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
“交叉十字圓點紋大口罐”——馬家窯彩陶型別
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一帶調查,其助手們在1924年發現馬家窯遺址並進行了發掘。1957年開始,甘肅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發現了馬家窯型別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之上的地層關係。馬家窯文化和馬家窯型別均由該遺址而得名。1988年,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20 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折線紋壺”——馬家窯彩陶型別
馬家窯彩陶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主要有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型別。
“回紋雙耳罐”——馬家窯彩陶型別
“變體神人紋甕”——馬家窯文化馬廠彩陶型別
“擴胸狀神人紋罐”——馬家窯文化半山彩陶型別
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後,馬家窯文化的又延續發展數千年,將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為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極富於變化和絢麗多彩,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它源遠流長地孕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是中華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峰,是史前的“中國畫”。
“四球紋甕”——馬家窯文化馬廠彩陶型別
馬家窯彩陶具有非凡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馬家窯型別彩陶畫著大量水波紋,這個時期是崇敬和讚美水的水文化時期;半山型別彩陶初期畫著大旋渦紋,之後逐漸變為四圈紋,表達田園和土地。這個時期是先民們從水崇拜逐漸轉向土地崇拜的土地文化時期;馬廠型別初期畫著四圈紋,隨後將四圈紋轉為兩圈紋,另兩面畫上能夠戰勝水患,保護土地的蛙神紋,先民表達了強烈希望戰勝水患的要求,出現了戰勝自然的思想。
“鋸齒旋渦紋雙耳甕”——馬家窯文化半山彩陶型別
中國是世界上發明陶器最早的地區之一,距今11000年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廣西桂林甑皮巖洞穴先民已經能捏製和燒造陶器。陶器的燒製,是繼人工取火的發明後,人類進化和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從而人類首次將火與土、土與水完美的結合起來,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也表明文明的曙光即將撥雲見日緩緩透出。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
“交叉十字圓點紋大口罐”——馬家窯彩陶型別
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在甘肅、青海一帶調查,其助手們在1924年發現馬家窯遺址並進行了發掘。1957年開始,甘肅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發現了馬家窯型別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之上的地層關係。馬家窯文化和馬家窯型別均由該遺址而得名。1988年,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20 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折線紋壺”——馬家窯彩陶型別
馬家窯彩陶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主要有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型別。
“回紋雙耳罐”——馬家窯彩陶型別
“變體神人紋甕”——馬家窯文化馬廠彩陶型別
“擴胸狀神人紋罐”——馬家窯文化半山彩陶型別
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後,馬家窯文化的又延續發展數千年,將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為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極富於變化和絢麗多彩,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它源遠流長地孕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是中華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峰,是史前的“中國畫”。
“四球紋甕”——馬家窯文化馬廠彩陶型別
馬家窯彩陶具有非凡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馬家窯型別彩陶畫著大量水波紋,這個時期是崇敬和讚美水的水文化時期;半山型別彩陶初期畫著大旋渦紋,之後逐漸變為四圈紋,表達田園和土地。這個時期是先民們從水崇拜逐漸轉向土地崇拜的土地文化時期;馬廠型別初期畫著四圈紋,隨後將四圈紋轉為兩圈紋,另兩面畫上能夠戰勝水患,保護土地的蛙神紋,先民表達了強烈希望戰勝水患的要求,出現了戰勝自然的思想。
“鋸齒旋渦紋雙耳甕”——馬家窯文化半山彩陶型別
中國是世界上發明陶器最早的地區之一,距今11000年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廣西桂林甑皮巖洞穴先民已經能捏製和燒造陶器。陶器的燒製,是繼人工取火的發明後,人類進化和發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從而人類首次將火與土、土與水完美的結合起來,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也表明文明的曙光即將撥雲見日緩緩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