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透過影視知歷史

    奪取天下難度大,無非就是帝王自己的基礎實力差,沒有後臺。帝王不是世家大族,就好比現在人說的一樣。零成本投入。白手起家,最後成功登頂至高無上的權力寶座。(或者說從最底層的農民身份開始往上爬,爬到皇帝的位置。)

    劉邦影視作品形象

    劉邦佩劍

    從這個方面一說開,那麼歷史上奪取天下難度最大的帝王候選人,就呼之欲出了。首先,當推的是漢高祖劉邦,從秦朝的泗水亭長(相當於村裡的小組長,基本上也算是小農了)上開始起義後,又沒有自己的地盤和部隊,只能跟著大流到項梁那裡去打工。打工還沒有工錢那種,(當初攻打咸陽之前約好了,誰先攻下咸陽有,誰就是咸陽王。)劉邦打下了卻不敢要,讓給了項羽。因為他沒有實力和人家扳手腕,扳不贏。項羽給他扔了塊骨頭,他都高興的要死。項羽把漢中劃給了劉邦,自己號稱西楚霸王。最終和項羽拼殺,把皇位拿到了手裡,公元前209年起兵,公元前202年花費了七年時間。

    其次是劉秀,也算是一個孤兒,從無到有一步一個腳印。起義一開始,就遭到滅族之災,親人就剩下一個哥哥和妹妹,隨後哥哥又被劉玄殺害,完全是憑著自己的能力,定河北,平河東,掃平隴西,攻略川蜀,花了14年(22年~公元36年)走到皇帝交椅上,實現光武中興的。明朝思想家王夫之感嘆:“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指劉邦)而尤難矣。”所以劉秀的難度要高於劉邦。

    劉秀影視作品形象

    再是劉備,一個賣草蓆的,最終能夠和曹操,孫權,三足鼎立,不容易,不過比劉秀差了點,畢竟沒有實現大一統。

    劉備影視作品形象

    最後是,我的本家,朱元璋,一個乞討過,當過放牛娃,做過和尚的人,拉著和自己一起放牛的小夥伴居然能夠建立一個如此龐大的大明帝國,一個放牛娃,在元末農民起義軍中,能夠獨樹一幟,很快嶄露頭角,除張士誠,滅陳友諒,逐元順帝於蒙古,(公元1352年~1368年)花了16年稱帝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大一統漢民族王朝,實屬不易。現在的乞討的人能有如此志向?所以個人覺得還是朱元璋,奪取天下的難度是最大的。

    其他的或多或少都是有背景基礎的。如: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鐵木真、努爾哈赤都是一族之長,他們都是有自己的實力基礎的。和朱元璋的困難不值一提。

  • 2 # 那個光光頭

    歷史上奪取天下難度最大的一位帝王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的女皇帝------武則天。

    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奪取天下當上皇帝的可能性只有幾種:

    第一,生在亂世。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在紛亂的時代,建功立業的機會更大。通過造反,揭竿而起,成功了就成為了皇帝。不過這種方式難度較大,像劉邦、朱元璋、李淵等一些開國皇帝就是這樣當上皇帝的。

    1.你被封為太子,且一路順風順水沒有什麼障礙自己登基為帝,像乾隆這樣的帝王大多都是這樣當上皇帝的。這是最舒服簡單的情況。

    而武則天通通沒有上述條件,並且生活在一個由於儒家封建禮教的思想影響下,充斥著一向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後宮女眷不能幹政等等歧視女性,幾乎完全剝奪女性政治權利的世界裡。武則天以一個女子之身登上了世界權利的頂峰,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

  • 3 # 魯城曉曉生

    應該是朱元璋,開局啥也沒有,就是一步一步自己闖出來的,劉邦創業之初最起碼還是個小官,朱元璋可是正兒八經的屌絲逆襲

  • 4 # 原野牧哥339

    好無疑問是朱元璋!理由:中國大一統王朝秦、漢、隋、唐、元、明、清,除明朝以外,其它王朝建立者都有一定的勢力和根甚。另外,朱元璋除了跟北元作戰以外,還跟紅巾軍其它勢力作戰,如陳友諒、張士誠、徐壽輝,實力都比較強大!

  • 5 # 打工小偉123

    我個人認為朱元璋算一位。因為朱元璋生於元末的戰亂年代。在那個年代父母都死於饑荒,經常又收到地主和貪官汙吏的欺壓他後來也做過乞丐和,和尚。能倖存下來並碰到了他的伯樂實屬不易,更不用想到後來成立了大明王朝!屬於我個人觀點,謝謝!

  • 6 # 王義利

    男有大明朱元璋,女有女皇武則天。朱元璋從一名放牛娃到大明帝王,其難度可想可知。真的不容易。武則天,從身一般,當過尼姑,嫁過父子兩人,開創了婦女第一個皇帝,堪稱首舉,困難不小於朱元璋。為他或她是最值的敬佩的皇上與女皇。

  • 7 # 語說漫談

    可以說古代帝王奪得天下,沒有哪一個是簡單的,就說被後世認為奪天下最容易的隋文帝楊堅來說,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難道楊堅就憑著自己的女人成為皇后,他就能夠輕鬆掌控北周的政權嗎?只不過相對而言,他的奪天下的難度和那些親自參與戰爭的皇帝而言,自然顯得異常的輕鬆了,按照這個道理而言,奪得天下難度最大的開國皇帝,一定是那些白手起家的帝王,因為一無所有,才會讓他們奪得天下的過程異常艱難了。

    劉秀雖然是劉邦的九世孫,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不過他這一脈因為“推恩令”的實行,爵位不斷遞減,等待來到他的父親劉欽這一輩的時候,僅僅擔任縣令這樣的小官,不過在劉秀9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便去世了,劉秀只能夠被叔父撫養,成為了平民百姓,並且劉秀親自耕種農作物,還是一把好手,如果沒有社會動盪的出現,也許歷史上就少了一個好皇帝,而多了一個好農民了。

  • 8 # 拭血論茶

    我認為是劉備,這個奮鬥一生卻只得偏安一隅的帝王。

    “半生流宕,兩年帝王,未見漢室匡”

    “夷陵焚火,龍鱗成灰,睏倦長眠白帝央”這兩句用來形容劉備再合適不過了。

    劉備,一個出生在當時中國版圖東北角上的人,輾轉半生,年過半百之時終於在西南邊有了一塊立足之地,這個政權聲稱代表著漢室。

    辛棄疾曾說“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相對曹操和孫權,劉備的出身可以用窮困潦倒來形容,不過他15歲遊學,和公孫瓚是同窗,老師是名震四海的大儒盧植,從這裡來看他並沒有後人想象中的那麼窮困,只不過相對當時的人物就相形見絀了。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這一點劉備倒和他的祖先劉邦很像。

    劉備雖然師從盧植,可他不甚樂讀書,曹操留給後世的詩詞足以出一冊書籍,而劉備不過留下了兩句話其一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二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與孫權相比那就更不用說了,孫權少時是個神童,長大後能騎馬射虎,連曹操這樣的大文豪都讚歎,“生子當如孫仲謀”

    出道時的差距

    有的人出道即是巔峰,比如袁紹袁術這倆兄弟。當曹操帶著他的數千家丁去與袁紹會盟討伐董卓時,劉備連自己在內不過三人三騎,手下沒兵也沒名氣,而當時的同學公孫瓚早已是一方諸侯,劉備在班裡算是混的很差的人。

    曹操的一生中雖然也遭遇些許挫折,但總體上還是順風順水的,滅袁紹、戰呂布、降荊州,把劉備打的到處跑,江東差點望風而降,孫權就更不用說了,直接從父兄那裡接過一片家業,典型的富二代加官二代,再看看劉備,好不容易有機會入主徐州,又被呂布偷襲,向呂布求和後不久有一次被呂布打敗,不得不投靠曹操。劉備40歲之前,先後投奔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每一次都輸得底朝天,每一次都輸的乾淨利落。可以說自顧地開過皇帝裡沒有人能比劉備更艱難的了。

    劉邦一統天下用力7年,朱元璋用了15年,而劉備用了一生不過才三分天下,可他的艱辛有誰理解,三國亂世打了百年,人口是歷史上最少的時期,不過700萬人,世道之亂,人心之險可見一斑。

    “半生流宕,兩年帝王,未見漢室匡”

    “夷陵焚火,龍鱗成灰,睏倦長眠白帝央”

  • 9 # 博勃兒

    我認為,如果只論相對統一的王朝的話,奪取天下較難的有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及光武帝劉秀。其中最難的是朱元璋——因為他作為一個出身最底層的乞丐、和尚及放牛娃兒,憑著湯和的推薦,才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在紅巾軍中,又憑著在戰場上的浴血戰鬥及膽識,才贏得了郭大帥的賞識;在郭大帥、郭子興死後,又面臨著郭之兒子及其內弟的打壓、以至迫害;而在他帶領幾十名心腹獨立建軍、消除了內部威脅後,又面臨著東邊張士誠、南邊方國珍、西邊陳友諒,包括北邊元廷的多面擠壓;最終,他才在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基本策略引領下,在劉基的具體謀劃下,帶領手下將領,經過十餘年的東征西討,才一一掃平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並將元廷趕出了塞外,建立了大明王朝。

    如果在所有的開國皇帝中進行選擇的話,我認為奪取江山、建立政權最難的是蜀漢昭烈帝劉備。

    劉備同學雖然系漢景帝之子中山崝王劉勝之後;但從景帝算起發到劉備這裡,已經是第十八代矣,其與漢室皇帝血統也已是相當疏遠了;而劉備同學的祖父也就做了個縣令,父親又早亡,他與他母親便只能以織蓆販履(鞋子)為生,其家庭條件應當是比劉邦家裡都還要差點。在劉備23歲的時候,他因參加鎮壓黃巾軍有功,被大漢朝廷任命為了安喜縣尉。

    從23歲到47歲這整整的24年裡,劉備先後投靠過幽州的公孫瓚、徐州的陶謙及袁紹、曹操及荊州牧劉表等人。雖然在陶謙死後一度佔領了徐州,但很快就被呂布打得慘敗、且兩次被呂布擄走了妻子,非常狼狽。投靠曹操後也一直受到老曹的猜疑;尤其是他參與董承等人的“衣帶祒”事件敗露後,又受到了老曹的追殺。逃到了冀州牧袁紹那兒沒多久,他又南下投靠了荊州牧劉表,被劉表安置在新野小城,讓他率一萬餘人守衛荊州的北大門、達七年時間。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已故去的荊州牧劉表接班人、幼子劉琮投降曹操;曹軍從北面一直追擊劉備,將他追得很狼狽。隨後,東吳孫權聯絡劉綺(劉表長子)及劉備,在赤壁與曹操大軍決戰;在周瑜的統一指揮下,終於以少勝多,大敗曹軍;劉備於是乘機借荊州刺史劉綺之名,收復了荊南諸郡(即武陵、桂陽、零陵、長沙);劉綺病死後,劉備則正式佔領了這些地方,並稱荊州牧,且向孫權借取了荊州州府之南郡。

    公元211年,劉備在益州內奸張鬆、法正的誘導及指引下,以幫助益州牧劉璋北擊漢中張魯之名,帶領龐統、黃忠等人及萬餘軍隊,西進四川;在211年至214年這三年時間裡,劉備先是假意北上、但卻停滯不前,後又養卒恵恩到最終與劉璋撕破臉皮、南下攻取西川諸地,並與第二批入川的張飛、趙雲帶領的荊州軍合力攻佔了東、西兩川及整個益州。公元214年,劉備佔領了益州全境及荊州大部分(隨後又與孫權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

    公元217年,漢中之戰在劉、曹之間打響。大漢左將軍、益州牧兼荊州牧劉備投入了益州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終於公元219年5月,以“男人當戰、女人當運、傷亡及損失均較大”的結局慘勝曹軍;這年7月,已經58歲的劉備始稱漢中王。而219年下半年至220年初,關羽發動荊州戰役、討伐曹魏,但先勝後敗,被東吳孫權派軍端了老窩,不但身首異處,而且也丟失了半個荊州。公元221年4月,因曹操之子曹丕代漢自立,正式建立了曹魏政權;且在群臣的幾次勸進下,漢中王劉備方才正式登基稱帝,建立蜀漢政權,當時他已整整六十歲了。

    從23歲參加革命,東躲西跑、南征北討,劉備同學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在經過了37年時間的嘔心瀝血、浴血奮戰後,在失去了幾個妻、子,犧牲了成千上萬名將士,自個兒也滿頭白髮、身心疲憊的狀況下,終於開創了蜀漢江山;這其中的艱辛與酸甜恐怕也只有他自個兒才完全道得明、說的清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語文考場作文:寫名人名言可以自己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