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獅浪仔

    首先,我覺得這個同志藐視一切,表面看起來很自負,內心應該有點自暴自棄,工作,生活不順心所以感覺到失望,我記得高三時候自己很努力但是考的爛,偶爾找個角落流下眼淚,釋放一下壓力,心情平復點,再繼續吧,總有一些東西讓你負重前行

  • 2 # 土豆健身

    問者你好,作為同病相憐的人,我想說的是。蔑視一切並且不是傲慢,這是一個自我分析的錯誤!您這種思想其實就像是道家老子的心態,看開了一切對什麼都好像是不感興趣了,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你在舒適區待太長時間了,這樣人就很容易沒有什麼慾望,感覺一切都好像是沒意思了,提不起興趣。你應該做出些改變,在你目前的生活狀態的基礎上做出一些改變,做一件有目標,有追求的事情。這樣你的生活才會有Sunny透進來。整個人才會有有所起色。

  • 3 # 香帥

    你可以蔑視一切?這本身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心理。

    如果你可以蔑視一切,為什麼你不可以蔑視你這種失望的心情和狀態?

    如果你可以用你這種霸氣和自信去蔑視你的失望,那你的失望又從何而來?你的問題又從何而來?

    不感覺自相矛盾嗎?

    因為你不肯面對現實,面對自己,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所以怎麼辦?

    非常簡單,就是去面對,去真誠地面對就可以了。去好好體會這種真實的感覺。

    你沒有那麼完美,世界沒有那麼完美,別人也不會那麼完美,認識到這些,你就不會用蔑視的眼光而是用正視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當你正視生活之後,自然而然就會認識生活,從而接受生活,也自然而然就沒有所謂的失望了。

  • 4 # 二妞心理話

    關鍵詞,心理保護

    分析: 心理保護是解開人類心理秘密的萬能鑰匙,這種“蔑視”就是典型的心理保護。

    心理保護是指當人的心理生存受到威脅時,人就會發展成出一種技能,用一種情緒、感覺、或者動作來保護自己的心理不受到傷害

    心裡保護並不好,至少99%都是有害的,他讓人不能直面現實,理性處理問題,

    只有極少數是有好處的,比如說某人的親人,父母去世,某人心理生存受到極大威脅,這種打擊太大了,這時的人自然啟動心理保護,突然叫著不可能不可能,我不相信這是真的

    這種心理保護是為了讓自己的心理 不至於在接受到突然訊息的時候崩潰

    蔑視這個動作是因為對事物失望,又不能夠理性的面對和看待問題、處理問題

    於是,啟動心理保護,採用一種蔑視的情緒,讓自己有一種心理上的優勢。

    只要認識到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你就能夠打破心理保護,客觀面對問題。

    大部分人是因為不知道這個本質,所以深陷其中,任憑自己的情緒左右自己的行為

  • 5 # 胡文生心理

    "自負與自卑是兩種相反又相通的心理機制“

    自負與自卑的心理機制是一樣的,都是自戀的心態呈現,所以上述心態不過是不同時期自負與自卑心態的轉換而已。這是一種病態心理,其碼是一種典型的心理亞健康狀態。

    所謂自負心理,表現在自視過高,藐視一切,看不起別人,不關心別人,只關注自己,事事從自己利益出發,從不顧及他人感受,覺得他人都得為自己服務,活在自戀的世界裡。這種人常常固執己見,就算自己錯了,也知道自己不對,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態度,並也不接受別人的觀點,因為接受別人,在自負的人看來就會摧毀自己的自戀,所以拼命維護,過度防衛,對別人的成績會極力打擊、排斥,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自負心理對人際關係是一大障礙,會把自己排除在人際關係之外,脫離實際的自負不但影響事業成功,嚴重的還會影響心理健康。因為自負者難免心高氣傲,不能夠客觀地真實看待自己,也不能正確分析事實真相,所以在工作生活中與他人不能融合,會感到處處碰壁,挫折不斷,從而由自負轉為自卑,對一切感到失望,轉而向內攻擊自己,這就是自戀心態的自卑表現。

    自負心理的形成多以幼時父母過度嬌寵有關,過度的寵愛、誇獎、表揚,會使幼小的心靈覺得自己相當了不起,從而自視過高,看不起他人,就會自負。其次,父母過度參與孩子成長,讓孩子錯誤認為生活就是如此就該如此一帆風順,也很容易養成自負性格。另外一些人因個性因素,比如性格脆弱、自尊心強,為了保護自尊心,在人際關係出現問題時,常常會產生這兩種即相反又相通的心理防禦機制,就是一方面透過自我隔離的自卑模式,以避免自尊心進一步受損,另一方面透過自我放大的自負模式以獲得對自卑不足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高傲藐視而又對一切失望心態的來源。

    如何矯正這種心態呢?

    一,自負者開始改變時可以不服從他人,但可以試著接受別人的正確觀點。

    二,自負者可以認為自己優秀,但不可自視為上帝,逐漸與人平等相處。

    三,合理評估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承認自己也有缺點和不足,這是走出自負的關鍵一步。

    四,承認客觀規律,以發展觀看待人與事物,慢慢就會走出自負,融入社會,建立對生活工作的希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