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歡共log

    我覺得引用“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或者“種豆得瓜”這兩句話來幫助理解,一分為二來看待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作為晚清的一場重大社會變革,身上帶著非常鮮明的標籤,即“守舊與創新”。正如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談到的:“洋務運動,就其主觀動機而言,他們未必有真心打破舊軌,但他們的主張卻歷史地包含著逸出舊軌的趨向。”作為封建地主階級自發的一場自救運動,洋務運動的守舊錶現在於它的一系列口號、措施(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自強求富的口號,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等等)的根本目的在於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而這些努力,按照中學歷史教材的觀點:隨著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宣告洋務運動的破產。

    也就是說,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起步到19世紀90年代這段時間所做的努力,最終沒能實現富國強兵從而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這一主觀目的,這便是前面所說的“有心栽花花不開”。洋務運動的失敗更多的是從清王朝自身來考慮的,雖然失敗了,但是它在開展過程中卻客觀的、意外的、間接的對整個中國社會起到了社會轉型的促進作用,亦即“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這一高度評價的結論。大致分幾個角度舉例如下:

    1.經濟上, 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前期)、民用工業(後期),引進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即機器大生產)和科技人才,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注意:洋務企業不是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它是由財政撥款,歸國家所有的,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的帶有封建性質的近代工業),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

    2.思想上,中體西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雖然在堅持中國舊有的政治、文化制度上帶有保守消極的一面,但是學習西方先進科技,這是與世界接軌的進步表現。

    3.教育上, 設立新式學堂(如: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培養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始。

    4. 軍事上,建立近代海軍(福建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

    5. 外交上, 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加強了清朝同外國的聯絡,促進外交近代化。這一點深得我的欣賞,因為沉湎於“天朝上國”迷夢的大清帝國,面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不斷入侵,不再是趾高氣昂而逐漸放低姿態,學會了運用國際慣例和外交準則來和西方列強打交道。這其實也是中國由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過渡轉型的一個縮影,因為契約精神蘊含其中,國與國之間的國家信用得到一定的體現。當然,中國一直在進步,但真正實現法治的道路任重而道遠,我們仍在努力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希望你的心情像陽光一樣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