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的氣候受溫度的分佈而改變的。印度洋南緯40°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的平均氣溫為15~28℃。而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癈。印度洋氣溫要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溫高,因而被稱為熱帶海洋。
在印度洋上,氣溫的分佈是隨緯度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赤道地區全年平均氣溫約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氣溫為25~27癈,冬季氣溫為22~23℃,全年平均氣溫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利亞沿岸一帶的氣溫最熱季節一般不到25℃。前者與周圍乾熱陸地的烘烤有很大關係。對於後者而言,由於西南風吹走表層海水使得深層冷水上泛,進而使氣溫下降。
在印度洋南部,氣溫也隨著緯度的改變而變化。夏季,印度洋南部的氣溫在南緯20°附近為25~27℃,南緯30°附近為20~22℃,南緯40°附近約15℃,南緯60°附近在0℃左右;冬季,印度洋南部的氣溫在南緯20°附近22~23℃,南緯30°附近15~17癈,南緯40°附近為12~13℃,南緯60°附近低達-10癈。由於溫度的分佈不均,印度洋的氣候也有關著很大的變化。
印度洋氣候特徵還表現在降水量上。赤道帶的降水量最豐富,年降水量在2000~3000mm。此外,降水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風盛行的夏季,而東北風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較少,是熱帶季風分佈區。紅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約100~200mm,為熱帶荒漠氣候區。在南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中,全年降水一般在l000mm左右。可見,印度洋除了赤道帶較為豐富,南北印度洋年降水量分配較為均勻。
按照大氣流的基本特徵,印度洋可劃分為下列4個氣候帶:
1.南緯10°以北為季風氣候。夏季(5~10月)強勁的西南風從海洋吹向大陸,風速達12公里/秒;冬季(10~4月)北風和東北風從亞洲大陸吹向海洋。孟加拉灣和東阿拉伯海的年降雨量在1016mm以上,但西部海域不及254mm,赤道地帶平均達1778mm。夏季氣溫在25~28℃,但在非洲東北岸由於受到索馬利寒流的影響使得氣溫降至23℃;冬季氣溫北部為22℃,赤道以南仍在25~28℃。
2.南緯10°~30°為東南信風帶。年降雨量北部為203mm,南部為102mm。北部的夏季平均氣溫為25℃,冬季略高;在南部,夏季為16~17℃,冬季為20~22℃。
3.南緯30°~45°為西風帶。全年平均氣溫向南遞減;冬季北部為20~22℃,南部為10℃;夏季北部為16~17℃,南部為6~7℃。
4.南緯45°以南為副極地氣候。夏季(12~2月)平均氣溫北部為6~7℃,靠近大陸為-16℃;冬季的相應氣溫在10~-4℃之間。年降雨量自北至南在1000~500mm之間。
印度洋表層水溫受季節影響而變化不大。孟加拉灣為25℃,南極海域為-1~0℃。含鹽度一般在32~375之間,僅在鄰近紅海及波斯灣的大洋西北海域超過37%。南極大陸海岸地帶的冰川,在1~2月時融解、斷裂入海,形成冰山,可漂移至南緯40°的海域。南緯10°以北的洋流流向在季風的影響下,隨著季節而改變。在阿拉伯海,冬季形成反時針方向環流,夏季形成順時針方向環流;赤道以南的洋流全年保持穩定。南印度洋的洋流是逆時針方向環流的,主要由南赤道洋流、尼德爾角洋流、南印度洋洋流和西澳洲寒流組成。
氣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
印度洋北部與亞洲相毗鄰,因而受到季節的變更使得海陸熱力出現差異,進而造成氣壓梯度的變化以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形成世界上顯著的熱帶季風氣候。印度洋主體位於北緯30°到南緯40°之間,獲得太陽輻射熱量較多,因而氣溫高。在印度洋北部,由於三面被陸地包圍,因而幾乎不受寒流的影響。而澳洲向南突出只到南緯35°,從而使得大洋東岸寒流發育程度和影響範圍都比較小,這樣就加強了北部的熱帶海洋性氣候。
2.大氣環流
印度洋氣候最大的影響是氣壓系統。印度洋上分佈的氣壓主要有:印度低壓、赤道低壓、蒙古高壓和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冬季(1月),在蒙古高壓影響下,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風向與東北信風一致,這時印度洋北部氣溫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東南信風,東北季風和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強烈多雨的熱帶輻合帶。到了夏季(7月),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此時蒙古高壓就被印度低壓所取代,那麼來自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的東南信風,經過高溫高溼的赤道海域,進入印度洋北部時轉為西南季風。由於受氣溫增高的影響,降水量也大會大增加。
印度洋的氣候受溫度的分佈而改變的。印度洋南緯40°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的平均氣溫為15~28℃。而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癈。印度洋氣溫要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溫高,因而被稱為熱帶海洋。
在印度洋上,氣溫的分佈是隨緯度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赤道地區全年平均氣溫約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氣溫為25~27癈,冬季氣溫為22~23℃,全年平均氣溫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利亞沿岸一帶的氣溫最熱季節一般不到25℃。前者與周圍乾熱陸地的烘烤有很大關係。對於後者而言,由於西南風吹走表層海水使得深層冷水上泛,進而使氣溫下降。
在印度洋南部,氣溫也隨著緯度的改變而變化。夏季,印度洋南部的氣溫在南緯20°附近為25~27℃,南緯30°附近為20~22℃,南緯40°附近約15℃,南緯60°附近在0℃左右;冬季,印度洋南部的氣溫在南緯20°附近22~23℃,南緯30°附近15~17癈,南緯40°附近為12~13℃,南緯60°附近低達-10癈。由於溫度的分佈不均,印度洋的氣候也有關著很大的變化。
印度洋氣候特徵還表現在降水量上。赤道帶的降水量最豐富,年降水量在2000~3000mm。此外,降水季節分配也比較均勻: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風盛行的夏季,而東北風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較少,是熱帶季風分佈區。紅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約100~200mm,為熱帶荒漠氣候區。在南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中,全年降水一般在l000mm左右。可見,印度洋除了赤道帶較為豐富,南北印度洋年降水量分配較為均勻。
按照大氣流的基本特徵,印度洋可劃分為下列4個氣候帶:
1.南緯10°以北為季風氣候。夏季(5~10月)強勁的西南風從海洋吹向大陸,風速達12公里/秒;冬季(10~4月)北風和東北風從亞洲大陸吹向海洋。孟加拉灣和東阿拉伯海的年降雨量在1016mm以上,但西部海域不及254mm,赤道地帶平均達1778mm。夏季氣溫在25~28℃,但在非洲東北岸由於受到索馬利寒流的影響使得氣溫降至23℃;冬季氣溫北部為22℃,赤道以南仍在25~28℃。
2.南緯10°~30°為東南信風帶。年降雨量北部為203mm,南部為102mm。北部的夏季平均氣溫為25℃,冬季略高;在南部,夏季為16~17℃,冬季為20~22℃。
3.南緯30°~45°為西風帶。全年平均氣溫向南遞減;冬季北部為20~22℃,南部為10℃;夏季北部為16~17℃,南部為6~7℃。
4.南緯45°以南為副極地氣候。夏季(12~2月)平均氣溫北部為6~7℃,靠近大陸為-16℃;冬季的相應氣溫在10~-4℃之間。年降雨量自北至南在1000~500mm之間。
印度洋表層水溫受季節影響而變化不大。孟加拉灣為25℃,南極海域為-1~0℃。含鹽度一般在32~375之間,僅在鄰近紅海及波斯灣的大洋西北海域超過37%。南極大陸海岸地帶的冰川,在1~2月時融解、斷裂入海,形成冰山,可漂移至南緯40°的海域。南緯10°以北的洋流流向在季風的影響下,隨著季節而改變。在阿拉伯海,冬季形成反時針方向環流,夏季形成順時針方向環流;赤道以南的洋流全年保持穩定。南印度洋的洋流是逆時針方向環流的,主要由南赤道洋流、尼德爾角洋流、南印度洋洋流和西澳洲寒流組成。
氣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
印度洋北部與亞洲相毗鄰,因而受到季節的變更使得海陸熱力出現差異,進而造成氣壓梯度的變化以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形成世界上顯著的熱帶季風氣候。印度洋主體位於北緯30°到南緯40°之間,獲得太陽輻射熱量較多,因而氣溫高。在印度洋北部,由於三面被陸地包圍,因而幾乎不受寒流的影響。而澳洲向南突出只到南緯35°,從而使得大洋東岸寒流發育程度和影響範圍都比較小,這樣就加強了北部的熱帶海洋性氣候。
2.大氣環流
印度洋氣候最大的影響是氣壓系統。印度洋上分佈的氣壓主要有:印度低壓、赤道低壓、蒙古高壓和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冬季(1月),在蒙古高壓影響下,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風向與東北信風一致,這時印度洋北部氣溫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東南信風,東北季風和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強烈多雨的熱帶輻合帶。到了夏季(7月),由於太陽直射點北移,此時蒙古高壓就被印度低壓所取代,那麼來自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的東南信風,經過高溫高溼的赤道海域,進入印度洋北部時轉為西南季風。由於受氣溫增高的影響,降水量也大會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