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侯 字士鵠,順德杏壇古朗人,嘉靖三十七年(1518年)中舉,累官知縣,知州。以善治邊境著稱於時。克侯為官深得民心,任永福知縣時,正值大災之年,他竭力賑濟,終使縣民安渡難關。任雲南騰越州知州,克侯採取一系列舉措,從土匪手中收回礦山,讓州民復業。大地震中,他親到現場組織搶救,下令"救得一人,賞銀三兩",終於將數百名礦工全部救出。當邊境有大批緬甸土匪騎馬擁象殺奔過來時節,克侯與駐守將領商定用疑兵之計迷惑敵人,拖延時間等待救兵,保護了邊民安危。上官賞識他的才幹,調任大理府丞,但邊民舍不他走,一再聯名換留。當克侯蒙冤時,數萬人集結為他鳴冤,直到真相大白,官復原職。克侯又是一位詩人,著有《南野集》。 黃應龍 號珠江,順德杏壇右灘人。舉人出身,歷任武昌知縣,戶部主事,戶部郎中,保守知府,四川兵備副使。應龍為政廉悍而能保民,在老百姓心中擁有較高威信。在武昌時,他發現地方豪強大多瞞產逃稅,於是採取強硬措施,堵塞了漏洞。不久發生大災荒,他竭力奔走勸賑減免賦稅,又建立常平義倉,積穀平賣給貧民,使縣民安渡難關。應龍為人精明,善於斷案,上官經常委派他協助審理。但在兵備道任上,他曾壓過四川起義人民,被朝廷推為平"亂"諸將中最有膽識的人。 羅應許 順德杏壇羅水人,萬曆二十三年(1594年)中舉,歷任雲南司理,戶曹主事,臨沅兵備,雲南按察副使。應許為官廉正,不畏權貴。辦案十分認真,最能恤念無辜,多次平反冤獄,被百姓尊稱為"羅佛子"。而對為非作歹的惡人,他總是依法嚴懲。一次,他負責審理布政使親戚犯罪的案件,上司畏懼權勢,不敢透過判決。應許逕直找到布政使據理力爭,終於使案犯得到應有的懲罰。應許居官精明強幹,政績顯著。在戰時非常出色完成押運軍糧任務,朝廷給他記了大功,按例規,糧儲官只能任一年,而他破例連任三年。離任之日,據說夾道遠送的人達數千之多。 黃士俊(1570~1655年)字亮垣,號玉崙,降慶四(1570年)出生於順德甘竹右灘一箇中落的書香之家。明萬曆十五年中進士,廷對第一。萬曆三十年(1607年),北京舉行三年一度的全國科舉會考。士俊殿試一舉奪魁、成為順德建縣後第一狀元。在朝歷任國史館修撰、太子洗馬、春坊官、詹事府詹事、侍讀學士、五牒館總栽、禮部尚書、太子太保。一度入閣擔任宰輔。一生為官多近宮廷,前半生尚能潔身自好,頗獲"清正"好評。任禮部尚書時,因不袒護權貴而受到朝野的讚揚。八閣參預機務後,能破除陋習,糾正差錯。對國事也能量力進諫。入仕三十年,曾三次辭官,其中兩次均屬"獨善其身"性質。明廷傾覆後,士俊終不能保晚節,剃髮易服,惴惴躞蹀於清將李成帳下。後受人責難,深為痛悔,策動李成棟反清。清軍大舉反攻,士俊年老不能隨軍轉移,孑然退隱山林。順治七年,士俊回鄉隱居,"足不下樓數年。"終年八十五歲。其黃氏宗族祠堂仍存於杏壇右灘村。 黎應南 字見山,號鬥一。順德杏壇昌教人。客居蘇州。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參加順天鄉試,得中舉人。道光年間任浙江麗水、平陽知縣,能推行德政。黎應南不僅精通算學,而且有所發明,被著名文學家龔自珍譽"大師"、"奇才"。黎應南平生精研算學,是算學專家李銳的入室弟子。李銳的《開方說》未完稿由他續成。自創"求勾股率捷法"。他還自創"求勾股率捷法",受到同道的讚揚,但有關的他的生平,記載極為簡略。咸豐《順德縣誌》只記他的裡籍和中舉年代。黎應南身懷絕技而一生落拓清貧,不為世人重視,終於悒悒以歿於杭州。 蘇仁山(1814~1849年) 字長春,別署靜甫、夤珊、壽莊、七祖、棲霞、菩提、再生尊者、杏壇居士、順德硯農等。嘉慶十七年(1814年)出生於順德杏壇馬齊鄉一個讀書人家。清代嶺南名畫家。仁山自幼資質聰穎,他醉心書畫藝術,厭惡八股文章,兩次應考生員(秀才)都沒考上後放棄舉子業而專攻書畫。仁山具備真正藝術家的氣質和才情,作畫純粹出自創作激情和靈感意興。他的畫作、人物、山水、花卉俱佳。構圖、筆法恣肆古樸。畫人物喜用線條,不多作渲染。畫山水幾乎不用皴、擦和點苔,充分運用線條的粗細和運筆的輕重,鉤勒出淡遠奇拙的意境。書法篆、隸、草、楷、行均所擅長,行、楷尤勝。仁山還精於書法和篆刻。篆隸兼備漢印的厚朴天然及清人印派的溫雅文靜,章法結構奇特自如。仁山給予世人最深刻的影響是兀傲不群的思想性格,其次才是書畫藝術。他是封建禮法的叛逆者,自少年時代起就藐視傳統的觀念和秩序,熱烈追求個性解放。仁山言行驚世駭俗,觸忤權貴,人稱"畫怪",因抨擊禮法而被拘捕,病死獄中。
陳克侯 字士鵠,順德杏壇古朗人,嘉靖三十七年(1518年)中舉,累官知縣,知州。以善治邊境著稱於時。克侯為官深得民心,任永福知縣時,正值大災之年,他竭力賑濟,終使縣民安渡難關。任雲南騰越州知州,克侯採取一系列舉措,從土匪手中收回礦山,讓州民復業。大地震中,他親到現場組織搶救,下令"救得一人,賞銀三兩",終於將數百名礦工全部救出。當邊境有大批緬甸土匪騎馬擁象殺奔過來時節,克侯與駐守將領商定用疑兵之計迷惑敵人,拖延時間等待救兵,保護了邊民安危。上官賞識他的才幹,調任大理府丞,但邊民舍不他走,一再聯名換留。當克侯蒙冤時,數萬人集結為他鳴冤,直到真相大白,官復原職。克侯又是一位詩人,著有《南野集》。 黃應龍 號珠江,順德杏壇右灘人。舉人出身,歷任武昌知縣,戶部主事,戶部郎中,保守知府,四川兵備副使。應龍為政廉悍而能保民,在老百姓心中擁有較高威信。在武昌時,他發現地方豪強大多瞞產逃稅,於是採取強硬措施,堵塞了漏洞。不久發生大災荒,他竭力奔走勸賑減免賦稅,又建立常平義倉,積穀平賣給貧民,使縣民安渡難關。應龍為人精明,善於斷案,上官經常委派他協助審理。但在兵備道任上,他曾壓過四川起義人民,被朝廷推為平"亂"諸將中最有膽識的人。 羅應許 順德杏壇羅水人,萬曆二十三年(1594年)中舉,歷任雲南司理,戶曹主事,臨沅兵備,雲南按察副使。應許為官廉正,不畏權貴。辦案十分認真,最能恤念無辜,多次平反冤獄,被百姓尊稱為"羅佛子"。而對為非作歹的惡人,他總是依法嚴懲。一次,他負責審理布政使親戚犯罪的案件,上司畏懼權勢,不敢透過判決。應許逕直找到布政使據理力爭,終於使案犯得到應有的懲罰。應許居官精明強幹,政績顯著。在戰時非常出色完成押運軍糧任務,朝廷給他記了大功,按例規,糧儲官只能任一年,而他破例連任三年。離任之日,據說夾道遠送的人達數千之多。 黃士俊(1570~1655年)字亮垣,號玉崙,降慶四(1570年)出生於順德甘竹右灘一箇中落的書香之家。明萬曆十五年中進士,廷對第一。萬曆三十年(1607年),北京舉行三年一度的全國科舉會考。士俊殿試一舉奪魁、成為順德建縣後第一狀元。在朝歷任國史館修撰、太子洗馬、春坊官、詹事府詹事、侍讀學士、五牒館總栽、禮部尚書、太子太保。一度入閣擔任宰輔。一生為官多近宮廷,前半生尚能潔身自好,頗獲"清正"好評。任禮部尚書時,因不袒護權貴而受到朝野的讚揚。八閣參預機務後,能破除陋習,糾正差錯。對國事也能量力進諫。入仕三十年,曾三次辭官,其中兩次均屬"獨善其身"性質。明廷傾覆後,士俊終不能保晚節,剃髮易服,惴惴躞蹀於清將李成帳下。後受人責難,深為痛悔,策動李成棟反清。清軍大舉反攻,士俊年老不能隨軍轉移,孑然退隱山林。順治七年,士俊回鄉隱居,"足不下樓數年。"終年八十五歲。其黃氏宗族祠堂仍存於杏壇右灘村。 黎應南 字見山,號鬥一。順德杏壇昌教人。客居蘇州。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參加順天鄉試,得中舉人。道光年間任浙江麗水、平陽知縣,能推行德政。黎應南不僅精通算學,而且有所發明,被著名文學家龔自珍譽"大師"、"奇才"。黎應南平生精研算學,是算學專家李銳的入室弟子。李銳的《開方說》未完稿由他續成。自創"求勾股率捷法"。他還自創"求勾股率捷法",受到同道的讚揚,但有關的他的生平,記載極為簡略。咸豐《順德縣誌》只記他的裡籍和中舉年代。黎應南身懷絕技而一生落拓清貧,不為世人重視,終於悒悒以歿於杭州。 蘇仁山(1814~1849年) 字長春,別署靜甫、夤珊、壽莊、七祖、棲霞、菩提、再生尊者、杏壇居士、順德硯農等。嘉慶十七年(1814年)出生於順德杏壇馬齊鄉一個讀書人家。清代嶺南名畫家。仁山自幼資質聰穎,他醉心書畫藝術,厭惡八股文章,兩次應考生員(秀才)都沒考上後放棄舉子業而專攻書畫。仁山具備真正藝術家的氣質和才情,作畫純粹出自創作激情和靈感意興。他的畫作、人物、山水、花卉俱佳。構圖、筆法恣肆古樸。畫人物喜用線條,不多作渲染。畫山水幾乎不用皴、擦和點苔,充分運用線條的粗細和運筆的輕重,鉤勒出淡遠奇拙的意境。書法篆、隸、草、楷、行均所擅長,行、楷尤勝。仁山還精於書法和篆刻。篆隸兼備漢印的厚朴天然及清人印派的溫雅文靜,章法結構奇特自如。仁山給予世人最深刻的影響是兀傲不群的思想性格,其次才是書畫藝術。他是封建禮法的叛逆者,自少年時代起就藐視傳統的觀念和秩序,熱烈追求個性解放。仁山言行驚世駭俗,觸忤權貴,人稱"畫怪",因抨擊禮法而被拘捕,病死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