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北五角楓
-
2 # 垂釣魚餌香
一般來說,鯽魚、鯉魚、鯰魚生活在水的下層;草魚、鰱魚、鱅魚生活在水的中層;翹嘴鮊、餐條生活在水的上層。之所以魚會生活在不同的水層,主要是因為不同的魚對氧氣的需求量不同,也就是耐氧能力的差異。氧氣在水中的分佈並不均勻,下層少,上層多。由於鯽魚、鯉魚耐氧能力強,生活在哪裡都行,而且水底的食物比較豐富,所以愛生活在水的底層。鰱魚、鱅魚的耐氧能力差一些,在水底因為需求的氧氣不足,所以自然不喜歡生活在水底,而且鰱魚和鱅魚的進食方式是濾食,以浮游生物為主,而浮游生物多在水的下層,所以他們選擇了水的中層或上層生活。翹嘴鮊、餐條的耐氧能力更差,所以生活在水的上層。
我們都知道,餐條釣上岸之後,很快就會死,而鯽魚卻可以帶回家,說明鯽魚的耐氧能力最強。
瞭解了水在不同水層生活的原理,我們就會在不同的水層釣不同的魚了。正因為魚生活在不同的水層,才有了底釣、懸釣、浮釣這些釣法。當然隨著氣溫、水溫、水中溶氧量的變化,魚生活的水層是變化的,這就需要釣魚人隨機應變,選擇不同的水層了。
-
3 # 眼鏡哥說魚
魚之所以會生活在不同的水層,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個方面,是魚長期生活的水層。第二個方面,是魚臨時性的改變活動的水層。
魚長期生活在某一個水層主要是由魚耐低氧能力來決定的。越淺的水層含氧量越高,所以那些耐低氧能力較差的魚就會生活在較淺的水層,例如:鰱魚、鱅魚。鰱鱅屬於中上層類魚種,他們多數時候都會在水域的中上層活動。
草魚的耐低氧能力比鰱鱅稍強一點,所以草魚主要生活在中層水域,有時候也會在中下層水域活動。耐低氧能力最強的是鯉魚、鯽魚、青魚、羅非這些底層魚,這些魚長期生活在水底附近。
魚活動的水層並不是永遠不變的,魚也會根據具體情況臨時改變活動的水層。例如,當天氣較為悶熱,氣壓較低時,水中的含氧量就會降低,此時底層魚就會離開水底,上浮到中層甚至是上層水域,這是因為越靠近水面水中的含氧量越高。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水中缺氧非常嚴重,魚會集體上浮到水面,長大嘴巴吸收空氣中的氧氣,這種現象叫做“浮頭”,魚越接近水面,說明水中的含氧量越低。
另外,中上層魚種有時候也會下潛到水底附近的深水區,例如水底有大量食物的時候,或者是魚感覺到淺水區有巨大的危險存在,當然,前提是水底的含氧量沒有低到致命的程度。當然這種臨時性的改變生活水層並不會長期持續下去,只要條件合適了魚還是會重新回到最適應的水層。所以,在釣魚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魚長期生活的水層,其次還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判斷魚是否會臨時改變活動的水層,只有找準了魚層,在釣底與釣浮之間靈活變換,才能有好的漁獲。
-
4 # 浙里老王
這問題問的。任何一種生物都是自己的生活習性,人還有三六九等呢。不同品種的魚習性和身體結構不同所以其選擇的水層也不同。
鯿魚因身體扁,所以喜歡在水的中下層覓食,如果它在底下吃食多難受啊,就好比一個大胖子彎腰繫鞋帶一樣。
鯝魚類屬於天包地的嘴巴,所以它喜歡貼在水底用上嘴唇扒食吃。如果它跑到水中間覓食的話,可能得采取仰泳的方式進食了。
-
5 # 工作之漁
不同種類的魚在水中的水層分佈是不同的,例如,白條、翹嘴、鰱鱅等屬於上層魚,鯽魚、鯉魚、黃辣丁等水域底層魚,正常情況下它們都會活動在自己喜歡的的水層,原因很簡單,就是兩個字:舒適。
魚和其他生物一樣有趨利避害的本能,簡而言之,哪裡適合魚生存就去哪裡。不同的水層有不同的特點,這就導致魚分層而居的現象,那究竟各個水層有何不同呢?
水的表層氧氣充足,活餌多水面是直接和空氣接觸的部分,空氣會自然和水融合,當有風天氣或者氣壓較高時,會加劇這種融合速度和量,所以,表層的溶氧量高這點不難理解。
根據這一特點對氧氣需求量較大的魚就會選擇氧氣充足的水層棲息,像白條、翹嘴這些魚活潑好動,自身消耗大,需要攝入更多的氧氣,自然它們就成了常見的表層魚。除此之外,水面是很多微生物和昆蟲聚集的地方,這裡食物相對豐富,喜食這類食物的魚類也會經常活動在水的表層。
水底相對幽靜、底部雜質和腐植是很多魚喜歡的食物上面說到水面氧氣容易高,水底的氧氣容量會低很多,不僅是因為無法直接接觸空氣,而且越深壓力越大。有些魚對氧氣的需求量比較小,像鯽魚、鯉魚、黑魚這些,加上水底更安靜,魚會更有安全感。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我們釣起來的白條、翹嘴很快就翻白了,而底層魚會活的更久一下,直接體現了水層不同魚的生存能力不同。
結束語其實,魚的水層只要把握兩個原則,其一是氣壓,關乎魚的生死,其二是食物的分佈,決定了魚的生活質量高低。
回覆列表
生活習性,體型大小。決定了種類不同,有的生活在深海遠遊航行的中上層,同樣的有的生活在兩極深水處,避光;有的在鹽水湖河畔,有的淡水湖上層棲息。不同的魚類生活在不同的水域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