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壺細沙
-
2 # 曾經的兔兔
因為《鄭伯克段於鄢》是《春秋》首篇。
《春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
因為孔子採用“春秋筆法”,講究“微言大義”,僅讀原文,有時就不知所云。
於是,左丘明為注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亦稱《春秋左傳》。
在孔子版的《春秋》中,魯隱公元年發生的可值得記載下來的事如下: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冬十有二月,祭伯來。公子益師卒。
而左丘明則在《傳》中,將鄭伯克段於鄢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交待的明明白白,並且貢獻了“多行不義必自斃”和“其樂融融”兩個成語。
太史公認為: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總之,《春秋》作為眾史之長,作為“六經”之一,在儒家經典中佔有突出的地位,清人吳楚材、吳調侯作為繼承了儒家傳統的儒生,在編輯《古文觀止》時,把“鄭伯克段於鄢”置於首篇,也是秉承了“微言大義”的筆法吧。
-
3 # 侯曉春89671522
說明禮崩樂壞,既有規則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了。如同宋襄公,按照春秋的規則,打戰國戰爭,人家不按套路出牌了。按照毛主席的說法,蠢豬式的幹法。當年王明博古還有那個德國鬼子不也是這麼幹的嘛?如同破落的王孫要飯還要擺個姿勢,講廉者不受嗟來之食。誰定義他是廉者?馬克思的資本論真好,生產資料握在誰手中。誰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誰適應社會規則誰就過的好。當生產關係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時,就會造成社會矛盾,形成生產資料再分配。
-
4 # 臨兆周叫我
個人看法:首先是這是個有情節的歷史故事,有可讀性,起因經過結果完整。之後最重要的是,這篇文章用了春秋筆法,這是讀歷史與寫文章最重要的套路………
-
5 # 青青老師小私塾
《古文觀止》一書為何將《鄭伯克段於鄢》作為首篇?
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選篇時間範圍:
《古文觀止》是清代人編寫學塾文學讀本,相當於專門為學生編寫的教材。其主要內容是選從東周開始到明代的名家名篇。東周時期即是分成春秋戰國兩段時期,其史學著作為《左傳》,而其開篇即是《鄭伯克段於鄢》。
其選篇主要標準是,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於傳誦的佳作,兼顧思想和藝術兩方面。
而《鄭伯克段於鄢》此篇:
首先,題目的字句推敲就特別關鍵。《春秋》記載分析這個題目,包含了多重含義:其一,共叔段不守作兄弟的本分,所以稱其段,而不稱為“鄭伯克弟”,這是兩個國君之間的爭戰,不涉及親情倫理。其二,稱鄭伯而非鄭莊公是譏諷其對同胞兄弟蓄意縱容,使其往兩人對立的方向發展,沒有盡到做兄長的教誨。其三,只陳述事件未提及結果,是史官對這段歷史的中立態度。
其次,通篇佳句典故相當豐富。如“多行不義必自斃”,“不義不暱厚將崩”,“其樂融融”“蔓草難除”“不及黃泉無相見”“掘地見母”,全文不足八百字,多個人物多重事件,敘述地清晰明白,可謂是相當符合標準的經典範例。
先以時代為縱線,後以作家為橫軸。先秦從東周開始,以鄭莊公小霸開始挑起春秋霸業的大旗,自然以《左傳·鄭伯克段於鄢》作為編文的開端。
-
6 # 支支吾吾
《古文觀止》成書於康熙三十四年,是古代讀書人學習寫作的啟蒙讀物,諸葛村姑也愛讀,誦讀不下十遍。近日村姑又將其拿來手邊閱讀,參悟了編撰者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將《鄭伯克段於鄢》置於篇首的良苦用心。因為是文言文,而且是2000多年前的人寫的,今天的人們讀起來不免晦澀難懂,其實說白了,主旨就是母親偏心,兄弟鬩牆。
不少大臣看到這個現象,心中一凜,勸諫莊公小心為上,如果不早處理,尾大不掉,國家將有大難。莊公卻慢條斯理,一邊品著美酒,一邊喃喃地說:莫怕莫怕,多行不義必自斃,早著呢。聽之任之。
他的弟弟更加肆無忌憚了,公開招兵買馬,還和他的母親約好,起兵之日,他老媽打算來個裡應外合。然而莊公不是傻鳥,他的諜報人員無處不在,探聽到了具體發兵日期。來了個先下手為強,段的大兵還沒有集結完成,莊公的正規軍便攻到京,迫使傻瓜弟弟段逃到鄢,後來又跑到共這個地方。
戰鬥結束後,莊公將自己的母親放逐到城穎,併發誓不達黃泉,不得相見,後來又後悔了,但不知怎麼做。有個叫做穎考叔的,出主意讓莊公挖地道相見,掩人耳目爾,莊公照做,地道中相見,冰釋前嫌,母子和好如初。(其實他老媽從小就厭惡他,和好如初,不還是厭惡?)
故事就是這樣的,這就牽扯出數千年來中國的家庭關係,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多多少少都存在偏心現象,只要是不過分,大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糊弄過去了。如果做得像莊公的母親這樣子,導致兄弟相攻,國家罹難,就是自作孽了。
放到普通百姓身上,父母溺愛孩子,是導致家庭悲劇的根源,稍微有幾個錢,就不知道東西南北了,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從來不讓小孩子接觸家務,生存技能這樣的本領,而是盲目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要知道,人可是慾壑難填的動物,這樣的孩子,硬生生被親生父母摧殘,而不是其他人。
最悲催的是當下家庭收入不多的所謂寒門,不顧自身條件,義無反顧地參加到過分溺愛這樣的潮流中,這是不想好好死的節奏啊。
回覆列表
首先《鄭伯克段於鄢》的歷史事件發生在春秋初年,比古文觀止選編的其他的歷史事件,及重要人物發生的年代要早。
“鄭伯克段於鄢”講述的是春秋初年鄭莊公平定弟弟共叔段與母親勾結髮動兵亂的故事。
第二,中國是禮義之邦。“鄭伯克段於鄢”意思是說段沒有恪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稱他為弟弟,兄弟間如同兩個國家的國君爭鬥,所以用“克”字,稱呼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沒管好弟弟。
第三,潁考叔的孝心推廣到莊公身上。中國曆來十分重視孝道。
莊公的弟弟兵敗逃亡後,莊公把母親姜氏安置在城潁,併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潁考叔就假借貢獻禮物,進見莊公。莊公賞賜他吃飯,他吃的時候有意把肉放在一邊不吃。莊公詢問原因,穎考叔說“小人家有母親”小人所能得到的食物她都吃過了,可是從沒嘗過國君賞賜的肉,請允許我把這肉帶給他。”莊公聽了,就後悔對母親說的“不到黃泉,不再相見”的話,但誓言己說出,不能違背。穎考叔就幫他出了個主意,說“如果挖個地道見到泉水湧出,在地道中見面,誰會說您違背了誓言呢?”莊公照他的話做了,恢復了以往的母孑關係。
綜上所述原因,“古文觀止”所以把“”鄭伯克段於鄢”放在首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