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杯
-
2 # 鄭國柱
先回答後一問,其他山為什麼沒有排上三山五嶽。
“三山五嶽”作為一個成語,它指的並不是具體的哪幾座山。它有三個意思,一是泛指名山,二是泛指群山,三是泛指各地。按照其原意,其他山也排在裡邊了,因為泛指各地,自然也包括其他山。
顧炎武的《張隱君元明於園中置一小石龕曰仙隱祠徵詩紀之》雲:“白日浮雲隔幾重,三山五嶽漫相逢。”說的是顧炎武自比浪跡天涯的遊子,遊歷各處名山,在張光啟(字元明)的仙隱祠與其相逢,這裡的“三山五嶽”就是泛指名山。
安康詩人李波,與西安的詩友經常往來,路途遙遠,但他不缺席,曾寫一首《我來了》的民歌,其中有:“喝令三山五嶽開道,我來了。”寫他不畏艱難與詩友相聚的豪邁氣魄,一時廣為傳頌。他說的三山五嶽,指的是群山。
三山五嶽也泛指各地。與之相近的一個成語是“四山五嶽”,也是泛指四面八方或各個地區。
當然,三山、五嶽作為具體的名詞,還是有所特指的,也有比較早的出處。
東晉王嘉是提出三山比較早的。
三山一是指海上三神山:方壺山、蓬壺(蓬萊)山、瀛壺山。
二是福州的別稱為三山:閩山、九仙山、越王山。
大家熟知的是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周禮》中比較早的提到五嶽,作者周公旦。
五嶽有不同的說法,常見的是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道教的“五嶽”是五座仙山:東嶽廣乘山,南嶽長離山,西嶽麗農山,北嶽廣野山,中嶽崑崙山。
三山、五嶽還有其他的意思,與具體的山無關了,此不贅述。
三山五嶽的由來:
三山的由來:
1、指華夏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三條龍脈: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天山山脈。
2、是道教傳說中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山、瀛洲。
3、今人所喜歡的三座旅遊名山:黃山、廬山、雁蕩山。
五嶽的由來: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
中國名山首推五嶽。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它們以象徵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
以中原為中心,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嶽稱華夏名山之首,有景觀和文化雙重意義。五嶽各具特色。
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恆山之奇,中嶽嵩山之峻,早已聞名於世界。其中泰山是五嶽之首,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嶽,中華十大名山之首。
位於山東泰安,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五嶽,中國的五座名山,現在指:東嶽泰山(在山東省中部)、西嶽華山(在陝西省華陰縣) 、中嶽嵩山(在河南登封縣北)、南嶽衡山(在湖南省衡山縣西)、北嶽恆山(在山西省渾源縣)。
古代人們認為一些名山是群神居住的地方,而封建統治者又迷信神仙,因此帝王們常常喜歡到一些名山祭祀天帝,並把這些名山命名為“嶽”。唐玄宗、宋真宗還曾封五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尊五嶽為神。
據考證,“五嶽”的提出始於漢武帝,到漢宣帝時已經確定以山東泰山為東嶽、陝西華山為西嶽、河南嵩山為中嶽、安徽天柱山為南嶽、河北恆山為北嶽(在河北省曲陽縣)。其後又改湖南的衡山為南嶽,隋朝以後,固定下來。明代,開始以山西渾源縣的恆山為北嶽,清代就在這裡祭祀。直到今天,五嶽的名稱未再改變。
恆山
衡山
嵩山
關於三山是哪三座山,現在較流行的主要有2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三山即古代傳說中的東海蓬萊、方丈、瀛洲三山,總稱“三神山”。《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人海求仙人。”古代神話傳說,在東海之外有五座仙山:岱輿、員嶠、方丈、瀛洲、蓬萊,仙山巍峨挺拔、山中瓊樓玉宇仙氣嫋嫋且有神仙居住,但卻無根,由神龜馱著漂在海上。後來岱輿、員嶠二山不知什麼原因飄走了,只剩下了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山。
另一種說法是,五嶽之外的名山中選擇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作為“三山”。三山的概念源自於道教,尤其是黃山,堪稱道教聖地,傳說黃帝軒轅曾在此山中煉丹。
雖然三山五嶽在中國雖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顯得格外險峻。《詩經》中有“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嵩高維嶽,駿極於天”等詩句,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嶽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東、西、中三嶽都位於黃河岸邊,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華山險、嵩山奧、衡山秀、恆山奇。三山處於南方,相對於中原稍遠,繼五嶽之後成名,反映了華夏民族的南向擴充套件和中原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