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唸的婦人
-
2 # 智明數學
因為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是以自身已知的知識去輔導一個未知內容的孩子,家長看起來作業很簡單,但是並沒有換位思考孩子不理解不懂,孩子跟成人的理解力以及知識儲備是完全不一樣的。再加上家長對孩子望子成龍的心態,導致容易在輔導過程中發火崩潰。在輔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耐心的去引導孩子思考,學習,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
3 # 馮佔江
說起輔導孩子發瘋這個話題,筆者有很多話要說。首先,筆者既是家長又是一名教師,這樣的雙重角色註定會現在兩個不同立場回答這個問題。從家長角度來看,筆者給自己孩子輔導作業時候,很多時候為孩子老師佈置那麼多的作業而為孩子感到苦不堪言。在給孩子輔導作業時候發現,孩子每天做作業要做到快10點,孩子才一年級啊!這樣下去,往後的二三四五六年級孩子作業還不要做到大半夜?其次,站在自己是教師角度講,也能理解學校老師的良苦用心。感覺不佈置那麼多的作業量,生怕孩子練習得不夠,怕自己所教的學生不如別的老師教的學生成績好。但是,筆者恰恰認為,越是作業佈置得多的老師,越是教學無能的體現。筆者始終都這麼認為,您覺得呢?
-
4 # 思並快樂著
有些事,是真正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比如說輔導孩子這件事。
身邊見識了太多因為輔導孩子而弄到家庭“雞飛狗跳”,夫妻關係高度緊張的案例,這些案例中,不僅包括學渣孩子,而且也包括了很多學霸孩子。
就我自己而言,也算得上一枚典型學霸,接受知識快,悟性較高,但小時候也沒少遭遇父母的“河東獅吼”。
現在我自己做了父母,輔導孩子的過程中,也曾有過無數次“河東獅吼”的經歷,也曾經歷過無數次“河東獅吼”後的輾轉反側和懊悔難當,曾經還有一段時間求助於“孩子花期有早晚,你的孩子不開花,也許他是一棵大樹”類“心靈雞湯”以緩解焦慮……
但我發現,所有的心靈雞湯,一旦遭遇了輔導孩子的現實,都是如此的不堪一擊。
而且,雪上加霜的是,父母的“暴跳如雷”和“河東獅吼”效果實在堪憂:孩子或者被嚇傻或者光琢磨父母想要什麼答案了,那還有心思去進行正常思考啊?
那麼,真正有效的辦法是什麼呢?以下說我的兩個體會。
第一個體會:小學4年級之前的知識,根本不值得父母親力親為去教,併為此“暴跳如雷”。小孩子從天馬行空的思維模式到亦步亦趨的學習思維的轉換,需要的僅僅是一個時間和慢慢適應。就像我孩子一年級開始學拼音,就屬於“打死也教不會”的那種。後因效果實在不彰放棄,1-2個月後孩子自己就完全OK了。
第二個體會:父母讓渡親自輔導孩子學習的責任和義務,把輔導交給一對一或面對面的專業家教,自己僅僅充當一個監督者的角色。拿錢來買家庭和諧:父慈子孝,其樂融融。孩子也能在專業老師的耐心指導中真正得到提升。
第三個體會:期望值和快樂指數成反比。對孩子期望值降低,親子關係會和諧很多。
以上,供參考。
-
5 # 老蔣書房
每日協助孩子解決小問題 就不會出現大問題。孩子的學習指望老師和孩子自己都不太現實。做父母的應該幫助孩子不斷提高學習能力,這才是關鍵。
回覆列表
前段時間,有新聞爆出媽媽輔導作業氣出腦梗事件,這不是段子,而是真實事件。在各大論壇的育兒頻道,時不時地就能看到媽媽們輔導孩子要氣瘋的帖子。而我身邊的寶媽們,也有很多因為自己無心力輔導孩子,寧願每月花一千多元錢,把孩子送到老師家或培訓機構輔導作業。
可見,輔導孩子作業要發瘋的家長不在少數。儘管事態艱難,但我們不能放棄,畢竟娃是親生的,娃成績的好壞甚至關乎我們是否能夠擁有一個安詳的晚年。
那麼,該如何做才能心平氣和地把娃的作業輔導好呢?
整合家庭資源,大家齊心協力。如果總是讓一個人全權負責娃的作業,那麼,這個人在長期的煎熬中,情緒就容易失控。避免這種情況的好方法是,全家一起協作監督孩子作業。比如我家,因為我媽媽是數學老師,就由她負責孩子的數學作業檢查,而我負責語文作業檢查,這樣
各人身上擔子就輕省很多了,比較不容易發火。
恰當使用獎勵督促。我這裡說的獎勵不是指物質獎勵,物質獎勵會讓孩子變得貪婪,而一旦某天沒有物質獎勵了,他們就失去把事情做好的動力。而這些事情本身就是他們的責任所在。
很多讓家長頭痛的問題是孩子缺乏專注力,做作業太拖拉。面對這種情況,正確的獎勵方法是,對孩子說若是在七點半前做完作業,媽媽陪你打球或我們一家人一起下棋等等親子間美好時光會在孩子心裡留下溫馨的感受,為了得到這種美好,孩子第二天還會努力把作業快點做完的。
偶爾使用自然後果的力量。做父母的總是不希望孩子挨老師批評,因此,我們總是操心許多,以致於錯失了讓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要吼要叫的孩子大部分有這種心理:反正媽媽等會兒會來催我做作業的。於是,便坐在那裡發呆,直等到聽到媽媽的一聲吼叫。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不妨偶爾放手,就由著他們不做作業。這樣,自然產生的後果是:他會被老師批評。他感受到在眾目睽睽中被批評的尷尬,會明白,做作業是他自己的責任,而不是父母的責任,從此以後,主動性會高一點。
當然,這麼做的時候,最好和老師提前說一下,免得產生家校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