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臭爸爸育兒分享
-
2 # 西西小玉
三歲,正是貓狗嫌的年紀。顧名思義,貓貓狗狗看見三歲小孩都願意繞著走。這個年紀也正是小孩的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如果不能正確的教導小孩,那麼將會養成不好的性格習慣。
處於這個年紀的小孩,最常見的毛病是:愛唱反調、愛搞破壞、脾氣倔、不長記性。無論家長怎麼批評,總是我行我素。加上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護著,那更是不得了。簡直成了小霸王。
對於如何教育這樣的孩子,我有我的見解。
首先,最總要的要和長輩溝通,不能一味的護著孩子。還樹立孩子正確的認知,三觀。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獨立性。
然後,孩子的父母要以身作則。養成好習慣,比如不說髒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說話算話、知錯就改等等。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受到良好習慣的薰陶,壞毛病自然就少了。
最後,也就是最關鍵的一步。
對於教育孩子,無論多小的孩子,我從來不主張慣著孩子。從孩子知道用哭鬧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時起,就已經說明他是懂事的,他知道如何滿足自己。
我的建議是,讓孩子自己承擔自己所為的後果。
例如1:不好好吃飯,那麼在過了正常用餐時間以後,將餐具收拾起來,兩餐中間不再給予任何零食,直到下一餐。如果再不吃,就再繼續。讓孩子知道自己不餓,不想吃飯,那麼不餓也是沒有零食的。
例如2:無端哭鬧達成自己的目的。先好好跟他溝通,讓他說出自己想做什麼。如果無效,就讓他一個人哭,無視他(千萬別一時心疼他)。待哭夠了,再一次溝通,當他發現哭鬧沒有用時,自然會好好跟媽媽說他需要什麼了。
例如3:做了錯事。比如故意把衣服弄髒(類似於不讓玩髒東西非要玩,弄髒了衣服),可以嘗試讓他自己洗衣服,讓他知道媽媽洗衣服是很辛苦的。弄壞東西,我們就讓他自己復原,做不到的話再慢慢跟他說,這個東西弄壞了,需要爸爸媽媽很辛苦掙錢才能買得到,讓他知道家裡的東西是得來不易的。再或者,拿了其他小朋友的東西或是欺負了其他小朋友。這個時候一定要,親自帶他去道歉,去認錯,讓他認清有些事不能做。
雖然我的觀點可能很多寶媽不能接受,覺得孩子還小這樣對待孩子太殘忍。其實當孩子已經養成壞的習慣時,那才是對孩子的殘忍!
-
3 # 快樂庭院
說實話,三歲小孩的教育,應該從大人著手,從孩子最親近的身邊人著手,而不是要對孩子怎麼教育。
幼兒時期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家長的言行身教和孩子的耳濡目染。
從題主所說的幾個關鍵詞來看:
1,“好好說不聽”,三歲的孩子,不用講大道理,只需要用最簡單的人話讓孩子明白就行了。
還可以透過繪本故事讓孩子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大衛,不可以》讓很多孩子愛不釋手,就因為裡面大衛的一些舉動很多孩子都有,但是透過故事中大衛的那些舉動讓很多小孩認識到自己的很多舉動也應該避免。
2,“不能打”,的確不需要把打放在嘴邊,也不需要經常打孩子,不到萬不得已就不要打,如果打一次就要讓孩子記住為什麼打。
更何況和老人住在一起,說句笑話,你打自己的小孩,老人也打自己的小孩,你就等著吧。如果你真要打,一定要理由充足,避開老人。(三歲的孩子我想打是很難解決問題的,處理不好一般反作用比較大。)
3,“老人護著”,這是問題的關鍵,這說明家裡的的教育觀念不一致。
老人養孩子一般是看著就高興,吃飽、穿暖、高興就好,老人把孩子當做自己的一樂,一般都比較寵。
所以如果是老人帶,父母要多開導老人,多和老人溝通一些觀念,不能由著老人的性子來,但也不能和老人爭吵,父母有時間能自己帶的就儘可能自己帶,盡最大努力和孩子建立一種彼此信賴的關係,這樣孩子就還是聽父母的意見比較多、和父母比較親近。
老人幫助帶孩子,父母可以輕鬆些,但關係的處理上需要費些心思。不過一路走來,回頭看看,只要孩子的大方向,為人處世的品質不出軌道,孩子以後的問題就不會太大。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教育,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回覆列表
吱呀——臥室的門輕輕關上了,朦朧中聽到你甩開腳丫跑向廚房的爸爸。“爸—爸—,媽媽睡著了,咱們悄悄的。”你脆生生的喊聲迴響在整個房間。媽媽徹底醒了,心裡暖到想哭。不知道什麼時候,那個時時刻刻拽著媽媽衣角的小屁孩長成了男子漢。還不到3歲,你的小心思是怎麼學會關心媽媽的呢?我不得而知。是媽媽長長久久的擁抱?是媽媽甜甜蜜蜜的親吻?還是媽媽溫柔慈愛的撫觸?感謝曾經的我自己,堅持把你寵到底。還記得你一週歲的時候,剛剛蹣跚學步,手臂張開撲向媽媽,像極了歸巢的雛鳥。媽媽摟緊你,你重新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老人們都勸媽媽培養你的獨立性,可是憑著母親的直覺我知道你只是想要確定媽媽的愛。於是媽媽關閉耳朵,只尊崇內心,就這樣抱著你,親吻你,撫摸你。終於,所有的付出開始得到回饋,你細膩的小心思特別能察覺媽媽的喜怒哀樂,也特別會關心媽媽。寶貝,世界上沒有被寵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