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有知社
-
2 # 天長水秋
題主問:演義中主將一對一單挑的情況,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嗎?
只能說可能曾經短期存在過。次數也不會多。前面有個網友已經做了回答。
我的看法是:兩軍對陣,主將決不會一對一單挑。原因如下:
一、不符合戰爭規律。
“兵者,詭道也。”這是孫子說的;戰爭是迫使敵方服從我們的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這要西方的克勞塞維茨說的。不論是誰說的,都提示出一個共同之處:戰爭決不可能是兩個對陣主將之間的事情。
戰爭是一系列軍事行動,包括非常多的因素在其中,倘使敵對雙方派出主將透過單挑就決定了戰爭勝負,那麼後勤呢?軍情繫統呢?還有動員的參戰人員們呢?讓他們情何以堪?
二、不符合人的智力角鬥特徵。
戰爭是政治手段的延伸。用政治手段無法解決的問題才會用戰爭來完成。這時的戰爭不僅是雙方實力的較量,更是彼此政治智慧的比拼。在紳士精神沒有被徹底毀滅的春秋時代,雙方在戰場上的對戰爭規則的遵守,也還是以具體的實力作為後盾。雙方主帥或是最高統治者的智力、政治智慧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如果僅以主將一二人單挑就決定哪怕一次戰役的重負,都是對雙方政治領袖人物智慧的侮辱。勢均力敵的不用多說,那些以少勝多的特例如何成立?那些以多勝少的又如何面對當下呢?
三、不符合國家機器的使用規則。
國家機器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是充滿了血腥暴力的統治工具。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不論是治世還是亂世,國家機器從來都是屠戮工具,被屠戮的物件可以是國內的,當然還有外部物件。不論對內對外戰爭,如果如小說演義中所說的那樣,雙方各派出主將一二個人單挑就決定了戰爭的勝負,那麼,國家機器對於國家或是說統治階級的存在意義何在呢?說得好聽的是保家衛國,說得直白些就是保衛皇家的權力的工具豈能白白浪費?
如果主將一二人單挑真能決定戰爭勝負的話,國家多培養幾個勇猛的戰將不就直接解決了外患內憂了嗎?幹嘛還要把每年GDP的百分之幾十拿出來養那麼多軍隊幹嘛?
四、之所以有戰將一對一的說法,那是因為小說家、演義裡宣傳的結果。與客觀現實的戰爭有很大的區別。
古代的那些小說演義作者們大多都生活在和平年代。那些一對一的戰將形象圖更多來自《隋唐演義》《說岳全傳》《楊家將》之類的演義作品。為了褒揚一個人,不惜一切手段,這是這類小說的特點。比如捕風捉影——比如由楊業而至楊文廣;最厲害的是無中生有,什麼李世民弟弟李元霸、什麼大鵬鳥轉世之類的。過去因為教育普及程度不高識文斷字的人少,加之統治者們對思想的鉗制,往往說書先生說的會被很多人當成真事、真史。結果,瞭解了真相的後人已經無法讓人們從傳統的演義中回到當時曾經的真實裡了。
我的答案:戰爭中雙方戰將一對一單挑,在歷史上不可能!
回覆列表
主將單挑,這種情節,我們一般認為只存在於演義小說及影視劇作品中。可是,在中國的真實歷史上,的確是存在過主將單挑的事例的,我今天就來講述這其中的一例。
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魯國與莒國之間。當初魯莊公(魯桓公嫡長子)死後,其弟季友(魯桓公嫡子)鴆殺了欲擁立慶父(魯桓公庶子,季友的庶兄)為君的叔牙(魯桓公庶子,季友的庶兄),並奉公子般(莊公子)為君。而慶父卻弒殺了公子般,立閔公(莊公子),季友出逃到陳國。不久季友又歸國,而慶父又弒殺了閔公,季友又奉公子申(莊公子)出奔到邾國。而慶父連番弒君,不為魯人所容,便出奔到莒國。
季友歸國立公子申為君,是為魯僖公,魯僖公以季友有執政正卿。而慶父在莒,仍是魯國的不安定因素(史載,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季友便賄賂莒人,讓其送回慶父,以便將其治罪。莒人貪於魯國許諾的賄賂,便驅逐了慶父。而慶父自知罪孽深重,便在回魯國的途中自殺了。
而莒國國君聽聞慶父已死,便派其弟--公子拿率兵前往魯國索取當初承諾的賄賂。而季友見慶父已死,便不欲兌現當初的許諾,而以莒國未曾將慶父送至魯國為由拒絕。於是,便率兵迎敵,魯僖公將其寶刀贈與季友,並說道:“此刀名曰‘孟勞",長不滿尺,鋒利無比,叔父請珍惜。”季友將之懸於腰胯之間,謝恩而出。
魯莒兩國軍隊相遇於酈地,季友說:“魯君新立,國事未定,若戰而不勝,則人心動搖,而莒國公子拿貪而無謀,我應當以計取之。”於是在陣前,請公子拿面話,說道:“你我二人鬧得不愉快,而士卒又有何罪呢?聽聞公子乃有名的勇士,不如你我兩人放下武器,徒手相搏如何?”公子拿說道:“太好不過了。”
季友與公子拿兩人之間搏鬥了五十餘回合,不能取勝。而此時,季友非常寵愛的兒子--年僅八歲的行父也在陣前。見父親不能取勝,便大呼:“孟勞何在?”。季友忽然醒悟,尋機拔出寶刀“孟勞”,回手一揮,便將公子拿砍死了!莒軍見主將被劈殺,不待交鋒就各自逃命去了,季友大獲全勝,凱旋而歸。季友便是季姓的始祖。
春秋以後,隨著戰爭更加激烈與殘酷,以及貴族精神的漸漸消亡,單挑也就更不合時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