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行筆記
-
2 # 益涵
慢慢的你會發現,離開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你可能就失去了身份!在這個世界,沒有了屬於你的不同,那某種意義上講,你已經死了
-
3 # 最大玄機
1、“民”的概念:“民”是一個相對的而不是獨立的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民”所指的社會人群不同。現代民俗學的觀點認為,“民”是全民的,而不應是部分人群。因為非正規的文化的傳遞者是全體民眾。
2、“俗”的概念:“俗”簡單地說,就是“知識和學問”。“俗”應該是以口頭的、物質、風俗或行為等“非正規”和“非官方”的形式創造和傳播的文化現象。
“民俗”就是普通百姓的知識和學問,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東西。
3、民俗的概念內涵(掌握)
民俗是傳統文化的一種,主要包括以口頭、物質、風俗或行為等非正規、非官方形式儲存和傳播的,傳統文化現象。
民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或無意地遵循和維護的一種行為規範、道德倫理、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
通過幾種方法來保護民俗?
1.加強親族聯絡,
2.調節人際關係;
3.強化社會集體意識;
4.儲存民族的傳統文化;
5.除錯社會群體生活;
6.促進商品經濟發展
傳統民俗是傳統文化的表現的一方面,透過傳統習俗來反映民族的一些民俗,成文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統文化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發展要在傳統文化的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這樣才可以把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揚光大,所以我們要有意識的繼承我們的傳統民俗,還有我們的傳統建築、文藝和思想,我們樹立的“三觀”有深刻影響的。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積累,是一個民族文明的象徵,一個民族只有完全明白自己的傳統文化,才真正增強民族的競爭力和凝聚力,整個民族才會取得進步!
1、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學習的其實是很多的,但是首先我們要靜下心來理性的看待傳統文化。簡單的說誠信、友愛、自愛都是我們現在需要學習的,大點說和諧、共生、天人合一中的人與自然共生相處的理念也是我們現在需要認真學習、深入研究的。孔子、老子他們的思想有很多東西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不是這些東西老了、落實了、不合時代了,只是我們沒有把他們真正的理解好、研究到其中的本質,也沒有利用好。
2、對於瓦俗我們更要把其中一些好的東西發揚光大,南韓之所以搶我們的節日(如端午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自己把這些悠久的節日忘記了、是我們自己沒有好好地對待這些節日財富。
3、具體的說那些節日,還是舉幾個例子。春節就不說了,像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七夕節這些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節日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發揚的,可惜現在我們都一哄而上的過那些聖誕、重生節、感恩節,有時候覺得很無奈。
-
4 # 墨泉
我現在是五零後的人了,想起兒時逢年過節時,老少過得很開心,特別有意義,有味道。但現在覺得年沒味,節沒味,就是吃的也不是兒時味道,真是太懷念了。
-
5 # 鳳過有聲
民俗的保留除了個人,更多的還是需要政府層面的支援。
去其糟粕,留其精華。
至於一些將近失傳消失的,就更應該有所記錄與儲存,以備後人瞭解我們曾走過的艱辛歲月。
-
6 # 南通民間文學
但人總是有情懷的生物,我們在某個年齡段會懷舊,會想起從前經歷過的儀式、風俗活動,我們想將它們保留下來,傳承下去,但我們也要知道,有些東西是一定會進博物館的。一個古代的瓷器可以永遠在博物館存放,一些舊時的民俗文化我們也應該用文字、音訊、影片等方式留存下來,這就是人類正在進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
具體到如何保護某一項民俗,這就有不同的渠道。但我想,總的來說,無論是政府、學者都不能去教民眾如何保留或改進自己的民俗,因為民眾自我選擇是保證民眾的主體性的前提,我們不能因為想看舊時人是如何生活穿衣飲食的,就去要求一個族群穿上早已使用的民族服飾來給我們表演,每個民眾都有選擇自己民俗文化的權利。同樣,我們也不能要求他們不允許穿自己的民族服飾,這是違背文化多樣性發展原則的,也是不符合讓民眾自我選擇原則的。
民俗永遠不會消失,民俗也一直在發展,而發展背後的原因和邏輯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因為那反映著我們這個民族的心理、文化。
圖一為西藏轉經筒,圖二為民族風情的鞋,圖三為烏蘇里江“七粒付子”魚。
回覆列表
民俗就是人民的生活習俗。
中華民族千百年的農耕文明,造就了特有的生活方式,產生了相應的風俗。民俗逐漸發展成一種傳統。
民俗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其發展過程中會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有時甚至會移風易俗。
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很多風俗被逐漸淡化,在現代化的程序中,是不可避免的。
新的生活方式,也會締造新的風俗。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雙十一”網路購物,儼然成了一個全新的節日。按照民俗的說法,就是一次盛大的網上廟會或網上趕集。
那些被遺忘的民俗,總會有特定的人群在延續,或者是為了紀念,或者成為了旅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