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日出青波待放光

    首先說明,這是個人淺見。

    儒家學說雖然號稱是孔孟之道,其實和孔孟已經沒太大關係,都是扯著虎皮作大旗,利用孔孟來實現自己的目的而已。

    證據之一就是孔孟二人終其一生奔波於諸候之間,但學說始終不被當權者採納。為什麼?因為孔孟都認識到人民的利益才是根本,要以人民為重,當權者的權力不可以濫用。這當然不討權貴的歡心,雖然也知道他們說的對。

    到了董仲舒,因為提出了三綱五常,把皇帝提到天子的位置,皇權天授。於是迎合了皇權的需要,於是就罷黜百家,獨遵儒術了。這個結論很有意思,儒術,儒家之道變成了統治的工具,是術了。然而也因為迎合了皇帝的需要,儒家學說從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這是當時社會發展穩定的需要,同時也淪為控制思想的工具。

    經過唐宋時期,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經濟和科技空前發達,迎來思想活躍的又一個高峰。儒家學說內部也有各種學派,程朱理學在宋朝其實沒那麼受重視,從明朝開始被抬得很高。又是因為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因為程朱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而所謂的天理並不是從外部,從實際中得來,而是從四書五經中尋章摘句得來。因為朱元璋本身既瞧不起又忌憚有文化的人,於是用程朱理學和八股文來實現愚民,穩定統治,大家都只讀那幾本書了,一切從那幾本書中找答案。於是你就沒力氣搞別的了。清朝更不用說,所有人都是奴才。

    所以,我一向認為孔孟是偉大的,思想放到今天依然不落伍。對董仲舒和和程朱就很看不起了,他們只是被用來加強統治和洗腦的工具而已。

  • 2 # 質躍

    程朱理學產生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多了吧,看你如何角度認識如何賦予其價值意義了。即說意義,不妨歷史上的與現代的積極的與消極的兩個角度說說吧。程顥、程頤,朱是朱熹,此三位是宋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孔孟儒學一脈,不斷繼往開來,發展出了新儒學,提出道既是理,萬物皆源於一理,後人稱為理學,史稱宋明理學,程朱理學是理學的傑出代表,雖成於宋朝,其實真正被重用的是在元朝,被統治者定為官學興盛以後,程朱理學在日本北韓琉球越南影響也頗大。理學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稱謂,如天、道等,賦予人就是人的本性,且是善的,賦予社會就是“禮”由此展開,既是要存天理,滅人慾,從而達到儒家最高的修為境界聖人。無疑,這是一種道德精神學說,但是與孔孟儒學說不同的是,理學具備了形而上學的味道,形成完備的以“理”為本體的系統學說,屬於客觀唯心主義。

    其,消極影響是,這種高要求的道德境界,完全脫離了現實的社會實際,後來在發展中又有所變異就漸漸成了完全壓制扭曲人性的道德學說了。

    後來陸王承於理學又才發展出了相對的心學。理學承於中間可謂是對儒學的發展是繼往開來的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

    當然,瑣碎的從不同角度還可以寫很多不同所謂的意義。但是,不接地氣。

    整體上說,歷史上都加強和延續了封建集權社會的持續發展。對現代社會,無非可選擇的取其精華的進行繼承發展唄,

    好了,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3 # 林森5772

    程朱理學產生後,孔子倡導的尊周復禮思想發揮到極限,圈民至極,外部遊牧政權主政的全力推動,漢文化極大的倒退和衰落。

  • 4 # 閒聊天下

    要想說清程朱理學的意義,首先要明確儒家究竟屬於什麼?

    儒家學說是入世學說,“敬鬼神而遠之”,倡導仁愛,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透過教化使人人都有仁愛之心,人人充當好各自的社會角色,作好本職工作,盡而實現平天下大目標。修身是基礎,齊家是小目標,治國(指當時的諸侯國)是中目標,平天下是大目標。實現這一遠大理想的措施是教化,“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由此可見儒家學說不像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道教等出世學說終級目標是“極樂世界”、“天堂”、“天國”或成為神仙。

    自從漢朝起中國道教的產生和佛教的傳入,至唐宋時期,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受到了嚴峻挑戰,儒家的程朱理學應運而生了。一方面程朱理學的產生抵禦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戰,而另一方面又可見到程朱理學又浸透著佛、道思想的影子,雖然儒家學說尚未成為宗教,但已有了某種宗教的味道,這也是人們有時把儒家稱為儒教,列為三教之中的原因吧。

    程朱理學在理論上把儒家學說提高到人性和天理的高度;在方法論上提出了把儒家學說轉化為人們真正思想的途徑或者說修身法門。從這個意義上說程朱理學把儒家學說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

    但是,儒家學說必定是入世學說,通俗一點說就是教化人做好人,做好官,而沒要求人們成為“聖人”,甚至孔老夫子都沒認為自己是聖人。感覺程朱理學在這方面做得有些過了,什麼“存天理,滅人慾”,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對於芸芸眾生來講真的很難辦到,把一個治世學說引入到類似修道、修佛途徑上來,就像科舉制度採用八股文雖然使科舉有了明確判卷標準但也使科舉淪落成了“擺花架子”的道具一樣,把儒學引入了死衚衕,成為了“聖人”之學,不再是百姓能夠企及的道德標準。其本意是透過修身使儒家學說成為人人的思想,然而由於標準太高,做不到,使人人成了偽君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害羞,但喜歡一個人,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她主動喜歡上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