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杰百科
-
2 # 小龍女5505
宋太祖之死、宋太祖之子、宋太宗之侄趙廷美之死、花蕊夫人死因之謎、蜀國亡國之君孟昶死因之謎、李師師下落之謎、北宋未期悲慘公主柔福帝姬真假之謎等是宋朝歷史上未解之謎。
-
3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所謂的“天聖銅人”實際上就是兩座同常人一樣高的精緻銅像。它們是在宋代天聖年間,由名醫王惟一主持設計、鑄造的,是用於研究鍼灸的銅人。
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這兩座銅像的造型是裸體的男人,製作它們用的是精銅;設計精巧無比,製作出神入化。南宋的《齊東野語》卷十四《鍼砭》篇中曾經細緻地描述過它們“……嘗獲試銅人像,以精銅為之;臟腑無一不具;其外……穴則錯金書穴名於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蓋舊都用之以試醫者。其法,外塗黃蠟,中實以汞,俾醫工以分析過,案穴試針,中穴則針入當汞出,稍差則針不可入矣。”這段描述十分傳神,使讀者彷彿正在看實物。“臟腑無一不具”說明銅人不是中空,內部也是照真人的五臟六腑設計製作的。“其外……穴……稍差則針不可入矣”這一段話既刻畫了銅人的“精”和“巧”,也使讀者明白,銅人就是中醫的經、穴模型,而且是用於鍼灸教學和實習,以及考試的具體模型。你看,銅人上不僅刻制了人體上的經、穴,而且所有的“穴位”旁還“錯金書穴名”,多精緻啊!而“外塗黃蠟,中實以汞……案穴試針,中穴則針入當汞出,稍差則針不可入矣”則反映出銅人制作之巧,我們的祖先早在13世紀初就已經熟悉人體的解剖知識,而經絡學說更是源遠流長的國寶,這些都是西方文明望塵莫及的。
“天聖銅人”集中國古代醫學文明和銅雕鑄文明於一身,是祖國醫學文物中的上乘之作,堪稱“國寶”。
可是,它們也和我們中華民族的許多國寶一樣,命運坎坷,現在早已去向不明了。
它們1207年才問世,1228年宋被金打敗,於是銅人也跟著遭災難。其中之一被金人掠走,只過了不到6年的時間,蒙古於1234年滅掉了金,這座銅人又被當作戰利品成為了蒙古人的囊中之物。直到1279年,蒙古滅掉大宋建立了元朝,兩個銅人反倒在北京團聚,被放在三皇廟中的神機堂內供人們欣賞。但隨著以後朝代的更迭,戰亂頻繁,兩座銅人又幾經易手,最終竟落得一個下落不明得下場。
史學界一直不甘心失卻了這兩座中國最早的精製鍼灸銅人,所以一直在探究它們的下落。
雖然線索渺茫,可是由於研究者們的鍥而不捨,所以也時不時地發現一些蹤跡。
現在,就有人認為,兩座天聖銅人之一已經毀於戰火,僥倖儲存的那一座,幾經輾轉流入日本,今天存放的日本東京博物館的那座中國古代鍼灸銅人就是它。日本方面的有關史料中,都一致承認,這具古代鍼灸銅人是來自中國,而且年代久遠,還具有古代文獻中描述的“天聖銅人”的基本特徵。
可是,有為數不少的學者反對這種看法。他們否決了日本現藏的中國古代鍼灸銅人入選“天聖銅人”的資格。理由很充分,首先,從結構上看就很不一致,日本現存的銅人是由12個斷片綴合而成;而《齊東野語》中卻是記載著銅人為“背面二器相合”。其次,史料中的天聖銅人的……穴是“竊而達中”,如果扎準了就能刺進銅人的體內。而且“針入而汞出”則說明銅人內可貯水或其他液體。可是,日本現存的那句銅人,中間是不能貯水的。
除此之外,日本收藏的那具銅人所反映的醫學文明及冶鑄水平也與史料記載十分不符。日本的銅人共有365個穴位,這比宋代天聖年間的醫典《銅人經》和元代醫典《十四經發揮》多出11個穴位,甚至比明代醫書《鍼灸大成》還多出6個穴位。這簡直是不可思議。日本收藏的那具銅人的製作質量遠遠超過明代的“天聖銅人”的複製品。而史料記載表明:後者要比宋代的原物質量好得多。
這些論爭實際上已經排除了“天聖銅人”在日本的說法。
可是“天聖銅人”的下落到底在哪兒呢?現在仍然是待解之謎。或許有一天,人們或者憑藉著偶然的機會,或者憑藉著高新技術加大考古勘探的力度,能意外發現失蹤了的“天聖銅人”。只有到那時,才能給“天聖銅人”失蹤之謎的破解劃上句號。
回覆列表
宋太祖暴死之謎
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一種意見是,宋太宗“弒兄奪位”。持此說的人以《續湘山野錄》所載為依據,認為宋太祖是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當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靈柩前即位,實難脫弒兄之嫌。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沿襲了上述說法,並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弒兄”的細節。
另一種意見認為,宋太祖的死與宋太宗無關,持此說的人引用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為宋太宗辯解開脫。據《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駕崩後,已是四鼓時分,孝章宋後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趙德芳人宮,但使者卻徑趨開封府召趙光義。趙光義大驚,猶豫不敢前行,經使者催促,才於雪下步行進宮。據此,太祖死時,太宗並不在寢殿,因而不可能“弒兄”。畢沅《續資治通鑑》即力主這一說法。還有一種意見,雖沒有肯定宋太宗就是弒兄的凶手,但認為他無法開脫搶先奪位的嫌疑。在趙光義即位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系列的反常現象,即據《涑水紀聞》所載,宋後召的是秦王趙德芳,而趙光義卻搶先進宮,造成既成事實。宋後女流,見無回天之力,只得向他口呼“官家”了。
《宋史·太宗本紀》也曾提出一串疑問:太宗即位後,為什麼不照嗣統繼位次年改元的慣例,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既然杜太后有“皇位傳弟”的遺詔,太宗為何要一再迫害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使他鬱郁而死?太宗即位後,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趙德昭為何自殺?太宗曾加封皇嫂宋後為“開寶皇后”,但她死後,為什麼不按皇后的禮儀治喪?
上述跡象表明,宋太宗即位是非正常繼統,後人怎麼會不提出疑義呢? 近世學術界基本上肯定宋太祖確實死於非命,但有關具體的死因,則又有一些新的說法。一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太祖死於家族遺傳的燥狂憂鬱症。一說承認太祖與太宗之間有較深的矛盾,但認為“燭影斧聲”事件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發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際,調戲其寵姬花蕊夫人費氏,被太祖發覺而怒斥之。太宗自知無法取得胞兄諒宥,便下了毒手。縱觀古今諸說,似乎都論之有據,言之成理,然而有關宋太祖之死,目前仍未找到確鑿無疑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