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小陳以前是一名會計,後來她厭倦了每天跑稅務局每天算各種數字,別人紛紛勸她不要太沖動,找一份好工作不容易。但是她後來還是離開了,去了一家保險公司。這對於文靜的小陳來說,是一個非常挑戰自我的職業,要早出晚歸,要東奔西跑,還要看人臉色。再也沒有朝九晚五和雙休,也再沒有按時穩穩到賬的工資。
一旦把自己逼到那個份上,也就只能破釜沉舟了。小陳付出了很多,每天都生機勃勃特別有活力。她覺得挑戰是一件特別有激情的事,每次挑戰成功的喜悅是別的無法給予的。她說她覺得每天面對不同的客戶非常有意思,每一天都特別有新意。而且當她攻克一個難關,或者終於簽下一個單子,那種喜悅是以前的枯燥工作無法比擬的。
小陳就是個令人敬佩的人。生活中很多人對工作對生活都有著諸多不滿,但是除了抱怨卻不肯做任何改變。而勇敢的人,敢於重塑自我的人,就可以擁有燦爛的未來。
我剛剛看的書《木匠手記——如何更真實地生活》講的也是重塑自我的事。作者尼娜·麥克勞林是一個女木匠,她所謂的木匠,其實在我看來並不限於木工,稱為裝修更合適。之前她是一位網站總編,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電腦前點選著按鈕度過的,苦思冥想吸引眼球的標題,如何能提高點選率。幾年之後她發現這種工作太消耗人了,她厭倦了這樣的生活,直到後來她感到了絕望,她想再這樣下去她會死掉的。但是辭職需要勇氣,辭職意味著她將失去體面的工作、高額收入、保險和住房。後來還是她毅然決然地辭職了。還沒找到新工作的時候,就辭了。
做木匠其實很偶然,只是那個招聘的貼子忽然間就吸引了她。然後她就跟著瑪麗從零開始。(這裡的木匠其實不同於我們理解的木工,說裝修可能更確切。)從記者到木匠好像牛馬不相及,但是她做下來了,並且會快樂地做下去。《木匠手記——如何更真實地生活》正是她做木匠體驗到的人生領悟。
跨行一個全新的領域,當然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首先技能上的欠缺,其次,時不時就沒活幹,就意味著沒有收入,這真是讓尼娜特別著急。她甚至還一度跟前老闆打了電話,想重回崗位去。當然,她沒有成功,不過也因此,她堅持了下來,並從中找到了樂趣。
從上面的思維導圖可以看出,為什麼《木匠手記》的副標題是:如何更真實地生活。尼娜即使是從事了非文字工作,但她仍會用敏銳的眼光以及文學頭腦,去體驗這別樣的人生。
雖然尼娜半路出家,什麼基礎都沒有,但是她勤奮好學,肯於鑽研。她的老闆瑪麗從來不指責她,總是從錯誤中教會她如何做好。瑪麗說:“你並不糟糕,你只是需要上百次的練習。”這給了尼娜莫大的鼓勵,也讓她深深體會到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多麼的幸福。
我覺得尼娜最令人敬佩的是,她能從以前的高薪體面的職業中走出來,重塑自我,去找尋自己真正喜歡的更真實的生活。人生如果一成不變還有什麼意思?書中尼娜引用了奧維德在《變形記》中的話:“自出發起,我們就註定開始重塑,一個東西變成與從前不同的模樣。”
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對現狀有各種不滿,各種抱怨,但是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只能改變自己。有的人想明白了道理,然後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終破繭成蝶擁有新生。有的人卻不做任何改變,多年之後仍在不停地抱怨。所以,擁有怎樣的人生,關鍵在於你敢不敢聽從內心的呼喚,敢不敢將舊我推倒了重建。
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他本是一名股票經濟人,過著優越富足的生活,在他40歲的時候,忽然拋妻棄子去巴黎畫畫。他過得極其窮困潦倒,甚至差點餓死。但他並不曾想過回頭,只憑著畫畫的滿腔熱忱活著。他並不在乎成不成名,掙不掙錢。他只是單純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雖然我不喜歡他自私,但仍佩服他人到中年仍勇敢地去追。他不被世俗金錢誘惑,獨留一顆追夢的心。
《月亮和六便士》中另一個人物,只是在對話中提到,但是給我印象特別深刻 。阿伯拉罕,也是在事業如日中天非常輝煌的時候,放棄了升職加薪的機會,去亞歷山大過他喜歡的田園生活。阿伯拉罕說:“做出這件事的不是我,是我身體裡一種遠比我自己的意志更強大的力量。”
肯於聽從內心召喚的人,一定是都得到了身體裡比意志更強大的力量吧。人的一輩子算算也就兩萬多天,是要擰巴著過日子,還是為了自己而活,其實並沒有一個正確答案。有人為了金錢和地位,有人為了快樂和自由,只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奔忙的人有多少還記得自己的夢想?
《木匠手記》透過尼娜從女編輯到女木匠的跨界轉型,找到更真實的生活,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這本書的英文原版獲得4.5星的高分評價,中文版中加入了青年插畫師冠楠創傷的二十多幅版畫,非常古樸又溫暖,值得推薦給對現狀不滿又渴望改變的人。
學會了解自我、正視錯誤、修養人格,要知道:“改變很痛苦,不改變更痛苦”。什麼是改變??——“改變”就是做連你自己都覺得害怕的事情......
我有個朋友小陳以前是一名會計,後來她厭倦了每天跑稅務局每天算各種數字,別人紛紛勸她不要太沖動,找一份好工作不容易。但是她後來還是離開了,去了一家保險公司。這對於文靜的小陳來說,是一個非常挑戰自我的職業,要早出晚歸,要東奔西跑,還要看人臉色。再也沒有朝九晚五和雙休,也再沒有按時穩穩到賬的工資。
一旦把自己逼到那個份上,也就只能破釜沉舟了。小陳付出了很多,每天都生機勃勃特別有活力。她覺得挑戰是一件特別有激情的事,每次挑戰成功的喜悅是別的無法給予的。她說她覺得每天面對不同的客戶非常有意思,每一天都特別有新意。而且當她攻克一個難關,或者終於簽下一個單子,那種喜悅是以前的枯燥工作無法比擬的。
小陳就是個令人敬佩的人。生活中很多人對工作對生活都有著諸多不滿,但是除了抱怨卻不肯做任何改變。而勇敢的人,敢於重塑自我的人,就可以擁有燦爛的未來。
我剛剛看的書《木匠手記——如何更真實地生活》講的也是重塑自我的事。作者尼娜·麥克勞林是一個女木匠,她所謂的木匠,其實在我看來並不限於木工,稱為裝修更合適。之前她是一位網站總編,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電腦前點選著按鈕度過的,苦思冥想吸引眼球的標題,如何能提高點選率。幾年之後她發現這種工作太消耗人了,她厭倦了這樣的生活,直到後來她感到了絕望,她想再這樣下去她會死掉的。但是辭職需要勇氣,辭職意味著她將失去體面的工作、高額收入、保險和住房。後來還是她毅然決然地辭職了。還沒找到新工作的時候,就辭了。
做木匠其實很偶然,只是那個招聘的貼子忽然間就吸引了她。然後她就跟著瑪麗從零開始。(這裡的木匠其實不同於我們理解的木工,說裝修可能更確切。)從記者到木匠好像牛馬不相及,但是她做下來了,並且會快樂地做下去。《木匠手記——如何更真實地生活》正是她做木匠體驗到的人生領悟。
跨行一個全新的領域,當然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首先技能上的欠缺,其次,時不時就沒活幹,就意味著沒有收入,這真是讓尼娜特別著急。她甚至還一度跟前老闆打了電話,想重回崗位去。當然,她沒有成功,不過也因此,她堅持了下來,並從中找到了樂趣。
從上面的思維導圖可以看出,為什麼《木匠手記》的副標題是:如何更真實地生活。尼娜即使是從事了非文字工作,但她仍會用敏銳的眼光以及文學頭腦,去體驗這別樣的人生。
雖然尼娜半路出家,什麼基礎都沒有,但是她勤奮好學,肯於鑽研。她的老闆瑪麗從來不指責她,總是從錯誤中教會她如何做好。瑪麗說:“你並不糟糕,你只是需要上百次的練習。”這給了尼娜莫大的鼓勵,也讓她深深體會到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多麼的幸福。
我覺得尼娜最令人敬佩的是,她能從以前的高薪體面的職業中走出來,重塑自我,去找尋自己真正喜歡的更真實的生活。人生如果一成不變還有什麼意思?書中尼娜引用了奧維德在《變形記》中的話:“自出發起,我們就註定開始重塑,一個東西變成與從前不同的模樣。”
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對現狀有各種不滿,各種抱怨,但是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只能改變自己。有的人想明白了道理,然後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終破繭成蝶擁有新生。有的人卻不做任何改變,多年之後仍在不停地抱怨。所以,擁有怎樣的人生,關鍵在於你敢不敢聽從內心的呼喚,敢不敢將舊我推倒了重建。
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他本是一名股票經濟人,過著優越富足的生活,在他40歲的時候,忽然拋妻棄子去巴黎畫畫。他過得極其窮困潦倒,甚至差點餓死。但他並不曾想過回頭,只憑著畫畫的滿腔熱忱活著。他並不在乎成不成名,掙不掙錢。他只是單純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雖然我不喜歡他自私,但仍佩服他人到中年仍勇敢地去追。他不被世俗金錢誘惑,獨留一顆追夢的心。
《月亮和六便士》中另一個人物,只是在對話中提到,但是給我印象特別深刻 。阿伯拉罕,也是在事業如日中天非常輝煌的時候,放棄了升職加薪的機會,去亞歷山大過他喜歡的田園生活。阿伯拉罕說:“做出這件事的不是我,是我身體裡一種遠比我自己的意志更強大的力量。”
肯於聽從內心召喚的人,一定是都得到了身體裡比意志更強大的力量吧。人的一輩子算算也就兩萬多天,是要擰巴著過日子,還是為了自己而活,其實並沒有一個正確答案。有人為了金錢和地位,有人為了快樂和自由,只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奔忙的人有多少還記得自己的夢想?
《木匠手記》透過尼娜從女編輯到女木匠的跨界轉型,找到更真實的生活,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這本書的英文原版獲得4.5星的高分評價,中文版中加入了青年插畫師冠楠創傷的二十多幅版畫,非常古樸又溫暖,值得推薦給對現狀不滿又渴望改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