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山煙雨客

    北宋建隆元年(960),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宋王朝。但這個新生王朝百日剛過,就迎來了昔日功臣的叛變。原後周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和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因為不滿趙匡胤奪權,相繼在潞州、揚州起兵。為了守護自己的果實,趙匡胤果斷決定親征。這親征效果顯著,但仍然花了趙匡胤不少時間。

    平叛歸來的趙匡胤為此深感憂慮。從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建立後梁帝國,到建隆元年(960)大宋帝國誕生,短短53 年間,中原大地歷經五代八姓十三帝。

    作為開國皇帝,作為奪權武將,趙匡胤深諳兵權對於王朝興衰的決定性作用。他無法忘記自己是如何利用兵權,一步步從士兵變成皇帝的。他也無法忘記自己是如何辜負柴氏的信任,用柴氏給的兵力,扳倒了柴氏的。因而對他而言,他的新目標就是:採取最有效的手段,消除兵權可能的隱患,鞏固自己的統治。

    為了用最小的代價換取牢牢掌握兵權,宋太祖想出了"杯酒釋兵權"這麼一個迂迴而又有效的辦法。他用幾場暢飲,為自己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也給功臣們一個臺階。用軟不用硬,恩威並施,杯酒釋兵權的好戲最終完美落幕。

    這齣戲之所以完美,時機的把握正是關鍵。當時天下初定,還沒有哪個將領擁有能與皇帝相抗衡的實力,眾人不俯首聽命只會引來殺身之禍。因而即使趙匡胤採取這樣看似溫和的手段,也能很好地達到預期效果。

    另外,杯酒釋兵權算不上強買強賣,而是以誘惑為主。趙匡胤搬出了美人、宅邸、良田,幫大臣們做好了打算。而要獲得這一切,只是把原本就屬於皇帝的兵權還給他。大臣們只要稍稍一想,便能明白其中利害,自然就順著臺階下來了。

    收回兵權後,趙匡胤又展開了軍事改革。他裁撤"殿前都點檢"一職,還將中央禁軍的領兵權一分為三,由所謂三衙統領。實際上,兵權都落入了趙匡胤手中。因為他啟用的統領都是地位低下的將領,並沒有根基和實權。由此,中央的兵權不再是皇室的威脅,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目的也就達成了大半。

    之後,他的目光又放在了邊陲。原本駐守邊疆的節度使也來到他的宴席,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再次上演。幾次宴請後,舉國兵權皆回到趙匡胤手中。自唐中葉以來,君弱臣強的政治局面就這麼在趙匡胤的酒宴上被一點點改變。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流傳千年,但因缺乏實據,長期以來受到懷疑。當然,人們主要還是懷疑"杯酒"這種過於戲劇化的情節。而宋太祖收回兵權一事卻是板上釘釘。宋初的一系列政治、軍事制度改革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程度,這是有大量史料證明的。

    而這個故事中另一熱點在於,人們如何評價"杯酒釋兵權"的作用。開國皇帝濫殺功臣幾乎成了為穩固權力而形成的一種鐵律,而宋太祖通過和平手段,不傷和氣地消除了可能的威脅。宋太祖此舉顯然技高一籌。

  • 2 # 農民更瘋狂

    沒有人願意放棄到手的權利,如果這些人比較多,按現在的說法就叫“既得利益集團”。

    歷史上的開國之君為了權力的集中,都會對功臣進行流血的鎮壓!

    但宋太祖則不然。太祖經歷過五代十國的戰亂,戎馬一生,深知戰爭帶給老百姓的傷害。而最後被手下所逼不得不(演戲而已)穿上龍袍才當時皇帝的。所以他內心對武將是提防的。

    稱帝后,太祖不顧國家尚未完全統一,就著手剝奪武將的兵權。通過一系列操作,將領們的兵權被慢慢削減,等“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太祖已經將大部分兵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1,太祖言而有信,深受大臣們信任。太祖答應賞賜給他們豐厚獎勵,可以安享晚年。

    2,將領們也就是順水推舟而已,實際兵權削弱,誰都沒有力量與太祖相抗!

    3,說都有親戚朋友是老百姓,不發生戰爭,可以減少老百姓的苦難。

    杯酒釋兵權,是歷史上開國皇帝處理功臣派最溫柔,最有智慧的手段。既避免了殘暴血腥的屠殺,又兵不血刃順利的收回了兵權!

    探祕歷史事件,點評歷史人物,更多精彩與您分享。

  • 3 # 經典守望者

    首先,主少國疑的情況下,將軍和大臣對於朝廷的心態更多的是對與先帝的思念和對於先帝恩遇的回憶。是因為先帝的原因,才忠於幼主。可是,趙匡胤也是在柴榮身邊鞍前馬後多年的一級將領,官拜節度,顯赫一時。更說得嚴重一點,趙匡胤是武將們的統帥,柴榮是武將們的君王,這是一個主管領導和大領導之間的關係。武將們對於趙匡胤的威信也是深深拜服的。所以,當柴榮駕崩之後,柴宗訓不過黃口小兒,沒有任何突出過人的才能顯現。武將對於他根本就談不上敬畏,所以當趙匡胤登高一呼,將領們也就接受了這個事實。而一旦政權穩固,對於趙匡胤一個成年君主而言,他的威信就是統治的基礎,而將領沒有足夠的威信,就只能是甘居人下。即使是杯酒釋兵權後,將領們也無法反叛,因為沒有主心骨,沒有足夠的能力問鼎天下的局面,所以還不如交出權力,退居二線,反而可以保證榮華。

    其次,五代亂世,政權更替頻繁。大臣的忠心觀念早就已經隨著政權的更迭而消磨殆盡,先後仕宦三朝四朝者大有人在。這種情況下,大臣對於君王的審視會更為細緻。將領們對於趙匡胤既有君臣之義,又有同袍之情。舉兵造反如果沒有足夠的理由,馬上就會被打成逆賊。所以,見慣了血雨腥風的大臣們自然會審時度勢,識時務者為俊傑,保住難得的平安。

    第三,將領們和趙匡胤大多相識多年,對於他的人格有明確的瞭解,相信在他們交出兵權之後,趙匡胤會兌現承諾,起碼會保證他們的全家平安。所以,他們也就不會再有反叛之心。

  • 4 # 年輕人看歷史

    1、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奪取皇位。這是宋太祖害怕武將也以同樣方式奪取皇位,這是趙匡胤為杜絕這種情況,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前提。

    2、趙匡胤本身出身行伍,在軍中聲望極高,深得部下將領的推崇。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才有“黃袍加身”的前提,同時這也讓趙匡胤對於軍隊有著極大的控制權,部下第一沒有反對趙匡胤的實力,第二沒有反對趙匡胤的準備。

    3、宋太祖對於這些擁有兵權的武將有著寬容的態度。與劉邦不同的是,劉邦得位後為了剝奪功臣的權力,害死韓信,攻滅彭越,逼反盧琯。而趙匡胤的做法明顯高明的多,奪取兵權的同時又保證了這些扶立自己坐上皇位的武將的榮華富貴,這些武將既然有了後路,自然願意交出兵權。

  • 5 # 人情架構師

    第一,老趙的提早佈局,局面完全在控制之中,部下不敢反

    第二,和平解決,有別於當時流行的刀兵相見,而且大家都有後路可退,給予巨大的財富,跟著老趙拼殺多年,也落個富貴閒人,大家不至於被殺頭,當皇帝造反也是有極大風險的。所以不會反

  • 6 # 嵇康大大

    首先,當時這些將領們並沒有起兵造反的心理準備。趙匡胤本來就是行伍出身,在軍隊中威望很高,這些將領們也從來沒有想過造反。

    其次,即便他們真的造反,那麼成功率幾乎為零。因為他們沒有造反的理由。在古代,造反是需要理由的,這樣才能讓自己在道義上站得住腳,比如大多數造反者都號稱要清君側,而不是要殺皇帝。

    再次,這些將領們當中沒有一個核心人物,無法構成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隊,即使造反,也都是各自為政,最終覆滅。

  • 7 # 行雲流水1437995

    趙匡胤在陳橋驛被眾將“黃袍加身”,成為大宋王朝第一位皇帝。也許是因為這個江山社稷到手太容易,趙匡胤擔心別人會用同樣的手段迫使他“禪位”,於是就和趙普商量“欲息天下之兵,建國家久長之計”,聰明的趙普向他建議執掌禁軍的人“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沒過多少,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便上演了。

    解除了眾將的兵權後,趙匡胤還不放心,又在兵制上進行了改革,分全國軍隊為禁兵、廂兵、鄉兵和藩兵四種。禁兵是皇帝衛士,一部分駐守京城,卻要到外州縣就食,另一部分鎮守邊防要塞,但要經常換防,名義上是:“習勤苦、均勞逸”,實際上達到了“兵沒有固定的將,將沒有固定的兵”,從而無法聯合起來背叛朝廷。廂兵是地方守軍,只供官府使用,從不集中訓練。鄉兵、藩兵更不用說,基本是有名無實。

    “杯酒釋兵權”使得武官成了虛設,名義上是節度防禦使,實際上什麼事都不管,只是按照官級領取俸祿。實際管理軍政的官員,由朝廷臨時派遣。因為是臨時派遣,像走馬燈一樣轉來轉去,他們不肯也不可能安心地辦點實事。

    正如范文瀾先生點評宋史,趙匡胤只用五天,就獲得帝位。他知道自己成功的太容易了,所以登上帝位後,專心鞏固政權,一切設施都含著對內嚴防的性質,因而內政最腐朽,外患最強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的唐高宗李治是否真的軟弱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