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除夕除夕,俗稱“三十盲晡”。羅源人習慣在祭灶之後準備過年。家家戶戶忙於“掃堂”(大掃除)、裁新衣、殺雞宰鴨、蒸年糕、買魚買肉,準備年貨。年關之際,親朋戚友互贈禮品,女婿要向岳父母、徒弟要向師傅贈送年貨。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晚(小月為二十八日)煮線面、太平蛋給兒、孫輩過“小兒歲”,表示長輩對晚輩的愛護。三十日,外出人家均回家“做年”,各家各戶皆掛年畫、貼春聯。佛教信徒多數舉行祭天地、祭祖先儀式,以公雞、豬肉、年糕、米酒為供品。是晚閤家團聚。年夜飯菜餚不論多豐,但魚、太平蛋和年糕3碗必不可少。以分別代表“年年有餘”、“閤家太平”、“年年高升”之意。晚餐後,長輩給未滿十六歲的晚輩“壓歲錢”,有的晚輩也給長輩拜年錢。主婦裝歲飯、煨火母、添滿水缸水,切好大年初一用的一切食品。準備完畢,一家人圍坐一起,促膝談心,直至天明,稱“守歲”。舊時債主多在除夕夜催租討債,窮人躲債需待次日凌晨始能回家。新中國成立後,不再躲債,裝歲飯、煨火母等習俗也逐漸廢除。1980年起,除夕夜一家人圍坐一起觀看電視節目至深夜,青年人多通宵不眠。羅源春節春節,俗稱做年。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四日。
初一日,凌晨,各家各戶皆起早“接年”,燃放鞭炮。初一早餐要吃線面、太平蛋(鴨蛋)或□、糕,寓“長久”(線面別稱長久)、“太平”、“壓亂”和“時高運好”等意。當日主餐,皆吃乾飯,不喝粥,有“初一喝粥,全年缺糧食”和“初一喝稀,出門皆逢雨”之諺。飯後,多開展娛樂活動,忌登門訪友探親。鑑江一帶初一凌晨,小孩成群結隊到當年做壽人家跪拜祝壽,受拜者按人分發紅包(俗稱膝蓋錢)和紅桔、糖果以示酬謝。
初一清晨,禁忌很多:一忌用筷子敲擊或打破碗、碟,怕不吉利;二忌操刀,怕操刀不慎傷手腳;三忌倒水、掃地,怕倒掉和掃掉財氣;四忌打罵小孩,大人儘可能滿足小孩要求,讓其節日過得愉快;五忌說晦氣話,避免沖淡歡樂氣氛;六忌討債,怕影響團結。50年代起,以上禁忌日漸淡化。初一日多開展慰問烈軍屬、舉行座談會、茶話會等活動,互祝互勉。
初二日,登門拜年,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閤家平安、萬事如意。主人還禮,以水果、糖果或煮太平面招待客人。已婚的女兒、女婿多在此日回家探望父母。凡遇小孩上門拜年,均贈紅桔,表示出門吉利。
初三日,“拜新年”。凡上一年有人逝世,這天喪者之家設靈牌,至親、朋友持香、燭上門弔唁,其他人家忌人上門。“拜新年”之俗於民國初期革除。
初四日,謂“開假日”。各家各戶打掃衛生將垃圾集中送到村口或垃圾堆,俗稱“送穢”。是日,商店開門營業,晚上各家各戶設家宴團聚,併為出遠門的親人餞行。 羅源元宵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稱上元節,是羅源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正月初九日開始送燈,十二日夜舞龍、舞獅上街,商店、住房門首各自點燈,謂“上燈夜”。十五日為鬧元宵,開展猜燈謎、盤詩、排鰲山、燃放煙花爆竹等各種文體活動。農村此日喝喜酒,由上年生孩子的戶攜帶酒餚至神祠款待村人。酒後,各家各戶提燈,敲鑼打鼓繞境遊燈,意為慶賀太平豐收,祈求新一年平安發財,透過聚會、遊燈消除境內村與村之間的隔閡,增強鄉鄰團結。霍口香嶺村陳姓居民的遊燈與眾不同,各家所糊的彩燈兩側必須繫上兩盞象徵“牌九隻”(賭具)的小燈,元宵夜遊燈之後禁止賭博,違者按族規處罰,此俗一直沿襲到50年代中期。舊時,縣城有“過長橋”之俗。人們習慣在元宵節晚上到管角街東側的長壽橋上走走,俗稱“走長橋”,大人領孩童邊走邊唱“走長橋拼碰碰,去姑家裡吃芋蛋”以祈求平安長壽。平時足不出戶的婦女,在元宵節也解除禁錮,由女伴陪同上街觀燈。已婚未育的婦女,此時則多去摸城門的鐵燈,寓求添丁(生孩子)。
新中國成立後,元宵節多舉行舞龍燈、舞獅、文藝踩街、誦詩、猜謎和球類競賽,豐富節日活動內容。羅源拗九拗九節亦稱孝順節,簡稱“孝九”。因拗九節在農曆正月二十九日,是正月中的最後一個逢九日,亦叫“後九”。是日清晨,家家戶戶用糯米、花生仁、紅棗、紅糖等煮拗九飯過節。已出嫁的女兒均在拗九節之前送拗九飯孝敬父母,俗稱“孝順飯”。俗規,家人逝世未滿週年的不能煮拗九飯,因此,是日,鄰居皆為其送拗九飯,體現縣境人與人之間互助友愛精神。
二月初二日,稱小拗九,多數地方是日以拗九節留下的拗九飯為午餐,羅源西部農村此日則吃□過節。羅源清明清明節,戶戶上墳,清掃墳墓上雜物,重新整理墓碑碑銘,擺供品、燒陰銀(迷信紙)祭奠,並在墓上壓紙錢。掃墓後採松、竹枝帶回,寓長青常發之意。羅源祭掃墳墓有“清明前,白露後”俗規,即頭年墓在清明日祭掃,其餘應在清明節前一二日祭掃,鑑江一帶寡婦在清明節時多上墳燒紙祭奠亡夫,並在墳上哭訴昔日舊情。迄今除民間繼續沿襲掃祭墳墓外,機關單位亦於此時組織幹部、職工和學校師生到烈士陵園祭掃,以寄託對革命烈士的哀思。
清明日,不少農民還有采製茶葉和品嚐、收存新茶習慣。
羅源除夕除夕,俗稱“三十盲晡”。羅源人習慣在祭灶之後準備過年。家家戶戶忙於“掃堂”(大掃除)、裁新衣、殺雞宰鴨、蒸年糕、買魚買肉,準備年貨。年關之際,親朋戚友互贈禮品,女婿要向岳父母、徒弟要向師傅贈送年貨。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晚(小月為二十八日)煮線面、太平蛋給兒、孫輩過“小兒歲”,表示長輩對晚輩的愛護。三十日,外出人家均回家“做年”,各家各戶皆掛年畫、貼春聯。佛教信徒多數舉行祭天地、祭祖先儀式,以公雞、豬肉、年糕、米酒為供品。是晚閤家團聚。年夜飯菜餚不論多豐,但魚、太平蛋和年糕3碗必不可少。以分別代表“年年有餘”、“閤家太平”、“年年高升”之意。晚餐後,長輩給未滿十六歲的晚輩“壓歲錢”,有的晚輩也給長輩拜年錢。主婦裝歲飯、煨火母、添滿水缸水,切好大年初一用的一切食品。準備完畢,一家人圍坐一起,促膝談心,直至天明,稱“守歲”。舊時債主多在除夕夜催租討債,窮人躲債需待次日凌晨始能回家。新中國成立後,不再躲債,裝歲飯、煨火母等習俗也逐漸廢除。1980年起,除夕夜一家人圍坐一起觀看電視節目至深夜,青年人多通宵不眠。羅源春節春節,俗稱做年。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四日。
初一日,凌晨,各家各戶皆起早“接年”,燃放鞭炮。初一早餐要吃線面、太平蛋(鴨蛋)或□、糕,寓“長久”(線面別稱長久)、“太平”、“壓亂”和“時高運好”等意。當日主餐,皆吃乾飯,不喝粥,有“初一喝粥,全年缺糧食”和“初一喝稀,出門皆逢雨”之諺。飯後,多開展娛樂活動,忌登門訪友探親。鑑江一帶初一凌晨,小孩成群結隊到當年做壽人家跪拜祝壽,受拜者按人分發紅包(俗稱膝蓋錢)和紅桔、糖果以示酬謝。
初一清晨,禁忌很多:一忌用筷子敲擊或打破碗、碟,怕不吉利;二忌操刀,怕操刀不慎傷手腳;三忌倒水、掃地,怕倒掉和掃掉財氣;四忌打罵小孩,大人儘可能滿足小孩要求,讓其節日過得愉快;五忌說晦氣話,避免沖淡歡樂氣氛;六忌討債,怕影響團結。50年代起,以上禁忌日漸淡化。初一日多開展慰問烈軍屬、舉行座談會、茶話會等活動,互祝互勉。
初二日,登門拜年,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閤家平安、萬事如意。主人還禮,以水果、糖果或煮太平面招待客人。已婚的女兒、女婿多在此日回家探望父母。凡遇小孩上門拜年,均贈紅桔,表示出門吉利。
初三日,“拜新年”。凡上一年有人逝世,這天喪者之家設靈牌,至親、朋友持香、燭上門弔唁,其他人家忌人上門。“拜新年”之俗於民國初期革除。
初四日,謂“開假日”。各家各戶打掃衛生將垃圾集中送到村口或垃圾堆,俗稱“送穢”。是日,商店開門營業,晚上各家各戶設家宴團聚,併為出遠門的親人餞行。 羅源元宵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稱上元節,是羅源最熱鬧的節日之一。正月初九日開始送燈,十二日夜舞龍、舞獅上街,商店、住房門首各自點燈,謂“上燈夜”。十五日為鬧元宵,開展猜燈謎、盤詩、排鰲山、燃放煙花爆竹等各種文體活動。農村此日喝喜酒,由上年生孩子的戶攜帶酒餚至神祠款待村人。酒後,各家各戶提燈,敲鑼打鼓繞境遊燈,意為慶賀太平豐收,祈求新一年平安發財,透過聚會、遊燈消除境內村與村之間的隔閡,增強鄉鄰團結。霍口香嶺村陳姓居民的遊燈與眾不同,各家所糊的彩燈兩側必須繫上兩盞象徵“牌九隻”(賭具)的小燈,元宵夜遊燈之後禁止賭博,違者按族規處罰,此俗一直沿襲到50年代中期。舊時,縣城有“過長橋”之俗。人們習慣在元宵節晚上到管角街東側的長壽橋上走走,俗稱“走長橋”,大人領孩童邊走邊唱“走長橋拼碰碰,去姑家裡吃芋蛋”以祈求平安長壽。平時足不出戶的婦女,在元宵節也解除禁錮,由女伴陪同上街觀燈。已婚未育的婦女,此時則多去摸城門的鐵燈,寓求添丁(生孩子)。
新中國成立後,元宵節多舉行舞龍燈、舞獅、文藝踩街、誦詩、猜謎和球類競賽,豐富節日活動內容。羅源拗九拗九節亦稱孝順節,簡稱“孝九”。因拗九節在農曆正月二十九日,是正月中的最後一個逢九日,亦叫“後九”。是日清晨,家家戶戶用糯米、花生仁、紅棗、紅糖等煮拗九飯過節。已出嫁的女兒均在拗九節之前送拗九飯孝敬父母,俗稱“孝順飯”。俗規,家人逝世未滿週年的不能煮拗九飯,因此,是日,鄰居皆為其送拗九飯,體現縣境人與人之間互助友愛精神。
二月初二日,稱小拗九,多數地方是日以拗九節留下的拗九飯為午餐,羅源西部農村此日則吃□過節。羅源清明清明節,戶戶上墳,清掃墳墓上雜物,重新整理墓碑碑銘,擺供品、燒陰銀(迷信紙)祭奠,並在墓上壓紙錢。掃墓後採松、竹枝帶回,寓長青常發之意。羅源祭掃墳墓有“清明前,白露後”俗規,即頭年墓在清明日祭掃,其餘應在清明節前一二日祭掃,鑑江一帶寡婦在清明節時多上墳燒紙祭奠亡夫,並在墳上哭訴昔日舊情。迄今除民間繼續沿襲掃祭墳墓外,機關單位亦於此時組織幹部、職工和學校師生到烈士陵園祭掃,以寄託對革命烈士的哀思。
清明日,不少農民還有采製茶葉和品嚐、收存新茶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