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衝的影像聲色

    如今你若是問一女子:“如果沒有外界壓力,你會結婚嗎?”

    答案可不再是百分百的“會”了。

    倘若她還是90後,身處一線城市,受過高等教育,收入、相貌、智商都屬上乘,這個指數更要增加。

    “原因呢?”

    原因眾多,最重要的一條是,婚姻之於女人,多數是弊大於利。

    一個女性作家說得好:在儒文化盛行的國家裡,歷史越往前,婚姻的男權屬性越明顯。既,強調男性的主導性,忽略女性的獨立性。

    三妻四妾,三宮六院,成功男士“養小三、包二奶”、“家裡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都是這種理念的註腳。

    這種現象的形成,有幾千年文化的原因,也有政策的關係,更有生理的因素。種種因素綜合,導致男性可以“你必須”、“你應該”,女性則“不得不”。

    無想法,無能力,只有服從。

    但隨著女性自由意志的覺醒,自我負責能力的提高,對這種關係的反思必然到來:我為什麼要結婚?

    這種反思的後果是,不婚不育者越來越多,尤以女性的增長為甚。

    2015年,中國的單身人口已經超過兩億,全國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

    2016年調查顯示,36.8%的中國單身女性認為不結婚也很幸福。

    而且,這個資料還在增長。

    一些北上廣深的女性婚育越來越晚,甚至開始不婚或丁克。

    在知乎上,一個名為“你明明這麼寂寞,為什麼不願結婚”的問題中,其中最高讚的回答是:

    我寧願寂寞擁抱我,沉浸於孤獨之中。

    也不願去碰觸那些我不喜歡的身體,去迴應我毫無感覺的詞句,去擁抱我從未為之心動過的靈魂。

    愛是一種放大了的自由,而與這些人的相處,對我而言卻是時時刻刻的束縛。

    這應該是很大一部分年輕人的認知了。

    即,寧可孤獨,不可將就。

    寧可寂寞,不可草率。

    寧可一個人自由,不願為了取暖,開始一段複雜又糾結的關係。

    一個95年出生的上海姑娘說得更絕:

    婚姻對於男性而言,主要是賺錢。

    婚姻對於女性而言,卻是賺錢+懷孕+生孩子+教育孩子+做飯+拖地+洗衣+操持各類家庭雜務+孝敬公婆+處理親友關係+七七八八拉拉雜雜。

    這樣的付出,必然搶奪已婚女性在事業上的注意力與時間,工作難以有成效。

    工作不突出,經濟能力自然下滑。

    如果婚姻遭遇危機,在分割財產和爭取孩子撫養權上則極其被動。

    如此一來,如果不是因為愛,多數女性寧願選擇單身。

    她的理念是:經濟越獨立,生活越豐富,那麼,婚姻就越不是必選項,而是待選項。

    曾有一段時間,因為父母催逼,也為了排遣寂寞,她與人相親,以結婚為目的試著相處。

    但她無法接受。

    她發現,話不投機,對牛彈琴,互不關心,啪啪完了之後各自翻手機,不僅不能讓她有親密感,反而讓她更寂寞。

    而一想到婚姻將面臨的一地雞毛,更是望而止步。

    她說,姑娘我即使一個人,也能精彩得不得了,為什麼要將自己推入困境呢?

    無聊的時候,我就訂一趟地中海奢華遊。

    哭泣的時候,我就用美金擦眼淚。

    空虛的時候,我就去做一個高階spa。

    婚姻能解決的問題,錢都能解決。

    如果不能解決,那也是命運的事。

    人口學家認為,女性婚戀的自由度,與經濟能力成正比。隨著現代女性的獨立,未婚人口還將持續增加。

    既然單身也精彩,何必委屈求全進入婚姻。

    婚姻最令女性介懷的,還有一點,即低價值感。

    投資時間、資源與注意力在婚姻中,對於女性而言,成就感是極低的。

    我讓丈夫衣服整潔,身體健康,市場會認可我嗎?不會。

    我把孩子拾掇得乾淨漂亮,法律會對我另眼相待嗎?不會。

    我做飯做得好,地拖得乾淨,社會會給予你成就嗎?不會。

    在家務中的投資,其收益與回報,全在於家人的認可。

    但家人的認可,是作不得數的。

    1,人是會變的。

    2,家人不是社會,你不是孤島,你總要面對社會,而社會不認可,你自然覺得付出無所得。

    所以,一個家庭幸福的母親曾告誡女兒:

    親愛的女兒,你一定要記得,工作比家庭更值得投資。

    我當然希望你能事業家庭雙豐收。

    如果不行,寧可不婚拼事業,也不要回家做個家庭婦女。

    因為中國現行法律是預設男女平等,但市場和社會的現實是重男輕女。

    從自保上來說,一份高收入有發展前景的工作比婚姻靠得住,法律比男人的良心靠得住。

    當然,如果對方是宋仲基,或者胡歌,哪怕婚姻就是顯而易見的刀山火海,也值得死去活來一回。

    問題是,這種男人,世間有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戲劇文化又叫做“梨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