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門小小
-
2 # 金州秋水
最喜歡李清照,“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作為女子,有一份不同於一般描寫閨情的女詩人的豪情萬丈,這樣的豪情表現得最明顯的一首是她的《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的詞清麗、婉約、細膩,就像一幅精緻的工筆畫。《一剪梅》中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以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格調清新,意境幽美,工緻精巧,愁而不哀,把女子的兩地相思之情寫出一種婉約之美。還有她的“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寫出了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她不同時期的詞有不同的美,但都是真實細膩、視角獨特、不落俗套。有男子的灑脫豪邁,亦有女子的細膩婉約。真正有魅力的人都是雌雄同體,李清照就是這樣一位有魅力的詞人,
-
3 # 梧桐樹邊羽
柳永,李清照,辛棄疾,蘇東坡等文人的詩詞,你最喜歡誰的?
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這四個人在時間上正好成為一縱列,是宋朝兩個分段(北、南)的傑出文學代表人物。
宋朝的代表文體是詞牌,這四個人,都是宋詞上的大人物,所以在詞牌上的文藝欣賞我們可以一作比較。但是題主說的是“詩詞”,因為宋代詩詞分野和詩詞合流是明顯的,但是詩詞別是一家之說又是大多數文人共同的認識,所以我們要分開來看。
詩的成就對於這四位詞牌大家來說,詩都不算是頂尖。特別是柳永和辛棄疾,可以說是乏善可陳,基本沒有流傳得廣的詩作。
蘇軾的詩代表了宋詩說理、孤清的思考特色,得益於學識淵博如海,他的詩在宋朝這個小高峰中能夠觸碰到天花板,但是相對於他在散文、詞牌、書法、國畫其他方面的開創和建樹,算是最為平常的一個方面。
我們大概能記住的蘇軾的詩,就是“只因身在此山中”,“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宵一刻值千金”,“一樹梨花壓海棠”,但是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對詩歌史和文學史除了豐富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更高的到達?能不能作為標杆?很難。
而李清照的詩雖然有完全不同於她詞作的豪邁大氣,如“死亦為鬼雄”,“ 氣吞江城十四州”等,但畢竟數量少,創作重心放在拿手的詞牌中,詩歌成就也就點到而止。
這也和詩歌格式逐漸固化,文人表達更趨向浪漫自由的詞牌有關。整體來說,宋詩雖然在說理表達上另闢蹊徑,別開生面,但是創新、發展遠不如唐朝。
所以對於上面這四位的詩的欣賞,也就僅限於蘇軾、李清照前面所列幾句的詩。相對而言,詩就可有可無,詞牌才是重頭戲。
詞的成就所謂唐詩宋詞,成為宋代之代表文學,詞牌的成長、高峰、規範、平靜都在南北兩宋完成。正像詩在初唐成長、盛唐綻放、中唐發散、晚唐沉靜,詞牌走過的路,和唐詩一模一樣。
奉旨填詞柳三變
柳永在北宋初,他對詞牌最大的作用是開闢了長調格式,讓晚唐五代流行的小令從形式上突飛猛進的壯大,得以用來詳細敘事和豐富抒情。而他的詞牌特色,雖然我們今天在課本上學到的大多是悽婉的愛情表達,但實際上他有大量的歡場之作,使用民間喜聞樂見的意象和詞語,為聲色犬馬增添感官刺激。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流俗,用李清照的話來說,就是“語出塵下”。
經過時代的挑選、我們今天喜歡、看重的是柳永對情感的細膩描寫,要學習的也是這種觀察入微的角度和詳盡表達的手法。
去蕪存菁,是適合柳永詞的欣賞態度。
開天闢地蘇東坡
蘇軾對詞牌站上時代文體,得以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功勞是巨大的。但是蘇軾對詞牌的作為是基於個人性格和文學功底,其實和對詩的態度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詩歌已經雅化,而詞牌的題材侷限,還沒有人嘗試著開啟。
蘇軾走出了詞牌上的第一步。不論是有心,還是無意,客觀的貢獻是第一位的,也正因為如此,才有後來葉夢得、張孝祥、辛棄疾等人對豪放派詞風的追隨。
他的詞牌特色就是“以詩入詞”,不但在題材上對詞牌作了天地拓寬,萬物萬事皆可入詞,在表現手法上也把詩的高雅、詩的放達、詩的豪情都放入了詞牌之中,打破了柳永傳下來的婉約詞風。
蘇軾最重要的是打開了詞牌的選材內容,真正開闊了詞牌的書寫空間,並非只是開創了“豪放派”這麼簡單。可以寫豪放,也可以寫婉約,在詞牌創作中第一次給了文人們選擇的權利——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怎麼選不重要,有得選才重要。
這種選擇的權利,我們今天稱之為“自由”。
同樣的,我們今天在課堂上大多學到的都是他“豪放派”的作品,實際上蘇軾的詞作中,豪放類的不過十分之一罷了。他的婉約詞同樣動人心扉,感人至深,如“明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被動愛國李清照
在詞牌史上起到關鍵作用的三個人,柳永、蘇軾、周邦彥(詞中老杜),這都是在體式、題材上做出突破或者集大成的人。而在此之外,大量的北宋詞人都是按照這三位開拓的路線、風格走下去,不過文采各異,精彩紛呈。
李清照,就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位,更何況是一位女性詞人。
她的人生和作品,大家太熟悉了,就不贅述了。前半生美好幸福,後半生國破家亡,一生才情,既有妮儂女兒態,又有老病哀愁身。喜歡美好情懷的,看她衣冠南渡之前的作品,會心生豔羨,舉目全是小星星;喜歡悲傷消磨的,看她流離失所之後的作品,會心有慼慼,滿眼都是寒涼重。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是她早期代表作,讀來嘴角留香,讓人情不自禁地微笑。“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是她後期作品,讀來字字如雪,寒冷透骨。
客觀來說,文采是一流的。但是李清照處在南北宋之交,前面有蘇軾大開詞牌選題之門,又有周邦彥整理所有詞牌規制,她在這個時期,卻囿於女性的身份,對詞牌的發展做出了《詞論》的總結,對“詩詞合流”唱起了反調,提出“詞別是一家”的理論。
當然,她並不反對蘇軾的“豪放派”,而是認為詞的本性就是婉約,同時對音樂的附著性非常強,她覺得蘇軾在開拓題材的同時,用詩寫詞的手法打破了詞的音樂性,所以稱之為“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這是基於她個人認識侷限提出的論調,但是在當時是主流看法,同時也影響了南宋末年直到元明清的詞牌創作。
李清照的詞很唯美,讀起來有柳永的感覺。說得更細緻一點的話,李清照的詞雖然和柳永一樣婉約,但是格調要高一些,實際上這是不同於柳永的一條路子。柳永走的是民間路線,而宋初另外有一條,就是從南唐閒相馮延巳、後主李煜傳下來的,以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為主力的詞牌風格,我們稱之為“晏歐派”。
而李清照,正是詞牌往豪放、婉約齊頭並進路上一次“晏歐派”的迴光返照。
那為什麼她寫得非常好,但都是生活小調調,我們卻稱之為“愛國詞人”呢?因為她經歷了那段最慘烈的時期,她的作品雖然只反映她自身的生活,但在無意中契合了當時代大部分老百姓的形態,同時家國之恨也是普通老百姓所能體會到,並且需要表達的。而李清照作為一個詞人,她有能力,也做到了這種時代共情的表達。
宋詞之龍辛棄疾
辛棄疾的奇特經歷,造就了他在詞牌創作上無人可以並肩的高度。他是個真正了不得的人物,是那種“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人,可是時不我予,南宋王朝偏安一隅,無心也無力重整河山,空留下許多遺憾。
辛棄疾和李清照不同,他沒有經歷衣冠南渡,卻是北人南投。按照當時的地域劃分,他是個金地的漢人,在起義中投奔南朝為官,一生積極推動北伐,奈何官家沒有北向之志,鬱鬱而終。他是個家學淵源之人,但又是武將出身,並有單槍匹馬殺入敵營的光榮事蹟。南朝為官,卻深受排擠,既有武人北向的志願和行動,卻不得不困於求和的大勢。
所以他的作品,既有武官的豪氣,又有文官的隱忍,既有俠客的情懷,又有詩書的浪漫。大氣與陰柔的性格他都練就,豪放與婉約的兩種詞風在作品中互相相容,北人的風俗習慣、文化教育和後來多年在南方生活,各種環境融合,各種文化交流,讓他的寫作表現方式也是融會貫通,不拘一格,形成了豪放中有細膩,婉約中有曠達的特有風格。
蘇軾開創豪放派,像《密州出獵》就豪情天縱,婉約詞如《十年生死兩茫茫》就哀怨斷腸。也就是說蘇軾的兩種風格是並存的,但是相對孤立的。
而辛棄疾的詞,打通了任督二脈,在同一首作品中,可豪放、可婉約,剛柔相濟,五光十色。《詞則·閒情集》中說:“豔語亦以氣行之,是稼軒本色也。”
辛棄疾的代表作很多,個人最喜歡就是《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豔光四射,卻暗藏悲傷湧動,文辭流美,卻依舊氣宇軒昂。
當然還有非常多的其他代表作,這裡就不舉例了。
如果不以詞牌發展變革命為依據,只看作品文藝水平,宋詞第一人,非辛棄疾莫屬。
而站在宋詞的最高峰,自然是中國詞牌史的頂峰了。
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四人作品各有特色,最喜歡誰的,其實是要排除讀者心境這個波動因素才能區別的。僅從文藝創作水平來說,毫無疑問,從詩的角度來說,蘇東坡第一;從詞的角度來說,自然是辛棄疾第一。
當然,這也跟辛棄疾時代最晚有關,畢竟文采天生,這幾人都是一流,但是社會人文環境,國家政權流替,仕途波瀾曲折,人生顛沛流離,都會對每個人的作品風格產生巨大的影響。
-
4 # 文學悟語
最喜歡柳永,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為中古士族河東柳氏,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鹹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峰鹽鹼、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於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載,柳永作新樂府,為時人傳誦;仁宗洞曉音律[81],早年亦頗好其詞。[82]但柳永好作豔詞,仁宗即位後留意儒雅,對此頗為不滿。及進士放榜時,仁宗就引用柳永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鶴沖天·黃金榜上》)說:“既然想要‘淺斟低唱’,何必在意虛名”,遂刻意劃去柳永之名。[83]
宋人嚴有翼亦載有此事,說有人向仁宗推薦柳永,仁宗回覆“且去填詞”,並說自此後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館酒樓,自號“奉聖旨填詞柳三變”。
-
5 # 沁冷墨
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兩宋時期,有李煜、柳永、王安石、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詞人,其中最能代表宋詞的兩大文人,那當屬蘇軾跟辛棄疾了。他們兩位的水平最能代表宋詞壇最高水準了。蘇是指來自蜀中眉山的蘇軾,辛是指濟南府的辛棄疾。兩人相差了近百歲,卻一同扛起了兩宋詞壇一片天。
雖說他們都是豪放派的詩人,但生活環節卻截然不同。蘇軾與辛棄疾,一個生活在北宋,一個生活在南宋;一個科舉出身,文滿天下;一個行伍出身,壯志滿懷,卻報國無門。蘇軾在豪放中盡顯曠達,辛棄疾在豪放中傾盡悲壯。
北宋的詞人作詞大多是為了應酬,消遣,還有時是逢場作戲。更多的是真性情的流露。南宋的詞作逐漸脫離音樂的羈絆,成為文人案頭的雅緻文學。
蘇軾在被貶黃州的第二個中秋節,身處異鄉把盞賞月之時,北望遙遠的汴京,想起自己在朝堂中屢次遭受汙衊與排擠,頓時孤寂與愁緒湧上心頭。這個時候蘇軾心中又思鄉又悲涼,提筆作下了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夢》北宋.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這句話可以說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了,短短12個字,便概括了人一生的反覆無常。
個體是渺小的,浮生若夢、拘泥於世俗,則會樂不得,死於微名虛利之下。最深的絕望是什麼?是空漠和漂泊,是荒誕和孤寂。
從詩中我們能感受到蘇軾當時的一人的孤涼的心情。多年以後,辛棄疾作這首詞的時候,剛好是他罷官回到家中,操勞半生的他終於有時間清閒下來,在一個雨夜,趁著夏雨點點,用清麗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美妙的鄉村圖景。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南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雖然看似非常平淡的一首詞,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裡,我們領略到了辛棄疾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人生境界。
而這一句“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也是成為了千古名句。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在談論著豐收的美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好聲,好像也在說這著這是一年豐收年”
兩首《西江月》,兩種不同的人生感悟,有人喜歡蘇軾的清涼之夜,也有人喜歡辛棄疾的熱鬧之夜,千年來一直難分高下,但都令人回味無窮。
總而言之,辛棄疾的詞講究詞令音律,適合學詞者仿效與入門,其在詞學上的成就與地位,可比擬杜工部。而蘇軾的詞更為不拘一格、渾然天成,似李太白之詩,可欣賞而不可學。但正因此卻帶有一股仙氣,不是凡夫俗子可比。
《蘇軾詞傳》收集了蘇軾的各種詩詞,一本《蘇軾詞傳》寫盡一生沉浮,一路坎坷,然後蘇軾卻說“也無風雨也無晴”。翻一翻陳年舊詩,瞭解他的人生,明白他的豁達。從這本《蘇軾詞傳》中讀到學到蘇軾的人生態度。
裡面大量的圖畫,讓詩詞看的更有意思,結合書中有趣的故事,來學習文人的那獨特的魅力知識,共覽大家的風範人生哲理。
-
6 # 通文鑑史
個人比較喜歡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豪放派詩人,一生以收復中原為己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其詩詞大多以豪放為主,但又不失其細膩,其中以其邊塞詩最為著名,描寫了當時邊疆戰爭的艱難及抒發其愛國情懷。
辛棄疾生於1140年,當時北宋王朝已經被金國所滅。處在南方的南宋王朝危機四伏,常年處於金朝的進攻中,保衛家國,收復中原,成了當時愛中國人士的一生心願。以辛棄疾的膽略、見識、才幹,足以成為抗金領袖,但他卻被頻頻打壓,長期處於罷官閒居,英雄窮途悲涼。深寓字裡行間。然其至死不忘恢復中原大計。臨死打呼殺賊而乎。以英雄的姿態告別了人世。由於南宋王朝的懦弱,使得辛棄疾並沒有發揮他應該有才幹,也是其英雄的悲劇。
“醉裡挑燈看劍,夢會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縱觀其一生的成就,足夠令後世銘記,其愛國情懷值得後世流傳和廣為學習。
-
7 # 如你所講
這些大家我都很敬仰,但李清照的詞《一剪梅》我比較喜歡。
李清照與她的丈夫趙明誠感情很深。但很不幸丈夫早亡。
她的詞,前期內容多描寫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她作詞的特點是善用白描,語言清麗。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詞意為紅色的荷花已經凋殘,潔白的席子上已感覺到秋天的涼意。我輕輕地解開絲羅衣裙,一個人登上木蘭船。是不是他讓雲中大雁給我捎來書信?雁群正排成一字飛往南方,要等來年春天燕回時,書信才會傳到月光中的西樓上。
我與他彼此牽掛的惆悵都一樣,深深的思念之情都無法排解。那不盡的離愁掉下眉頭又落到心上。
感情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用理性難以控制的心理活動。
李清照的這首詩中,傳達了對愛人深厚的相思之情。
-
8 # 古城荼博士
當撩妹達人遇到帥哥殺手,你覺得是柳永在李清照的裙帶上填詞還是李清照把柳永撩到不行呢?柳永剛醞釀好感情,想來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時,李清照卻是“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各位覺得誰的殺傷力更大?
當超級酒鬼遇到吃貨達人,他們應該是相見甚歡吧,蘇軾告訴李清照“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正好拿來做東坡肘子東坡肉;李清照迴應蘇軾“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下酒佳餚東坡肉”,你覺得一肚皮不合時宜的蘇東坡攜手王朝雲與李清照牽手趙明誠,那對兒的狗糧量足?
當男憤青遇到女憤青,他們肯定引為知己,估計還會來個八拜之交啥的,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剛準備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李清照就給這位小弟弟來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小兄弟,你那算個啥,看看西楚霸王唄……
四人把酒言歡後,李清照直接來一句:不知道三位可否與我一同打馬?於是,三位男士只得陪李清照來上八圈打馬(就是北宋的麻將)……但見易安袒露右臂,隱約間可見背後竟有錦鯉刺青,雖只露魚嘴魚須,卻也看得出是高人手筆。篩盅在易安手中左右翻飛,隨即口中振振有詞:“買定離手,買定離手,開盤在即!”隨著篩盅扣下,新的一局打馬開始了……
這才是該有的柳永、蘇軾、李清照和辛棄疾……
-
9 # 簡秋彌生
這四個人都是宋代著名詞人, 各有特點,在詞作上都屬於大家,我個人都很喜愛(當然還有李煜了)。
上學時喜歡抄詞,其中絕大部分抄錄的作品都是出自他們之筆。
從詞派來說,辛棄疾、蘇東坡為豪放派詞人;柳永、李清照為婉約派詞人。
從作品上來說真的是“各有風騷”“難分伯仲”,但是,人們喜歡一個作者,就會去考究他的生平、經歷、人品,從綜合考慮,我個人最喜歡蘇東坡。
蘇東坡——宋詞豪放派的先驅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美食家.......
蘇東坡在詞的創作歷史貢獻上超過了他的文章和詩,在他之前宋詞都是以婉約為主導的,而蘇軾對詞的變革,才成就了豪放派詞作。
宋代的第一首豪放詞: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整首詞,看似是寫打獵的場景,實則含蓄地表達了內心的委屈、為國效力的希望。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大師,但是卻不是生活中,仕途中的弄潮兒,官場上一貶再貶,最後到了海南儋州,臨死前一年才因為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大赦天下,而得以迴歸。
如果說,一個人春風得意、高官厚祿,心胸豁達,我們大多容易理解。
但是,自己才華橫溢,秉性純良,卻處處受人打壓排擠,在這樣的現實之中,最終能夠超脫,成就新的自我,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他的經典詞作太多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倒是、三國周郎赤壁.........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柳永——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是宋詞的一個傳奇,而且是一個不可複製的傳奇。
他的一生,為歌姬大量填詞,並因此成為了北宋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
儘管很多人說他“不務正業”,但是他的詞作是真的美啊,他對宋詞的發展的確產生了重大影響啊。
柳永的詞在當時流傳極廣,就是那個朝代知名的“流行金曲音樂人”。
正可謂:“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柳永的詞太經典,隨便一句都為絕唱: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多情自古傷離別。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李清照——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宋詞作者,形形色色,最為奇絕的是女詞人。
宋代的女詞人如同一朵綻放的小花,盛開在一代代人的心田,留下了一縷縷清香。
李清照,後人用“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將她和李煜並稱。
一個人的成就高下是和其參照物對應的,參照物越大,一個人的成就就越高。
能和李後主相提並論,李清照作詞方面的成就與地位還用我們再說什麼嗎?
她一生經歷了北宋、南宋兩個時期,感情經歷亦是坎坷,這也體現在她的詞作上,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李清照的才華、家國情懷、膽魄骨氣,足以讓那個時代失色,風流無二。她也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春遲。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辛棄疾——把欄杆拍斷辛棄疾是宋代詞人中能夠領兵打仗的將軍,是將軍中能夠賦詩填詞的詞人。
辛棄疾出生時,北宋已經滅亡十三年了,他的家鄉早已被金兵佔領。他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
辛棄疾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只可惜他率兵南歸之後,始終不被重用,他從1181年被削職罷官,回鄉閒居多年,一腔報國熱情卻從未衰減過。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
從他的詩詞文章中可以看到他的才華橫溢。他的作品有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有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有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辛棄疾的詞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層的不同,他的詞是蘸著血和淚塗抹而成的。
我們今天看他的詞,總是能感覺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遍地哭訴,一次次地表白,總是忘不了他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梳理完了以後,我感覺我更喜歡豪放派的,文人要有胸懷天下的豪邁與氣魄,比起辛棄疾的“把欄杆拍斷”和蘇東坡的“一蓑煙雨任平生”真是難分伯仲啊~~~~
------END-------
-
10 # 時小墨ZYT
我所喜歡的李清照,是這樣的
柳永、李清照、辛棄疾等都是中國有名的詩人,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作品。
要說喜歡哪一位詩人,我最喜歡的是李清照。不可多得的女詞人,卻也是巾幗不讓鬚眉。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於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薰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
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
李清照所作的詞分為兩個階段:
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
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例如《聲聲慢》開頭連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十四個疊字,具有獨創性,做到了自然樸素,不見鑿痕。尤其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心理刻畫,全用白描手法,正是李清照詞語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李清照詞被後人吟詠不哀的主要原因。
一、善於移情於物女性的細膩情感多是女性本身的特點,而李清照更是巧妙的運用這點。採用比擬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用心靈的眼睛觀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無不慘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觀得到高度的統一,感情深摯,詩味雋永。
李清照也善於熔鑄典故和前人詩詞。
既用典,又以觸景生情,生動地反映出作者彼時彼地的複雜內心世界,率真自然,明白易曉,典故與詞境水乳交融,達到了“點鐵成金”、脫胎換骨、以故為新的境地,構成完美的藝術整體。其重大貢獻,對宋詞的發展起了良好的影響。
發生在日常生活裡,易懂而富共情力。
“李易安乃是宋代的一個女文豪,名清照,號易安居士。……李清照少年時即負文學的盛名,她的詞更是傳誦一時的。她的詞可惜現存的不多,(有王氏四印齋刻本),但我們知道她是最會做白話詞的。例如:《一剪梅》,《添字採桑子·芭蕉》,最有名的自然是他的《聲聲慢》,這種白話詞真是絕妙的文學,怪不得她在當日影響了許多人。李清照雖生於北宋,到南渡時,她已是50歲的老婦人了。但她對於北宋的大詞家,二晏、歐陽、蘇、秦、黃一一都表示不滿意。”
她熱愛生活,在她的詞無不展現著對安定美好生活的憧憬。
她溫柔似水,需要被愛,奈何所託非人。
在封建社會的底層,作為一個女人,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這對她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她的社會思想開闊,看到了許多別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著許多人不敢追求的境界,這就難免有孤獨的悲哀。
無論對待政事、學業還是愛情、婚姻,她決不隨波逐流。
她揹負所有的磨難,揹負了封建社會對她的誤解,折射在她那如黃花般瘦弱的身子上的是殘餘的光,但卻讓我心疼至今,讀著她的詞,我看到了一個女人背對著我仰望星空的模樣。
這就是我所喜歡的李清照。
回覆列表
更喜歡辛棄疾!柳永瞭解不多,只知道當時人稱柳三變,長年出入煙花柳巷與妓女打成一片,雖然談不上鄙視但也絕對不敢苟同。李易安是歷史上少有的才女,在詩詞金石等上面還是很有造詣的,作為女詞人個人覺得大多數時候有病呻吟無病亦呻吟,倒是寫的那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謂絕唱!蘇軾自不待言,名列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他的名頭更是遠超其父蘇洵和其弟蘇轍,一句“滿肚子的不合時宜”固是自嘲更道出了心中的無奈,只把驚才絕豔付諸山水懷古之間!
辛棄疾!歷史上的名聲比不上蘇東坡,可能也比不上李清照,同樣有著憂國憂民之心的他卻更勇於付於行動!史載辛棄疾曾負劍從軍以抗擊胡虜,並憑不錯的身手而屢立戰功,堪稱文武雙全!他沒有像其他的文人一樣面對不堪的時局而只會長吁短嘆空喊口號,而是書生報國亦當上陣殺敵,這在極度重文輕武的有宋一朝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想到就去做還頗合後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之道,這些也許就是我更欣賞辛棄疾的原因吧!最後說一句,本人非常非常喜歡《青玉案-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