大致描述其種類和形態,並應及時向臨床醫生提出進行尿液細菌培養和鑑定的建議。常規尿液有形成分檢查一般不需確認細菌存在與否,更不能確認細菌種類,但可以作提示性報告。
傳統鏡檢不容忽視
近年來,隨著醫學實驗室質量管理逐步深入,對細胞形態學檢查的臨床價值理解逐步提高,尿液有形成分檢查逐步受到重視。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醫院依然忽視“尿沉渣鏡檢”。
目前在檢驗學界被廣泛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自動識別系統是根據數字成像原理,近年來新興的尿液分析技術,方法簡單、快速、自動化程度高。根據數字成像原理採用數字攝像機和顯微鏡光學系統採圖,計算機對目標影象的特徵引數進行資料分析對計數池中的尿有形成分進行分類計數。儀器使用時間越長,資料庫越豐富,識別能力越強。根據儀器的原理和記憶體的資料庫不同,對有形成分的識
尿液檢查是最常用的醫學檢驗專案之一,對泌尿系統乃至全身各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尿液有形成分檢查是檢查內容的核心。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來自泌尿道,並以可見形式滲出、排出、脫落和濃縮結晶所形成的物質的總稱。透過離心方式得到的濃縮的尿有形成分稱之為尿沉渣。尿液有形成分檢查是一項經典的檢驗專案,它和理學檢查、化學檢查共同構成尿常規檢查的全部內容,三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相彌補和互相印證。但有形成分檢查對於臨床醫生了解泌尿系統各個部位的變化,對泌尿系統疾病進行定位診斷、鑑別診斷和預後判斷更具有應用價值。
尿液有形成分的檢查內容
尿液中顯微鏡檢查可見的有形成分種類非常多,可分為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兩大類。
一些成分具有明確的病理意義,如細胞、管形、寄生蟲等具有明確診斷價值;另一些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種生理性結晶、上皮細胞等,這些成分在某些情況下具有輔助診斷價值。
有機成分中包含細胞成分、管型成分以及其他有機成分等。無機成分主要為結晶,可分為生理性結晶、病理性結晶、藥物結晶三大類。
鑑於尿液有形成分檢查的重要意義,國內外學術界非常注意尿液檢查方法學的標準化、規範化。中國中華醫學會第一次全國臨床檢驗學術會議提出了尿常規檢查標準化問題,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臨床血液學檢驗與尿液分析專題研討會提出了中國尿沉渣的推薦標準。
2002年,中國衛生部頒佈了尿液檢查的行業標準首次規範了中國醫學實驗室尿液常規檢查方法。
2009年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臨床血液與尿液檢驗學組召開了“尿液有形成分檢驗高峰論壇”,對尿液有形成分檢查方法標準化和應用自動化儀器對鏡檢篩選等方面取得了共識。
現在中國所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檢測方法通常採用一般顯微鏡檢查法及尿液塗片染色檢查。
尿液塗片染色檢查即利用結晶紫和沙黃兩種色素對尿沉渣進行染色,使得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染成不同的顏色,從而使其形態、結構顯示清晰,易於辨認,尤其是對白細胞與各種管型的檢出率明顯提高。
尿液有形成分形態學及檢驗的臨床意義
尿液有形成分檢測有助於掌握尿液中各類白細胞形態特徵,對於鑑別與白細胞相似的腎小管上皮細胞和其他小型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細胞、診斷各種泌尿系統疾患、判定療效具有重要意義。
尿液中發現較多的紅細胞,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新鮮尿液中的紅細胞形態與泌尿系統疾病有一定關係,準確辨認和鑑別尿液中紅細胞的形態,對腎小球性或非腎小球性血尿的鑑別診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是尿液中的紅細胞形態又與尿液的酸鹼度、比重、滲透量、標本存放時間等有密切關係,所以在形態確認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比較多,應引起檢驗人員的重視。
檢驗尿液沉渣中的病毒感染細胞及其包涵體,是診斷泌尿系統病毒感染的可行手段之一。包涵體是某些病毒在易感細胞的胞漿或胞核內進行增殖、複製時聚集而成的小體。通常可用瑞—吉染色法進行顯微鏡檢查,若能仔細查驗,可獲得一定的陽性率。觀察細胞被病毒感染的特徵和包涵體,結合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尿液中有細菌嗎?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腎臟、輸尿管和膀胱是無菌的,尿道也是無菌的。但是在接近尿道口部位1~2cm 處,特別是女性,可能會有少數細菌寄生,此外尿道周圍面板的汙染也是造成尿液可能被細菌汙染的原因。新鮮排出的尿液是基本無菌的,非離心尿液塗片、乾燥、染色後鏡檢,平均每油鏡視野中細菌數量應該小於1 個。當尿液中攜帶的細菌的數量超過104~105個/ml時,可稱為菌尿。
引發尿路感染的細菌有些可在尿液中查到,根據形態學可辨認的細菌有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真菌、酵母菌等。在尿液有形成分檢查過程中,若可識別出的細菌數量較多時,應在報告中大致描述其種類和形態,並應及時向臨床醫生提出進行尿液細菌培養和鑑定的建議。常規尿液有形成分檢查一般不需確認細菌存在與否,更不能確認細菌種類,但可以作提示性報告。
傳統鏡檢不容忽視
近年來,隨著醫學實驗室質量管理逐步深入,對細胞形態學檢查的臨床價值理解逐步提高,尿液有形成分檢查逐步受到重視。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醫院依然忽視“尿沉渣鏡檢”。
目前在檢驗學界被廣泛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自動識別系統是根據數字成像原理,近年來新興的尿液分析技術,方法簡單、快速、自動化程度高。根據數字成像原理採用數字攝像機和顯微鏡光學系統採圖,計算機對目標影象的特徵引數進行資料分析對計數池中的尿有形成分進行分類計數。儀器使用時間越長,資料庫越豐富,識別能力越強。根據儀器的原理和記憶體的資料庫不同,對有形成分的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