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懶洋洋社長

    唐高宗李治,一般都認為他軟弱無能,優柔寡斷。在某些時間,某些問題上,他確實是表現出優柔寡斷。但那或者是礙於當時的權力結構和政治體制,或者是夫妻情深。但是在關鍵時刻,特別是當他完全掌握政權的時候,在重大的問題上他是不糊塗的。你說他能夠把原來的皇后廢掉,立武則天做皇后,這是軟弱嗎?他能夠完成從隋文帝到唐太宗幾代帝王中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未竟事業,把唐朝的疆界擴充套件到最大,這是軟弱嗎?特別是在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宰相的任用人選上,他始終掌握主動權。他能夠任用反對武則天的人來擔任宰相,而且執行通過武則天提出來的政策,這是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才能做到的。至於在政治上他對武則天的信任和依靠,應該說在當時還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武則天確實是值得他信任和依靠的。 高宗即位伊始,就暫停了對遼東高麗的戰爭及土木工程的營造。即位第二年(即永徽元年),召各地方官問以百姓疾苦,鼓動臣下就國計民生髮表意見。並且,也善於聽取勸諫。顯慶元年,高宗再次徵詢,如何能減輕百姓負擔。大臣來濟指出,過多勞役是百姓一大負擔,出工則誤農時,出錢又花費很多。應該免除一切不急需的徭役徵發。高宗虛心採納。這樣的虛心求諫與太宗貞觀時期的政風是一置的。高宗對法制建設也十分重視。

    著名的《唐律疏議》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大匠修訂而成的。這一時期的執法狀況也是寬平公平的。有一次,大理寺卿唐臨向高宗報告說:“監獄中在押犯人只有五十多個,其中只有二人需判死刑。”這足以證明高宗執政時期延續了貞觀年間休養生息、天下大治的政策。 對高麗的戰爭,太宗時期李世民親征沒能完全拿下。而後來高宗派大將蘇定方、李世績和劉仁軌、薛仁貴等經營遼東,最後圍住平壤,取得大勝後,凱旋班師。並在遼東設立九都督府。後來的新羅國統一北韓半島,與唐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高宗完成了太宗沒有實現的夢想。

    因此,唐高宗李治在唐代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值得重新評價的人物。他不是一個軟弱的皇帝,而是一個很有見地、很有策略、有很大貢獻的一個皇帝。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此話源自胡適先生的演講稿《實驗主義》。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莎士比亞。同樣,有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唐高宗。歷史人物從來就不是哪個專家學者的專利,對他的全面評價屬於所有人。讀孟憲實教授的論著《唐高宗的真相》,顛覆了腦海中唐高宗李治的傳統印象,對這位“英明聖主唐太宗的乖兒子,鐵腕女皇武則天的弱丈夫”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孟憲實通過豐富的史料和嚴密的考證,描畫出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唐高宗。唐高宗到武則天的統治時期,是唐朝從初唐走向盛唐的關鍵時期。一般人都認為唐高宗軟弱無能、優柔寡斷,他有時確實表現出優柔寡斷,可能是礙於當時的權力結構和政治體制,但在關鍵時刻,特別是當他完全掌握政權的時候,在重大的問題上他毫不糊塗,如他把原來的皇后廢掉,立武則天做皇后,這絕不是一場簡單的宮廷鬥爭。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收回了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力,而且使關隴軍事貴族集團走下了政治舞臺,最後結束了皇帝和貴族集團共同統治的政治格局,完成了中國中古時期政治體制的重大改革。唐高宗還完成了從隋文帝到唐太宗幾代帝王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未竟事業,把唐朝的疆界擴充套件到最大。特別是在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宰相的任用人選上,他始終掌握主動權。他能夠任用反對武則天的人來擔任宰相,而且執行通過武則天提出來的政策,這是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才能做到的。因此,唐高宗李治在唐代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值得重新評價的人物。他不是一個軟弱的皇帝,而是一個很有見地、很有策略、有很大貢獻的皇帝。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還舉出諸多細節佐證:於父皇在世時就敢與父親的女人私通,他的膽子夠大了,豈有半點懦弱?敢於力排眾議,把武則天從一個才人的地位捧為皇后,懦弱的人能做到這一點嗎?

  • 2 # 李一般般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 -683年12月27日 ),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太子李承乾與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 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北韓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於貞觀殿,享年五十六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諡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諡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 3 # 塵塵肥媽

    比他無能的人也不少,他不算荒唐,只是老婆厲害,他駕馭不了。

    楊堅按照那些人的說法也是無能之輩,獨孤皇后不允許他娶妃子。可是楊堅只是怕老婆,治理國家還可以。獨孤皇后也沒有自己登皇位的意願。

    李治不一樣,他本來就皇后還有一大堆妃子,武則天之所以從感業寺回來也是皇后想對付蕭淑妃,武則天沒有獨孤皇后的安全感,所以她要牢牢抓住大權,更加強硬一些。相比較大家就覺得李治是無能之輩了。

    其實,武則天回宮之前,他朝野內外平衡得還不錯。

  • 4 # 鶴小雙

    不是,李治是一個讓他父親和後世人都覺得軟弱無能的一代英主。在大唐璀璨的的星空中,高宗李治是無疑是寂寞的,千百年來人們提起他只會說他是一代聖君的乖兒子,或者說他是一代女皇的弱丈夫。

    一、營造"仁孝"人設,李治坐收漁人之利,成為奪嫡的最後勝利者

    太宗正妻長孫皇后一共生有3子:分別為李承乾、李泰、李治,其中李承乾因為嫡長子被立為太子(李唐天下奉行嫡長子繼承皇帝位),但是太宗又十分寵愛魏王李泰,導致魏王李泰有覬覦太子之位的心思(主要也是受其父親的影響,太宗以政變上位,給兒子們立下了壞榜樣)。

    所以在太宗一朝前中期,都是李承乾和李泰進行奪嫡之爭,李治從未參與。最後李承乾試圖謀反,事情敗露被廢,而後太宗想立李泰為太子,並且李泰向太宗承諾,如果自己當了皇帝,身死之時會殺掉自己的兒子並傳位晉王李治。

    太宗深受感動,口頭承諾立李泰為太子。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揣摩太宗的心思,太宗以“殺兄囚父“的方式當上皇帝,自然對於這種方式十分敏感,也許是處於對父親和兄長的愧疚,太宗對於自己的兒子十分疼愛(這一點從承乾謀反,但是沒殺他可以看出來,相比之下漢武帝可是把自己兒子家殺了個乾淨)。

    另一方面,太宗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們出現像自己奪嫡那樣的情況,所以在這個時候:太宗最期望的就是兒子們恭順仁愛,不希望兒子們手足相殘。很顯然,李治做到了父親希望的樣子,而他的兩個哥哥卻沒有領會父親的意思。

    但是太宗口頭承諾立李泰為太子的事情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對,他認為魏王李泰不可能殺掉自己的兒子而傳位晉王。此後,李泰屢次威脅李治,而李治這個時候在太宗面前告了李泰一狀。這期間,承乾最後將了李泰一軍,他向太宗說“兒子已經是太子了,還要圖什麼呢,是因為李泰覬覦我的太子之位,而我要自保,導致聽信小人讒言而謀反,如果父親要立李泰為太子,就落入了他的圈套”。

    此間種種最後導致太宗決定立李治為太子。從這次的奪嫡中,也可以看出李治的策略,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讓兩位哥哥掙個你死我活,然後自己坐收漁利,不可謂不高明。當然,也有人認為當時的李治不具備參與奪嫡的實力,這一點我也承認,但是他雖不具備實力,但是的的確確有參與奪嫡的心

    從他日後的種種行為來看,他並不是對自己的老爹有著絕對的孝心。在太子位期間就與老爹的女人武則天私通,即位之後更是光明正大將其納入後宮,這種行為隋煬帝也幹過所以他參與奪嫡採用的策略就是營造自己孝順和友愛的形象,外加等待兩位哥哥兩敗俱傷。

    二、逼自己舅舅自盡的人,能叫文弱嗎?

    李治成為太子之後也並非就高枕無憂。《資治通鑑》有云:

    “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權(吳王李恪),雉奴(太子李治)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以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無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上乃止”。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太宗嫌棄李治太文弱,想立最像自己的吳王李恪為太子(吳王不是長孫皇后所生,為庶皇子),結果長孫無忌以為不妥,認為國家儲君關乎巨大,況且太子李治仁厚是守成之君。

    如此這般,太宗才作罷。長孫無忌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的親舅舅,但是長孫無忌一直輔佐李治,對於之前已經是太子的李承乾都沒有輔佐,這一點值得讓人懷疑,從奪嫡之戰各個世家門閥站隊來看,其實是長孫無忌覺得李治文弱且沒有自己的政治資本,比較好控制,所以選擇輔佐他。

    李治登基長孫無忌總攬大權,但之後李治為改立皇后的事情逼迫長孫無忌自盡從而收回大權,所以長孫也看走眼了。這一點上,李治的文弱騙過了太宗、騙過了他舅舅,也騙過了全天下。之後李治也繼續保持自己的仁厚的形象,直到登基。

    三、李治的君王業績

    李治算得上是一個有道明君,在他統治期間,滅高句麗,平定漠北,破西突厥,重開科舉,可以說文治武功都非常厲害,並且後期果斷鎮壓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人發動的政變。

    唐書評價“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而李治死於武后之前,是故有其後的武周代唐。

  • 5 # 楊角風發作

    唐高宗李治將唐朝帶入了鼎盛的巔峰,不僅國力極為強盛,國土面積也到達最大。李世民沒有覆滅高句麗,而李治完成了這個使命,高句麗從此消失,百濟、西突厥的覆滅同樣要記在李治的功勞簿上。

    之所以很多人說李治軟弱無能,主要高宗時代正處於武則天的發跡期,武則天藉助李治這個跳板,躍入了權力最高層,那麼李治是否真的軟弱無能?

    李治是長孫皇后第三子,大哥李承乾,二哥李泰,李承乾很早就被立為太子,而李世民最喜歡的卻是李泰。在李泰、李承乾鬥得你死我活的時候,李治卻是漁翁得利,主要原因在於,李世民不想再次搞出個“玄武門之變”,所以立李治為太子最為合適。

    在李治身後是長孫無忌等幾位權臣,李世民將李治託付給了長孫無忌,之所以李治能成功即位,其中也包括長孫無忌的支援。長孫無忌固然是忠於大唐的,但由於其常年身處高位,逐步變得目空一切、肆意妄為,以至於李治下的詔令都要徵求長孫無忌的同意,才能實施。

    於是李治想要廢掉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權臣集團,在李治即位的前幾年,雖然李治很勤政,但大權仍掌握在長孫無忌手中。李治長時間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而自從讓武則天重新入宮,這一狀況才有所改善。

    李治自然不是糊塗人,在長時間觀察之下,他發現武則天有很高的政治天賦,可以說是個天生的政客。她能在爭奇鬥豔的後宮中拔得頭籌,還能鬥倒王皇后,這並非普通人可以辦到,當然,李治對武則天也是有較深的感情的。

    史料記載:

    “無忌等至內殿,上顧謂無忌曰:皇后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

    在武則天的幫助下,李治開始建立自己的親信集團,再找到長孫無忌等人的把柄,一舉摧毀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權臣集團,重新奪回了皇權。

    李治或許沒有武則天的政治天賦,但李治十分清楚實力對比,很大程度上,李治是在利用武則天。就好比劉邦在軍事上比不過韓信,權謀上比不過陳平,但劉邦仍可以坐穩皇帝寶座。

    縱使武則天已經成為皇后,開始培植自身的勢力,但李治終歸還是皇帝。就算李治的風疾病發作,權力必須掌握在他手中,這一點李治非常清楚。

    隨著武則天權勢越來越大,李治也開始心懷忌憚,他不想再出個類似長孫無忌的存在, 所以他也有廢除武則天的想法。

    史料記載:

    “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上排群議而立之;及得志,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上不勝其忿。”

    在武則天沒有登上皇后寶座之時,是十分謙虛謹慎的,而得勢之後,經常掣肘李治的權力,所以李治對此也是頗有怨氣。西臺侍郎上官儀提出要廢除武則天,李治一怒之下就同意了,只不過因為武則天提前得知了訊息,阻止這一事件的發生。

    李治身體狀況不好,需要武則天幫其處理政務,而武則天之所以有今天,也是依靠著李治的皇權,一旦李治真的廢掉了武則天的皇后,武則天就真的成了階下囚。所以武則天也實在盡心盡力為李唐辦事,這些李治都也看在眼中。

    裴行儉是高宗時期的重臣,曾參與防禦吐蕃之戰,公元679年,參與西突厥平亂,而且是文武兼職,既是吏部尚書也是右衛大將軍,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

    裴行儉的另一個身份則是武則天的政敵,在武則天成為皇后之前,裴行儉就提出了反對意見,但他仍受到皇帝的重用。在高宗時期,如果武則天真的一手遮天,那麼必定先除掉裴行儉,而裴行儉卻一直相安無事。由此可見,雖說二聖臨朝已成為現實,但天平還是偏向高宗一方。

    既然李治已經決定讓武則天幫助輔政,那麼一些小瑕疵就只能視而不見。有些人說這就是李治的軟弱,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就算李治再明白,他也無可奈何。

    武則天是踩著王皇后、蕭淑妃上位的,武則天被封為皇后之後,王皇后、蕭淑妃被廢為庶人,關在冷宮別院。一次,李治去看望王皇后,看到這座院落已經被全部封閉,只留了一個送飯的狀況,狀況是極為悽慘。

    史料記載:

    “武后聞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蕭氏各一百,斷去手足,捉酒甕中,曰:“令二嫗骨醉!”數日而死,又斬之。”

    武則天的長子李弘、次子李賢都十分有才幹,有意思的是,這兩兒子都對母親不太感冒,甚至還經常反對武則天。這讓武則天如鯁在喉,為了權力,武則天動了殺機,母以子貴,理論上講,武則天應該為兒子感到驕傲,她應該放權。但誰讓她是武則天,她不同於一般皇后,她要的是獨掌大權,而不是退居幕後。

    所以李弘的死八成是武則陰謀策劃的,而李賢同樣如此,對此呢,李治也只能痛哭流涕,卻又一點辦法也沒有。

    為了李唐的江山社稷,李治犧牲了很多,他自知身體多病,也不信任所謂的權臣,於是他將就籌碼壓在了武則天這裡。認為即使武則天奪了大權,但終歸權力還會回到李家手中,這大致就是李治的想法。

    但窩囊,是一定的了,前有舅舅長孫無忌,後有老婆武則天,自己這個皇帝,真正做主的機會不多。

    當然,他還不是最窩囊的,他兒子李顯才是,號稱歷史上唯一一位六味地皇丸。他的老爹是皇帝,老孃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兒子是皇帝,侄子是皇帝,自己也是皇帝。

    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李顯的死,是被皇后跟公主合謀毒死的,嗚呼哀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歷史上有哪些未解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