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作者:李賀昌谷北園新筍四首籜落長竿削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家泉石眼兩三莖,曉看陰根紫脈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古竹老梢惹碧雲,茂陵歸臥嘆清貧。風吹千畝迎雨嘯,鳥重一枝入酒尊。 作品鑑賞昌谷是李賀的家鄉,那兒有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特別是竹,幾乎遍地都是。“竹香滿悽寂,粉節塗生翠”(《昌谷詩》)。李賀十分愛竹,在摩挲觀賞之餘,寫了不少詠竹的詩句,有時還直接把詩寫在竹上,以寄託自己的情思。其一:第一首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的前兩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題詩的情景,語勢流暢而又含蘊深厚。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時把竹皮的顏色和光澤清楚地顯現出來:“楚辭”代指作者自己創作的歌詩。詩人從自身的生活感受聯想到屈原的遭遇,這裡因借“楚辭”含蓄地表達了鬱積心中的怨憤之情。首句短短七個字,既有動作,又有情思,蘊意十分豐富。次句運用了對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發出濃烈的芳香,竹節上下佈滿白色粉末,顯得生機勃勃,俊美可愛;可是題詩的地方青皮剝落,墨汁淋漓,使竹的美好形象受到汙損。這裡,詩人巧妙地以“膩香春粉”和“黑離離”這一對矛盾的形象,表現內心的幽憤。後兩句著重表達怨恨的感情。“無情有恨”,似指在竹上題詩的事。詩人毀損了新竹俊美的容顏,可說是“無情”的表現,而這種“無情”乃是鬱積心中的怨憤無法抑制所致。對此,姚文燮有一段很精彩的評述:“良材未逢,將殺青以寫怨;芳姿點染,外無眷愛之情,內有沉鬱之恨。”(《昌谷集註》)詩人曾以“龍材”自負,希望自己能象新筍那樣,夜抽千尺,直上青雲,結果卻無人賞識,僻處鄉里,與竹為鄰。題詩竹上,就是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無情也好,有恨也好,卻無人得見,無人得知。“無情有恨何人見?”這裡用疑問句,而不用陳述句,使詩意開闔動盪,變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問題,措語微婉,然而感情充沛。它極力刻畫竹的愁慘容顏:煙霧繚繞,面目難辨,恰似傷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壓在竹枝竹葉上的積露,不時地向下滴落,則與哀痛者的垂淚無異。表面看起來,是在寫竹的愁苦,實則移情於物,把人的怨情變成竹的怨情,從而創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動人境界來。此詩從頭至尾寫竹,卻又無處沒有詩人自己的面目精神在。竹的愁顏宛如人的愁顏,竹的哀情也與人的哀情相通。寫竹又似寫人,其旨趣在有意無意之間,撲朔迷離,使人捉摸不定,然而風神高雅,興寄深微,遠非一般直抒胸臆的詩篇可比。此詩通篇採用“比”、“興”手法,移情於物,借物抒情。就表現手法而言,寫竹的形態是實,人的感情是虛;而從命意來說,則正好相反,寫人的感情是實,竹的形態是虛,因為詩人寫竹,旨在表達自己心中鬱積已久的哀怨之情。讀者在領悟了詩的題旨以後,竹的形象就與詩人自己直接抒情的形象迭合起來,不再是獨立自在的實體。這樣寫,有實有虛,似實而虛,似虛而實,兩者並行錯出,無可端倪,給人以玩味不盡之感。其二:第二首詩也是一首借物詠志的詩。這裡詩人把新筍描繪得非常美麗。竹殼一片片剝落下來,竹筍抽節上長了,它晶瑩透碧,像是剛剛經過刻刀雕琢出來的碧玉一般。這裡的筍的形象,是經過詩人理想化、詩化了的形象。它晶潔如玉,生機勃勃,茁壯挺拔;它要掙脫殼籜的束縛,要向上生長,由於這株筍有著如此美好的姿質,所以“母筍是龍材”的讚美就不使人感到突然,而是水到渠成。如果說上兩句主要是寫筍的外美的話,那麼後兩句就是承接著上面寫筍的生長願望,進一步刻畫筍的內美。“更容”一詞的涵義很深刻,這是假設之詞,假如容許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許它盡情生長,一夜之間拔節挺長千尺,它自然會脫卻塵泥而直插青雲之上。這裡就表達了新筍衝上九霄的豪情壯志,它不甘心於埋沒園泥之中的現狀。這是新筍的內美。另外,“更容”一詞的反面含意是,現在是“不容”,不能容許新筍一夜抽千尺,所以它就不可能拔地而起直上青雲。這就包含著深沉的幽怨。抱怨自然是來自他不能盡情地生長。這一層含意則從另一角度寫出了新筍的豐富的“內心世界”。詩人把新筍刻畫得具有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內心,是託物詠志,這新筍就是詩人李賀。詩人李賀雖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沒有泯滅雄心壯志。他總希望會實現自己的拔地上青雲的志願,這首詠筍的絕句就正是他這種心情的真實寫照。據第三首詩中的“家泉石眼兩三莖”等句推測,李賀故宅當在昌谷北園。從第四首詩中的“茂陵歸臥嘆清貧”以漢代司馬相如病歸茂陵自喻,可知這一組詩是李賀任奉禮朗以病辭歸昌谷的時候寫的。司馬相如在漢景帝時曾為散騎常侍,因病免歸;在漢武帝時曾為文帝園令,又因病免歸,居於茂陵。李賀為奉禮郎亦因病辭官歸昌谷賦閒,故以司馬相如自比。這四首詩是一組託物詠志的詩歌。
作品原文 作者:李賀昌谷北園新筍四首籜落長竿削玉開,君看母筍是龍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無情有恨何人見,露壓煙啼千萬枝。家泉石眼兩三莖,曉看陰根紫脈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古竹老梢惹碧雲,茂陵歸臥嘆清貧。風吹千畝迎雨嘯,鳥重一枝入酒尊。 作品鑑賞昌谷是李賀的家鄉,那兒有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特別是竹,幾乎遍地都是。“竹香滿悽寂,粉節塗生翠”(《昌谷詩》)。李賀十分愛竹,在摩挲觀賞之餘,寫了不少詠竹的詩句,有時還直接把詩寫在竹上,以寄託自己的情思。其一:第一首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的前兩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題詩的情景,語勢流暢而又含蘊深厚。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時把竹皮的顏色和光澤清楚地顯現出來:“楚辭”代指作者自己創作的歌詩。詩人從自身的生活感受聯想到屈原的遭遇,這裡因借“楚辭”含蓄地表達了鬱積心中的怨憤之情。首句短短七個字,既有動作,又有情思,蘊意十分豐富。次句運用了對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發出濃烈的芳香,竹節上下佈滿白色粉末,顯得生機勃勃,俊美可愛;可是題詩的地方青皮剝落,墨汁淋漓,使竹的美好形象受到汙損。這裡,詩人巧妙地以“膩香春粉”和“黑離離”這一對矛盾的形象,表現內心的幽憤。後兩句著重表達怨恨的感情。“無情有恨”,似指在竹上題詩的事。詩人毀損了新竹俊美的容顏,可說是“無情”的表現,而這種“無情”乃是鬱積心中的怨憤無法抑制所致。對此,姚文燮有一段很精彩的評述:“良材未逢,將殺青以寫怨;芳姿點染,外無眷愛之情,內有沉鬱之恨。”(《昌谷集註》)詩人曾以“龍材”自負,希望自己能象新筍那樣,夜抽千尺,直上青雲,結果卻無人賞識,僻處鄉里,與竹為鄰。題詩竹上,就是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無情也好,有恨也好,卻無人得見,無人得知。“無情有恨何人見?”這裡用疑問句,而不用陳述句,使詩意開闔動盪,變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問題,措語微婉,然而感情充沛。它極力刻畫竹的愁慘容顏:煙霧繚繞,面目難辨,恰似傷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壓在竹枝竹葉上的積露,不時地向下滴落,則與哀痛者的垂淚無異。表面看起來,是在寫竹的愁苦,實則移情於物,把人的怨情變成竹的怨情,從而創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動人境界來。此詩從頭至尾寫竹,卻又無處沒有詩人自己的面目精神在。竹的愁顏宛如人的愁顏,竹的哀情也與人的哀情相通。寫竹又似寫人,其旨趣在有意無意之間,撲朔迷離,使人捉摸不定,然而風神高雅,興寄深微,遠非一般直抒胸臆的詩篇可比。此詩通篇採用“比”、“興”手法,移情於物,借物抒情。就表現手法而言,寫竹的形態是實,人的感情是虛;而從命意來說,則正好相反,寫人的感情是實,竹的形態是虛,因為詩人寫竹,旨在表達自己心中鬱積已久的哀怨之情。讀者在領悟了詩的題旨以後,竹的形象就與詩人自己直接抒情的形象迭合起來,不再是獨立自在的實體。這樣寫,有實有虛,似實而虛,似虛而實,兩者並行錯出,無可端倪,給人以玩味不盡之感。其二:第二首詩也是一首借物詠志的詩。這裡詩人把新筍描繪得非常美麗。竹殼一片片剝落下來,竹筍抽節上長了,它晶瑩透碧,像是剛剛經過刻刀雕琢出來的碧玉一般。這裡的筍的形象,是經過詩人理想化、詩化了的形象。它晶潔如玉,生機勃勃,茁壯挺拔;它要掙脫殼籜的束縛,要向上生長,由於這株筍有著如此美好的姿質,所以“母筍是龍材”的讚美就不使人感到突然,而是水到渠成。如果說上兩句主要是寫筍的外美的話,那麼後兩句就是承接著上面寫筍的生長願望,進一步刻畫筍的內美。“更容”一詞的涵義很深刻,這是假設之詞,假如容許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許它盡情生長,一夜之間拔節挺長千尺,它自然會脫卻塵泥而直插青雲之上。這裡就表達了新筍衝上九霄的豪情壯志,它不甘心於埋沒園泥之中的現狀。這是新筍的內美。另外,“更容”一詞的反面含意是,現在是“不容”,不能容許新筍一夜抽千尺,所以它就不可能拔地而起直上青雲。這就包含著深沉的幽怨。抱怨自然是來自他不能盡情地生長。這一層含意則從另一角度寫出了新筍的豐富的“內心世界”。詩人把新筍刻畫得具有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內心,是託物詠志,這新筍就是詩人李賀。詩人李賀雖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沒有泯滅雄心壯志。他總希望會實現自己的拔地上青雲的志願,這首詠筍的絕句就正是他這種心情的真實寫照。據第三首詩中的“家泉石眼兩三莖”等句推測,李賀故宅當在昌谷北園。從第四首詩中的“茂陵歸臥嘆清貧”以漢代司馬相如病歸茂陵自喻,可知這一組詩是李賀任奉禮朗以病辭歸昌谷的時候寫的。司馬相如在漢景帝時曾為散騎常侍,因病免歸;在漢武帝時曾為文帝園令,又因病免歸,居於茂陵。李賀為奉禮郎亦因病辭官歸昌谷賦閒,故以司馬相如自比。這四首詩是一組託物詠志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