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舊書齋
-
2 # 會數綿羊的仿生機器
那時沒有挖掘機,礦產沒毛用。疆域大,人好少,一推就到家門口。現在看到人山人海感到很不愉快,過去,再快活不過了。
-
3 # 世界人文通史
前涼、後涼、西涼三個王朝都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割據西北的王朝,存在時間都只有幾十年光景。從地圖上看,這三個王朝統治的區域覆蓋了甘肅、新疆等地,疆域十分遼闊。
在這“五涼”之中,前涼、後涼、西涼都是疆域遼闊的政權,而南涼、北涼則是國土狹小的小王朝,本文僅重點說明一下“前涼”、“後涼”、“西涼”。其中,前涼存在的時間最長久,也是其中最強大的政權。
第一、張軌的前涼王朝(318-376)前涼是晉朝的大將張軌在西北地區建立的王朝,統治中心在甘肅武威一帶。張軌擔任涼州刺史的時候,西晉正好爆發了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中原陷入長期戰亂。偏居西北的張軌得以倖免於難,他在當地吸收從中原流亡過來的漢人士族和武將,裂土分疆,建立了前涼王朝。
前涼王朝疆域十分遼闊,統治範圍包括了今天的甘肅、內蒙西部、寧夏西部、青海以及新疆大部份。不過,從張軌建立前涼到子孫後代亡國為止,前涼共存在了58年。涼州之地雖然貧瘠,但遠離紛爭的中原,為儲存漢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二、呂光的後涼王朝(384-403)後涼是前秦的大將呂光所建立的政權,統治中心在甘肅武威一帶。在前秦皇帝苻堅統治時期,氐族人的前秦曾統一了遼闊中國北方。雄才大略的苻堅任命部下呂光為將領,通過涼州進攻遙遠的新疆地區。
等到呂光得勝而回到玉門關時,前秦帝國已經瓦解(受淝水之戰影響)。於是呂光憑藉自己軍隊控制了涼州等地,建立了後涼王朝。
第三、李暠的西涼王朝(400年—421年)西涼是唐朝的祖先李暠在涼州地區建立的割據政權,與前涼、後涼不一樣的是,西涼國的統治中心在甘肅酒泉,而不在甘肅武威,故稱西涼國。
西涼的國力比前涼、後涼更加弱小,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及新疆部分,僅僅存在了21年就被北涼國(北涼本身也是弱國)消滅,影響力遠不及前涼國。
對於“三涼”快速亡國的原因,細究起來其實很簡單,除了內部紛爭以外,還有先天不足:
因為西北土地貧瘠、人口稀少,無法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相提並論。
前涼等國真正意義上的有效統治其實僅限於甘肅一帶,對遙遠的新疆僅能羈縻遠控,而古代甘肅地區的人口數量、經濟基礎又比較脆弱,所以“三涼”存在的時間都不長,很快就被消滅了。
-
4 # 耗電快
這幾個涼國雖然面積不小,但到底是西北乾旱荒涼之地,自然環境比較惡劣,人口承載能力不足,經濟實力自然很弱,國力也就不行了。
前涼基本是張軌建立起來的,當時西晉八王之亂搞的國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張軌為了避禍,遠走涼州,名義上是涼州刺史,實際基本成了土皇帝。永嘉之亂後一部分中原士族和百姓逃往涼州,涼州也成為當時中原百姓的避風港之一。但是由於路途遙遠,自然環境又不好,逃亡涼州的百姓數量要遠少於南渡和逃亡東北方向投奔慕容氏的人,後來慕容氏能夠發展壯大也和接收了大量的中原人口有關。
前涼由於地處西北,遠離中原,人口不多,屬於打醬油角色,大家對他也不太重視,所以才能夠得以自保。前秦統一北方最後一個滅掉的政權就是前樑,前涼國主張天錫投降了苻堅。淝水之戰,前秦戰敗後張天錫投奔了南方的東晉,但是因為來自西北落後地區,又投降過苻堅,常常被江南士人取笑,後來好像搞得精神有點不正常了,鬱鬱而終。
後涼是苻堅手下大將呂光建立的。淝水之戰前,苻堅派呂光平定西域,帶走了10萬精兵,(後來有人說如果呂光不走,不管是作為南征的前鋒還是留守長安,苻堅都不至於崩盤)。呂光平定西域後本打算返回長安,但是由於前秦滅亡,北方重新分裂,通往長安的道路被阻隔,呂光只能留在涼州一帶自謀出路。得知苻堅被殺,呂光率領全軍為其發喪,後來自立為涼國國主,稱霸一方。呂光死後他的涼國也四分五裂,出現了西涼,南涼,北涼等幾個政權,基本上都是在後涼的盤子上發展起來的。
-
5 # 伯虎42
涼州建部後,轄隴西、天水、安定、北地、酒泉、張掖、敦煌、武威、金城、西海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約為今甘、寧、青海湟水流域,內蒙古西部,陝北等地。
東漢立國,涼州曾增置武都、永陽、南安三郡,及安定屬國、張掖屬國、居延屬國(西海郡)。漢末建安初,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四郡,及居延屬國五郡國析出涼州,設定雍州刺史,治姑臧。漢建安十八年(213年),並涼州入雍州。
魏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重置涼州,轄武威等七郡,治武威郡姑臧縣。晉泰始元年(266),晉武帝司馬炎取代曹魏而自立,建國號為晉,定都於洛陽,涼州歸入西晉。
張軌於姑臧之外增築四城,並徵召涼州九郡子弟,建立學校,設定崇文祭酒,舉行春秋兩季以射選士之禮儀。一時間涼州人文薈萃,經濟繁盛,大氣雄闊,為北方之最。姑臧城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於北方大動亂時期,力保華夏衣冠文化,時有人言:“天下將亂,避難之所唯有涼州。張刺史德行氣量不凡,天命莫非應此人?”
晉永嘉二年(308年),張軌因患中風而不能說話,以子張寔為中督護,代管涼州。涼州張氏堅守臣節,服從晉朝廷,數次出兵衛護晉帝,並不斷朝貢。晉授張軌侍中、太尉、涼州牧、西平公,張軌堅決辭謝。
晉建興二年(314年)五月,張軌病重去世,只以安西將軍、安樂鄉侯、護羌校尉、涼州刺史的名義下葬,以示身為晉臣。晉追贈張軌侍中,太尉,涼州牧,西平公。
此後,涼州張氏先後歷經張寔、張茂、張駿、張重華三代四任涼州刺史,一直使用晉愍帝建興年號,以晉臣自居,但實際上已是割據政權,史稱張氏政權為前涼。
前涼建興四十一年(353年),張重華死,庶兄張祚廢張重華子張曜靈,自立為涼王,不再尊奉晉為正朔。其後張氏宗室內亂不已,經歷十餘年的奪位之爭,到前涼末代統治者張天錫登位時,前涼國勢已經大衰,並失去隴西。
東晉太元七年、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以呂光為將,率軍進擊西域,開拓疆土。呂光一路西征,下焉耆、龜茲、平定西域三十餘國。次年,前秦南征東晉,大敗於淝水,無暇顧及西域獨軍,於是呂光率軍東返。
至涼州,被前秦涼州刺史樑熙阻擋,呂光擊敗樑熙入駐姑臧,自稱涼州刺史。因後秦姚萇叛前秦,佔據關中及隴西隴東,所以呂光於前秦交通隔絕。
東晉太元二十一年,後涼龍飛元年(396年),呂光稱大涼天王。東晉隆安三年,後涼龍飛四年(399年),呂光臨死前將皇位禪位給太子呂紹,自稱太上皇,三天後去世。呂紹繼位後,其庶兄呂篡殺呂紹自立,呂光之弟呂寶子呂超又殺呂篡,迎立自己的兄長呂隆為帝。
呂隆繼位後,南涼禿髮氏,北涼沮渠氏不斷進逼後涼,再者呂隆為建威名,多殺後涼豪族、名流、宗親,使得後涼人心惶惶,內外交困,百姓飢謹交迫,奔走流亡。姑臧城內人吃人屢見不鮮,餓死十餘萬。後涼國內除都城姑臧外,僅剩二郡,處於崩潰邊緣。
後秦見後涼朝綱紊亂、國勢衰落,於是在東晉隆安五年、後秦弘始三年、後涼神鼎元年(401年),發兵進攻後涼。七月,直驅姑臧城,大敗涼軍,斬首上萬。九月,呂隆見再無法抵抗,只得向後秦投降,後秦接受後涼剩餘疆域,封呂隆為後秦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建康公,繼續以涼國名義鎮守姑臧。
東晉隆安元年,後涼龍飛二年(397年),後涼建康(非東晉都城建康,而是涼州酒泉郡)太守段業叛後涼,自立為涼州牧,建立北涼前身。段業以涼州大姓李氏子孫李暠為敦煌郡效谷縣令,此後逐步升為持節、都督涼興以西諸軍事、鎮西將軍,兼任護西夷校尉、敦煌太守,成為北涼實力人物。
李暠建國後,積極納諫,執法寬簡,賞罰有信,並重視農桑,寓兵於農,在玉門關、陽關等地屯田,廣積糧谷,敦煌地區因戰亂而遭到破壞的經濟,很快得以恢復和發展。
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李暠自稱大將軍、大都督、兼任秦涼二州牧,大赦境內,改年號建初,並遣人攜帶奏章,抄小路前往建康(今江蘇南京)謁見東晉朝廷,以晉臣自居。當年十月,西涼將國都自敦煌遷往酒泉。
東晉義熙十三年,西涼建初十三年(417年)正月,李暠病重,留遺詔予長史、異父同母弟宋繇,叮囑其輔佐太子李歆二月,李暠去世,年六十七。
李歆繼承西涼大權,並接受東晉大都督、大將軍、涼公、涼州牧、護羌校尉等官職,改年號嘉興。李歆不同於乃父,治國用刑過於嚴厲,又喜大造宮殿,西涼國力消耗過度,對抗北涼逐漸吃力。
宋永初元年,西涼嘉興四年(420年)六月,劉裕代晉自立,建立宋朝,宋授李歆為都督高昌等七郡諸軍事、徵西大將軍、酒泉公,李歆轉為宋臣。
當年九月,北涼主沮渠蒙遜見李歆連年修造宮舍,並治國刑罰繁重,法規嚴峻,致使西涼國力衰弱,於是準備擊滅西涼。先是散佈訊息,謊稱北涼主力出征西秦,卻偷偷將軍隊調回,以製造北涼防衛空虛假象,誘使西涼來攻,而中途埋伏一舉破之。李歆果然中計,不顧其母及眾臣告誡,率軍三萬出征北涼。
宋永初二年,西涼永建二年,北涼玄始十年(421年),北涼主沮渠蒙遜率兵來攻敦煌,李恂閉城堅守,北涼軍引水灌敦煌,李恂自料不能堅持,於是乞降,北涼不受,李恂絕望中自殺,敦煌被北涼攻破,西涼滅亡。西涼佔據涼州西部二十一年,歷三主而亡。
西涼亡後,李歆第三子李重耳趁亂逃出涼州,投奔北魏,後歷任北魏恆農太守、安南將軍、豫州刺史。李重耳子李熙,北魏金門鎮將,戍守武川鎮。李熙子李天錫,北魏邢州任縣新市疃疃主。李天錫子李虎,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封唐國公。李虎就是唐高祖李淵祖父。西涼李氏,即後世大唐皇室之祖。
從前涼、後涼、西涼三個涼州地方政權自立國到滅亡的過程來看,都有相似的特點:
地方大族或實力派官員趁局勢混亂,自立為王,依靠原有所掌握的勢力,佔據涼州,自成一國。這樣的立國模式,完全靠主君個人影響力來號令下屬,一旦開國之君去世,很快國家就因爭奪權力陷入亂局,導致外部強敵攻擊而滅國。雖然前涼表現稍好,但也是佔了同期東部鄰國群雄並立,一時顧不上涼州,所以才能安穩幾十年,一旦中原完成一統,很快就被統一後的強國所滅。
涼州疆域廣闊,但是地廣人稀,且南北均為高山荒漠阻隔,東西狹長,河西四郡就全部位於地勢平坦的河西走廊之上,呈連線分佈。各割據政權只能將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在不多的幾個大城,以彙集力量,維持國力。這樣一來,強敵入侵,以優勢軍隊沿河西走廊一路長驅直入,只要攻克其國都或一二重要城池,整個國家就土崩瓦解,無法組織抵抗,只有出降而已。
-
6 # 亭安讀書
既然是想探索前涼、後涼和西涼迅速滅亡的原因,不妨來看一下這三個涼政權的共性。三個涼政權最顯而易見的共性,當然就是政權所處的地理位置。
(後涼示意圖,部分)
(西涼示意圖,部分)
既然提到地理位置,這幾個涼政權建立的地理位置,有個更加我們熟悉的稱呼——河西走廊地區。
是的,從地圖中不難發現,前涼、後涼、西涼和之後的兩個涼政權,所建立的地理位置就是在從漢武帝時,就歸於漢王朝掌控的河西走廊地區。
從這幾個涼政權所管轄的四郡——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便是源於漢武帝收復河西走廊地區之後設立的河西四郡,也一直都是五涼政權所倚重的重鎮。
(漢武帝時就設立的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
雖然東漢之後天下十三州的設定中,為涼州所在,並且前涼張氏為涼州刺史所起,但觀五涼政權的特殊性,還是需要看河西走廊的地理特殊性。
五涼政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五涼政權所在地主要經營的重鎮都在河西走廊地區,那麼河西走廊地區的地理特殊性,也決定了五涼政權的地理位置特殊性。
河西走廊是中原連線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從漢武帝時就非常重視的地區,從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等人對河西走廊的經營,就足以看出河西走廊地區的重要性。
五涼政權所在的河西走廊地區,是溝通中原地區與西域各國的紐帶,也涉及到中原與西方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地位。
首先,五涼政權所轄地區,南北有高原阻隔,無法形成縱向優勢,只能集中於狹長地帶,地域中原軍事勢力的進攻。漢武帝時,利用的霍去病輕騎兵奔襲策略,直接擊敗河西走廊數個匈奴部落,就是河西走廊地區易攻難守的地理條件所造成的。
其次,五涼政權所在河西走廊地區,因為是中原與西方經濟來往的通道。河西走廊地區在西漢時已經是“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中國西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富庶,還一直都是重要的戰馬產地,當然會讓人眼紅。
以上就是前涼、後涼和西涼雖然地域不小,但卻一直被中原政權所滅的原因,其中存在最長時間的前涼存在了七十多年,其餘涼政權都存續不久,跟這幾個政權所在的地理位置有著非常重要的原因。
出於中原與西方交流的關卡之地,還經濟富庶,生產戰馬,再加上地理條件的特殊性,讓幾個涼政權雖然能夠依仗河西之地的地利,建立政權,但卻在中原政權有精力西進之時,難以形成很好的守勢。
可能相較於前涼、後涼和西涼等涼政權的迅速被攻陷都城,東漢末期董卓死後,李傕 、郭汜、樊稠、張濟等人率領西涼強兵,東進攻陷長安的策略,才是五涼政權更好的選擇。
-
7 # 瀋陽地鐵小夥
涼州地處邊陲,人口稀少,農業生產落後,不具備成為強國的基本條件,前涼自353年張重華去世以後一直處於內亂,國力消耗很大,一直缺少強有力的領導核心,面對強敵前秦自然土崩瓦解,後涼與之類似,自呂光去世後一直內亂,亡於強敵後秦。西涼從北涼中分出,國力較弱,自開國皇帝李暠去世後,後繼皇帝缺少雄才大略,被北涼所滅。
-
8 # 穿越再現彼岸
前涼、後涼和西涼的地理位置如何?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五涼全部建立在河西走廊之上,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古代稱這一區域為雍州、涼州,因為在黃河之西,所以又稱“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在此建立涼國主要地區,這裡可以灌溉農田、放牧,是絲綢之路的關鍵要道。河西走廊在祁連山山脈和合黎山、龍首山等中間,地域狹長而且特別的直,是古代王朝屯田駐守軍隊的所在。
前涼、後涼、西涼所控制的區域雖然廣闊,但是主要的城市和人口都在河西走廊之上,一旦佔領河西走廊,攻佔都城,割據政權就基本滅亡了。
前涼(301-376年,漢人政權)如何滅亡?在五胡亂華時期,在中國西北的涼州之地仍然存在一股漢人的軍事力量存在,他們仍然遵循晉朝的冊封,保留著涼州的獨立地位。張駿、張重華父子在位時國勢達到頂峰,時間為324-353年,張重華稱“涼王”。
張重華去世後,前涼內部為了爭奪王位內亂不止,國力消耗嚴重。376年,前秦苻堅率領13萬步騎兵進攻前涼,自知不敵的前涼王張天賜被迫出城投降,前涼滅亡。
滅亡原因:
第一,是內亂消耗了國力太大,根本無力抵抵禦苻堅的大軍;
呂光得知苻堅慘敗的訊息後,立馬率軍回師河西走廊,希望佔據此地意圖發展。386年,呂光佔據了甘肅西部、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和外蒙的一部分,並於389年稱王。
滅亡原因:
第一,呂光死後,呂光的後代互相攻殺,國家勢力大損。
第二,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沒有戰略縱深。
400年,李廣的第十六世孫李暠任職後涼的敦煌太守,在手下的支援下在敦煌建立了西涼政權,西涼的控制區域時大時小,始終處於和北涼的征戰中。
本來地域狹窄的西涼地區根本經不起常年征戰,李皓死後,他的兒子李歆、李恂先後即位,最終被北涼水淹敦煌城,部眾投降,李恂投降未成自殺身死。
西涼太祖李暠身份比較特殊,唐朝開國皇帝尊他為始祖,大詩人李白也將李暠尊為祖先。 -
9 # 三度扯歷史
負面原因主要為人口太少,軍隊太少。
1*這些都在現如今武威,我的家鄉如果有人熟悉地理的話。,就發現在問題當中所提到的三個涼州國,都是現如今的武威,原來叫做姑臧。
正好是我的家鄉。
武威地處河西走廊,為咽喉地帶,建州已久,前有祁連山後有騰格里,古時是兵家必爭之地。是除了陝西西安(陝西關)之外西北最重要的關卡。
歷朝歷代都極為重視。
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這個地方誕生過一個西夏王朝,他們有自己的文明,甚至已經出現了自己的文字。
而武威周邊,民族眾多,自古就是紛爭之地。
2*為何建國都不持久剛才已經說了武威的地理環境,前有祁連山,身後有騰格裡沙漠。
如果放在古時候這個地方,其實是不怎麼適合居住人類的,光是水源地的問題就無法解決。
但因為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呢,也發展出了一些比較悠久的文化,建立了城鎮,現如今也算是西北的一個大市。
需要注意到的是,這裡相對而言人也比較稀少,在這裡經歷國家,比不上我們所熟知的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煙稀少,相對而言軍隊人數也較少。
如果中原王朝來攻打,只要採用人海戰術,那麼涼州必輸無疑。
從歷史中發掘一下,最主要的失敗的原因也是如此。
3*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略從史料當中分析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經濟方面的,涼州畢竟是一個小地方,經濟並不怎麼發達,所以在戰爭的時候後續的物資跟不上只能是失敗。
還有地理方面的原因,前有古浪峽,後有騰格里,這樣的地理環境適合逃跑,而不適合守備,失敗也是必然的。
-
10 # 爺灬締造神話
前涼(公元314年至376年):345年,張駿稱涼王,建都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以所在地涼州為國號“涼”,史稱“前涼”,以別於其他以“涼”為國號的政權。353年,張重華死後,皇位被奸詐的張祚奪走。354年,涼威王張祚稱帝,改元“和平”。此後張氏宗室內亂不絕,涼國大姓也起兵反抗。十年爭權奪位的鬥爭,使國勢大衰,到張天錫時已失去今甘肅南部。376年,前秦主苻堅以步騎十三萬大舉進攻,張天錫被迫出降,前秦主苻堅封其為歸義侯,前涼滅亡。
後涼(公元386年至403年):是十六國時期氐族貴族呂光建立的政權,其國號以地處涼州為名。定都姑臧(今甘肅武威),公元399年呂光卒,子呂紹繼位,庶長子呂纂又殺呂紹自立。401年呂隆(呂光弟呂寶之子)又殺呂纂自立,國勢益衰。403年,呂隆因後秦、南涼、北涼交相攻逼,降於後秦,後涼亡。
西涼(公元400年至421年):西涼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尊為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753年)追尊為興聖皇帝。因其統治地區古為涼州,故國號為“涼”,又位於涼州西部,故名“西涼”。417年,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420年,李歆與北涼交戰被殺,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但次年,北涼軍圍敦煌,李恂戰敗,乞降不成後自殺。西涼因此亡於北涼。
回覆列表
這三個涼國,在五胡十六國的時候,的確涼的很快。
先說前涼,張氏建立的前涼,前身可以看成是地方割據勢力,雖然前涼第一個皇帝叫做張寔,但從他父親張軌開始,張氏家族在涼州這塊地方,就已經根深蒂固。
漢朝包括西晉的涼州,涵蓋了現在的河西走廊,根基就是漢武帝時期建立的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這四個地方,可以看成是涼州的實際控制區域。從張軌開始,張氏的前涼(立國60年)呂氏的後涼(立國17年)李氏的西涼(立國20年),都將四郡作為國家的核心。
但我們看歷史地圖,就會發現,這幾個涼國,以前涼為代表,領土面積非常大,全盛時期的前涼,其控制的領土包括現在的甘肅大部,內蒙西部,以及大半個新疆,領土面積超過120萬平方公里。後涼建立者呂光,也曾經控制西域。
看起來領土的確很大,卻存在幾個致命缺陷,讓這三個涼國註定國祚不長。
第一個缺陷,經濟基礎薄弱這是涼國一個致命缺陷,我們以前涼為例子,前涼的領土構成,有一半以上的領土為戈壁沙漠,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草原,農業區域非常小,這就讓前涼的經濟基礎變成了商業和遊牧業為主。這種經濟基礎雖然可以讓國家開放富庶,卻也讓百姓流動性非常大,缺乏領土意識和國家認同感,而人員的不集中,也導致兵員不足,軍事動員能力差,後勤保障困難等。這都是涼國的致命缺陷。
第二個缺陷,民族成分複雜從西漢開始,河西走廊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區域,到了東漢,更是成為羌人的天堂。張軌父子治理前涼非常好,吸引了大量中原漢人定居,同時,也吸引了大量遊牧民族定居。民族成分的複雜,也導致民族矛盾的集中,雖然張氏父子可以通過政治手段,將這種矛盾壓制下去,但隨著國力衰弱,這種壓制手段無法奏效,國家內部就會出現分裂,從而難以集中對外。
第三個缺陷,國家結構鬆散看似廣闊的領土,實際上涼國實際控制的領土,無非河西走廊而已,呂光雖然攻下西域,但對於西域的控制,僅僅侷限於臣服,並沒有形成戰略縱深,這種隱患,三個涼國都存在。臣服僅僅只是在國力強盛的時候,到了國力衰退之時,這些名義上的附庸國,紛紛獨立,或者另投他處,根本不會形成足夠的力量。
三個致命缺陷,導致三個涼國只是看起來領土龐大,實際上領土水分極大,國家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