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軒媽親子財商
-
2 # 阿黎心理
孩子不想待在家裡,或待在家裡也很少參與家庭事務,很少與家人溝通,就是缺乏歸屬感、價值感的表現,還有種說法就是孩子的家庭“剝離感”很強。
要想修復這種狀態,就要合理搭建親子溝通平臺,建立更多的互動,親子間能夠順暢溝通和互相理解,藉以有效提升孩子的家庭“歸屬感”。
為了讓孩子順利找到歸屬感,建議採取一些施愛的辦法:
1. 試著尋找機會多跟孩子交流,主動分享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對家長產生認同心理,慢慢地孩子自然會對你敞開心扉。
2. 給孩子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偶爾講講當年的自己,與孩子進行比較,讓孩子瞭解自己,對自己的家庭、家族產生興趣,同時你也要表達出對孩子言行的理解。
3. 多舉辦家庭活動。利用晚上或週末時間一家人舉辦活動,如一起去附近遊玩,一起做遊戲,一起去運動等,讓孩子對家庭活動產生期盼,自然可以增加歸屬感。
4.多給孩子鼓勵。當孩子做了一件事時,如掃地、洗碗,要表揚孩子,鼓勵他繼續加油。我們一定不要吝嗇說愛,要透過小事的表揚表達出對孩子的愛意,讓孩子在表揚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5. 支援孩子參加社團活動。給孩子適當的自由空間,讓孩子在活動實踐中理解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係,更好建立社交認知,在拓展人際交往的同時認識到家庭的重要性。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孩子是社會人,他們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歸屬感:感受到自己能夠融入一個家庭(或其他集體),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獨特位置(special place)。
價值感:感受到自己在這個集體中的價值和重要性,為之做出貢獻(how to contribute)
為什麼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對孩子很重要?1. 沒有歸屬感的孩子,行為容易出現偏差。
《正面管教》這本書,提到了孩子常見的四種不良行為,他們產生的根源來自於孩子渴望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但他們用錯了方法。這四種不良行為分別是:
1.尋求過度關注:孩子錯誤的認為,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性。
2. 尋求權力:孩子錯誤的認為,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孩子錯誤的認為,我得不到歸屬,我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孩子錯誤的認為,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孩子的這些行為讓家長頭疼,同時也是孩子求助的訊號,他在告訴家長:我需要得到歸屬。
2.沒有價值感的孩子,容易變成白眼狼。
當我們剝奪了孩子,增長自己能力的機會時,我們服務孩子,會被孩子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以後不能讓孩子如願以償,他就會認為自己不公平,感到難過,或者以某種傷害性或者破壞性的行為尋求報復。
這也正是老話講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些家長,恨孩子不爭氣,啃老,卻忘記了,孩子長成巨嬰,也是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
怎樣讓孩子在家庭中找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1.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第一步就是要教導孩子依靠自己。
當孩子能夠自己依靠自己,進而才能夠發展出幫助別人的能力,他在為別人付出的時候,會進一步為自己的能力感到驕傲和快樂。
在家庭中,可以為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比如放手讓孩子參與家務活,幫助家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做事的體驗中,會逐漸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
2.允許孩子在犯錯中學習。
一般情況下,孩子犯錯時,都會受到家長的批評,在批評中孩子對自我的評價是非常低的,這也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
如果能夠告訴孩子,犯錯是個好事情,犯錯我們又多了一個學習的機會,那麼孩子不但會越來越專注於解決問題,也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和包容,孩子在這個家庭中,他的歸屬感也會越來越好。
3. 用理解、尊重、鼓勵的態度對待孩子。
孩子出現上面四種錯誤的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方法,很大原因也來自於家長的態度。當我們的態度改變了,孩子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
比如對於尋求關注的孩子,我們可以放下手中的活,去理解孩子,他為什麼會這樣?他想要得到怎樣的幫助?
對於尋求權利的孩子,家長應該自省一下,自己是否過於強勢,是不是應該用尊重的態度去面對孩子。
對於伺機報復的孩子,家長可以想想,孩子是否也曾受到了同樣的傷害?
對於自暴自棄的孩子,家長是否在平時,對孩子打壓的太多,鼓勵的太少?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在家庭中找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長大後,他才能以更自信的姿態迎向人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