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白文史mcn
-
2 # 汴梁冬哥
丞相是中國古代皇帝的股肱,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丞相制度,起源於商戰國。秦國自秦武王開始,設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魏冉、呂不韋等都曾居此職。秦統一以後只設左、右丞相,從秦代到明朝丞相制度都在沿用,在某些朝代也不曾設丞相之位。到明太祖朱元璋殺丞相胡惟庸後廢除了丞相制度。
至於到底左丞相大還是右丞相大
各代情況不一,考核史籍,情況如下:夏商周時,朝官尊左;燕飲、凶事、兵事尊右。戰國時朝官尊左;軍中尊右。秦尊左。漢代尊右。六朝朝官尊,燕飲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慶活動中,以左為貴,在兇傷弔唁中,以右為尊。《逸周書.武順》:“天道尚 左,日月西移。”《左傳.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記.陳丞相世家》:“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漢書.周昌傳》:“左遷”顏師古注:“是時尊右而卑左,故謂貶秩位為左遷。”宋戴埴《鼠璞》:“漢以右為尊。謂貶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居高位為右職。”又,唐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按,唐代字位應以左為尊,此題中“左遷”指貶謫,乃用漢代習慣語,是以右為尊。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成新錄.左右》:“科場:蒙古、色目人稱右榜;漢人、南人稱左榜。亦右為上也。” 《元史·百官志》載:“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統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則總省事,佐天子,理萬機”。蒙古人尚右,故丞相中以右丞相為尊。據《元史·仁宗紀三》載,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仁宗任命合散為右丞相,“合散言:‘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勳臣,合散回回人,不厭人望’,遂懇辭;制以宣徽使伯答沙為中書右丞相,合散為左丞相”。這段記載,說明了右丞相為中書省的最高長官,也證實了中書省之長只限於蒙人為之。 整理資料後結果如下: 夏、商、周、晉(包括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文官尊左,武將尊右。 秦、唐、宋、明:尊左。 漢、元、清(包括三國時期):尊右。
回覆列表
先來看看什麼叫丞相丞,即承奉;相,即輔助,顧名思義,丞相即承奉聖意,助君理政。因此丞相制度自然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一環,同時也隨著中國的帝國興衰而不斷演變。可以說自帝王出現之日起,丞相一職雖未有其名,則已有其實,其後歷經演變,雖然這一制度之於每個朝代自有其特色,但相權的不斷萎縮便是中國古代丞相制度的基本走勢,而相權的不斷萎縮自然也就意味著皇權專制的不斷強化,此消彼長之間,也使得中國的王朝帝制走向了終結。再來回答左右丞相那個職位大
秦漢時期尚無官品制度,因此秦漢的丞相沒有官品,但丞相是百官之長,其官階是最高的,當時的官階是用秩俸來顯示的,丞相的秩俸號稱萬石。古代等級制度嚴格,左右為區別尊卑高下的標誌之一,普遍實行於各種禮儀之中。由於君主受臣子朝見時,南面而坐,左東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東,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開,若官位高者有東,卑者在西,則尊右賤左;反是,則尊左賤右。
各代情況不一,考核史籍,情況如下:夏商周時,朝官尊左;燕飲、凶事、兵事尊右。戰國時朝官尊左;軍中尊右。秦尊左。漢代尊右。六朝朝官尊,燕飲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慶活動中,以左為貴,在兇傷弔唁中,以右為尊。《逸周書.武順》:“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史記.陳丞相世家》:“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
朝堂之上最早戰國時,趙國藺相如被拜為上卿時位在廉頗之右,引起廉頗不滿。由此可知,戰國時代以“右”為尊。 到了宋朝實行“二府制”,即設中書和樞密院兩個機構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元豐改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事,為首相【左相】;以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事,為次相。【右相】 宋徽宗時,將首相改為太宰,次相改為少宰。孝宗時,將尚書左右僕射同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
再來說丞相的職能相的職責: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他負責管理軍事大計或其他要務,並輔佐皇上處理國家大事。逢有機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議,避免專斷。一般政務,則由丞相決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諮詢,丞相有時可封駁詔書,表示對皇帝命令持保留態度。丞相具體職權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薦舉人才;對於地方官的有考課和黜陟、誅賞的權力;主管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地方上若有暴動等事,丞相派屬官前往鎮壓;在軍事或邊防方面也承擔一定的責任;全國的計籍和各種圖籍等檔案都歸丞相府儲存。
西漢時御史大夫輔佐丞相,職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務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處置。 丞相之秩為萬石,月俸之谷三百五十斛,錢六萬。屬官有長史二人,為丞相的助手。另有少史、徵事等。又設西曹、東曹、奏曹、集曹、議曹等機構,分管官吏遷除、郡國事務、章奏謀議、徵集租谷等事。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置司直,專司刺舉百官不法者,從而加強了丞相的監察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