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OYO遊醫生
-
2 #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相信絕大多數人對白內障都耳熟能詳,目前公認的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手術,很多白內障患者都能夠透過手術來提高視力。然後,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觀念也在逐步發生改變,很多白內障患者不僅侷限於術後看得見,而是追求更好的視覺效果。
部分患者手術之後可以得到良好清晰的視覺效果,而部分患者術後效果卻不那麼盡人意。那麼白內障手術之後視力不穩定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1、手術切口未完全癒合
目前白內障最常用的手術方式有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及白內障超聲乳化抽吸術,兩種手術方式都能達到提高視力的目的,但也是有一定的區別,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的手術切口相比白內障超聲乳化抽吸術要大一些,術後反應也會大一些。一般來說,白內障手術切口要在術後3個月才能完全癒合,在此期間,視力可能會有些小波動。如果超過了這個時間視力還是沒有改善,那就得找找別的原因了。
2、患眼有翼狀胬肉或者曾經行翼狀胬肉手術
翼狀胬肉指的是眼睛結膜及其纖維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起初患者可能無任何不適,隨著病情的進展,胬肉逐漸增大,會出現眼部流淚、異物不適感等症狀。在此過程中就會對角膜造成一定的牽拉,導致角膜變形,從而影響眼睛的視覺效果。有些比較敏感的患者即使手術也沒辦法恢復其最初的功能。
3、植入的人工晶體度數差異
人眼就像一臺照相機,而白內障就是照相機的鏡頭,白內障手術的過程就是將壞了的鏡頭拿出來,再重新裝入一個新的鏡頭,而這個新的鏡頭就是人工晶體。人工晶體度數的準確與白內障術後患者的視力成正相關。術前會透過一些儀器測量人工晶體度數,而醫生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適當調整,以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然後有一些因素會影響到人工晶體度數的測量,如角膜疤痕、晶狀體過熟過過硬、高度近視眼、儀器本身的因素等。人工晶體度數不準確,就像戴一副不合自己眼睛度數的眼鏡,視力當然會受到影響。
4、出現後發性白內障
後發性白內障是白內障手術最常見的併發症。無論是白內障囊外摘除術還是超聲乳化術,手術過程都會將外層的囊袋留下,用於置放人工晶體,而上皮細胞及殘留的晶體皮質就會在囊袋處增殖,久而久之形成一層增殖膜,這層增殖膜就是我們所說的後發性白內障。它的存在會影響光線在視網膜上的成像,從而影響視力。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只要在眼科門診行YAG鐳射囊膜切開術即可,效果立竿見影。
5、人工晶體移位
白內障手術中會把人工晶體放入囊袋內,而囊袋則借晶狀體懸韌帶與其他結構相連,從而保證人工晶體的位置正常而發揮作用。就像搖籃需要藉助那幾條繩子來保證寶寶的平衡和安全一樣,若繩子斷了,寶寶的平衡自然會受到影響,甚至還會出現危險。同樣,若各種原因導致晶狀體懸韌帶發生了斷裂,人工晶體就會發生移位從而無法發揮其良好的視覺效果。
6、眼睛本身結構的病變
眼睛結構雖小,卻五臟俱全。由前至後分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眼底及其神經血管等,共同完成雙眼的成像功能。其中任何一個部位的病變都有可能影響視力的提高。如角膜炎、角膜白斑、玻璃體渾濁、老年性黃斑病變、視神經炎等,都會對患者的影視力造成一定的影響。這需要到醫院藉助儀器進行詳細檢查方能診斷。
總之,白內障術後視力不穩定的原因多種多樣。這需要到醫院進行詳細的眼部檢查,才能找出罪魁禍首。一旦術後出現視力下降,就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免延誤病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回覆列表
白內障手術,其實就是把眼睛裡面自身混濁的晶狀體取出來,再裝一個人工晶狀體進去。剛做完手術,因為植入的人工晶狀體的位置可能還沒完全的固定,或者術後有些角膜水腫、炎症等還在恢復,所以有時候視力會有一些變化。
一般在術後1個月左右,視力就會比較穩定了,在術後3個月左右可以去驗光看下眼睛現在的屈光情況,存在有近視、散光等度數的,可以透過配鏡進行矯正。由於大部分人工晶體只能保證看遠處清楚,那麼看近處的時候就還需要配戴花鏡。
對於部分做完手術,仍然覺得看不清楚,配鏡也不管事的,可能是由於以下原因引起。
1.本身眼底有病變。有些患者就診的時候,白內障混濁非常厲害,無法看清眼底,這時就很難正確評估眼底的確切情況。進行了白內障手術後才發現合併有眼底病變,如黃斑病變等,因此即使手術很成功,但患者視力仍然不好,就需要根據眼底病變本身再做進一步治療。
2.發生了後發障。有部分患者在術後一段時間可能會發生後囊膜混濁,即後發性白內障,簡稱後發障。這與目前白內障的手術方式有關係,因為術中常需要保留晶體的後囊膜來更好安裝人工晶體,而後囊膜上可能會殘留一點皮質、內皮細胞等,隨著時間推移,後囊膜逐漸變得混濁。大概有30%-50%的成年人可能會發生。
總的來說,對於大部分白內障患者,術後的視力可以得到明顯提升,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能獲得非常好的視力。有時候還需要驗光配鏡,有時候可能會發生後發障等,就需要患者在術後定期複查,發現問題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