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湖塗爺
-
2 # 貓叔影視鋪子
中國的戲劇曾被西方人稱為“東方的歌劇”。它可謂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一直稱戲曲文化為梨園文化,要解釋這一點,首先要了解戲曲為何稱之為梨園。梨園,原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絡在一起,成為藝術組織和藝人的代名詞. 大明宮梨園。史載,唐明皇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斯為梨園發軔之始.梨園原本是唐朝皇帝遊樂的地方,舉行的活動包括拔河、打球等。唐玄宗自作新曲名曰“道調法曲”,曾選伶人三百人在禁院梨園中歌舞,“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霓裳羽衣曲》在梨園亦有表演。後遂稱戲班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有時也稱京劇為梨園。“梨園”的來歷,在現代人李尤白撰寫的《梨園考論》中,考證了梨園的來歷。唐中宗(705-710年)時,梨園只不過是皇家禁苑中與棗園、桑園、桃園、櫻桃園並存的一個果木園。果木園中設有離宮別殿、酒亭球場等,是供帝后、皇戚、貴臣宴飲遊樂的場所。後來經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導,梨園的性質起了變化,由一個單純的果木園圃,逐漸成為唐代的一座“梨園子弟”演習歌舞戲曲的梨園,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集音樂、舞蹈、戲曲的綜合性“藝術學院”。李隆基自己擔任了梨園的崔公(或稱崖公),相當於校長(或院長)。崔公以下有編輯和樂營將(又稱魁伶)兩套人馬。李隆基為梨園搞過創作,還經常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編撰節目,如詩人賀知章、李白等都曾為梨園編寫過上演的節目。梨園子弟分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優秀演員,樂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絲竹細樂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員,樂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壯威武,伴奏的樂器有鼓和鑼(即金鉦)等,音量宏大;小部為兒童演出隊。此外,還設有舞部,他又分為文舞和健舞。像這樣龐大的編劇,男女兼有的皇家音樂、舞蹈、戲曲學院,出現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說是世界罕見的。梨園弟子。唐朝唐明皇(唐玄宗)建立的“梨園”,這個“梨園”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培訓演員的地方。除了請專門的人士來教習,還請當時有名的文人雅士為他們編撰節目,象唐朝著名的詩人李白、賀知章等人都為梨園編寫過節目。這裡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戲於一體的練習場所。因此,在“梨園”這個地方培訓過表演行當的都叫“梨園行”。在這裡學習過的都叫“梨園弟子”。
梨園世家。京劇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園”這個地方,於是,就用了“梨園”的名稱,世代相傳,稱戲曲界叫“梨園界”,這一行業叫“梨園行”。戲曲演員們為“梨園弟子”,而有幾代人從事這個事業的家庭為“梨園世家”。過去戲曲界大都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這樣世世代代的傳了下來。因為老祖宗曾是“梨園行”的藝人,因此,這個家族就被稱其為“梨園世家” 。
當下,許多年青一代的戲劇表演藝術家將我們的國粹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使我們的民族文化能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為民族文化的復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3 # x二月春風
戲曲文化稱之為梨園文化源於唐代。
唐明皇李隆基熱衷並精通於戲曲。他組織了三百弟子在梨園開辦戲曲學校,分別教他們音樂、舞蹈和演唱。梨園來歷in說法有二:一是說一個叫光的老師喜歡吃梨,於是在園中遍植梨樹,所以後稱梨園。另一種說法是它和其它果園如棗園、桃園、杏園一樣,本來就是皇家的一個梨園,只不過建築多一些、場地適合於演戲,李隆基才把它作為一個專門教習戲曲的地方。
據有關記載,說有一天唐明皇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天上看到了仙子們跳舞,身著靚麗羽衣,翩翩起舞,音樂似Teana之聲。醒後他把舞步和樂曲記錄了下來,然後到梨園教習弟子們,就成了後來的《霓裳羽衣舞》。就這樣,唐明皇李隆基就是這個梨園戲曲學院的院長,並聘請了幾個在音樂、舞蹈、戲曲方面有造詣的人作教師。據說∴公孫大娘還當過梨園的舞蹈老師。‘杜甫的《公孫大娘舞器》中就有過梨園的記載。後來,唐明皇李隆基就成了劇界的開山祖師,梨園就成了戲曲界的代名詞。
1
-
4 # 雅樂碎碎念
有歷史典故的一種說法,和李隆基有關係。
當年他在宮廷裡的梨園設立梨園子弟……
後面的故事就不說了,你們都懂得。
其實這樣的表述也是想和皇親貴族沾上關係。讓這門藝術更顯得高貴。
實際上能欣賞的人也太少了,私認為戲曲要想流行,他就得接地氣呀!
回覆列表
古代用梨園稱呼戲班子,梨園一詞延續至今做為劇團和戲曲的代名詞,梨園成為戲曲的稱謂主要時間還是要追朔到唐玄宗時代。李隆基酷愛音樂,舞蹈戲曲等藝朮,封建時期的唐玄宗在宮中,鄉下宣傳文藝,人們學習曲藝,舞蹈,音樂大部分女人要背這男人煉習舞蹈,嗓音,因為在空氣晴新的梨園裡最能演示自己的技巧和聲音不受外界干擾。後來人們把經過在梨園中練習學習的藝術人才稱呼為《梨園中人》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