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大龍言

    教育的本質

    所謂教育本質,就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特徵,即“教育是什麼”的問題。它反映出教育活動固有的規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徵。

    “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人接受教育,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人類的教育有社會性、目的性,這與動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質區別。人類教育本質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關係。

    人們對教育有不同的認識

    1. 孔子非常重視教育,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的“有教無類”主張,也是從“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孔子承認知識和道德都是要靠學習培養出來的,教育是形成人的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

    2.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3.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4. 聶聖哲:優秀是教出來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其實,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將來能否立足社會的根本。從人生的教育總量來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佔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勞動教育,兩件事情,做家務,學吃苦,先從養活教育開始。

    5. 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6. 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

    7. 唐震認為,

    文化教育的本質也許可以概括為:用我們已經掌握了的關於我們的物件及物件關係的知識,教給新的個體以應付物件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種意識改變另一種意識,以意識之間的碰撞、磨合、滲透及變革為目的,是一種意識覆蓋以至消除另一種意識的、令個體可能產生痛苦的過程。由於任何兩個個體所面臨的物件均有不同,從不同物件中得來的意識之間就具有差異性或衝突性,文化教育活動的受體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現實社會中,人們為了減弱受體的排斥心理,一是讓教育活動主要在長幼之間進行。年長者(或者先得知識者)一般居於教育者地位,年幼者(或者後得知識者)知識匱乏,像個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透過功利等方式加以誘導。比如古代有“學而優則仕”,今天有“知識就是財富”等教育目標的召喚,使得教育活動能夠正常地開展下去。

    學習的本質

    學習,是指透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學習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師沒有辦法把知識塞進學生的腦子裡。學習的本質是一場跨越忘記的持續障礙賽。我們不僅要知道如何學習,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能夠最有效、又節省時間地阻止令人討厭的忘記。我們的大腦有兩種記憶模式,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當我們新學習了或者複習了一節知識,我們知道了它,這時它在我們大腦中是以短期記憶存在的。短期記憶就如一塊黑板,隨時都會被黑板擦抹去,消失的無影無蹤,如果我們任由其消失,那就等於沒有學過一樣。長期記憶就像儲藏倉庫,可以隨用隨取。從工作記憶進入長期記憶則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它要令人難忘。其次,它要被反覆提及。即便內容本身令人難忘,重複也有助於它牢牢嵌入長期記憶中。我們需要經常逛逛我們的記憶倉庫,透過回憶檢測法來檢驗我們的貨物是否還在那。如果能像過電影一樣回顧它,那它還在,我們就可以放心了。如果回憶不起,模模糊糊,我們需要重新將它裝進記憶的倉庫。智慧的古人早就給了我們答案,溫故而知新。

  • 2 # 全職虎媽

    “自我修煉,讓夢想成真!”是教育和學習的本質。

    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修煉自己“勤於學習,積極求知”的本事。

    現在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誰掌握了更多知識,誰能更快學習新知識和懂得創新,誰就可以在未來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刻苦求知的事例太多,我就簡單介紹一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楊振寧。他從他的人生經歷找到自己獲得成就的答案就是:成功源於求知好學。

    “學無止境”學習是沒有盡頭的,盡頭是你自己侷限自己。讓我們對自己的學習隨時保持“不滿”,一直繼續在學習的道路上。

    除了勤奮學習,還要保持我們獨立的思考,我們試著從多角度去考慮問題,克服我們的單角度考慮問題的思維慣性。

    多多使用我們的大腦,我們也能具備很強的創造力,從一個資質平庸的人變為像天才一般的人才。

    讓我們夢想成真,走出一個更加完美人生!

  • 3 # 隨園10

    教育,“聚天下英才而育之”。教育分官學和私學。義務教育是一種政府強制義務。讓學生得到,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一種均衡發展的教育,高中教育就是走向精英教育的過渡階段。一言蔽之 ,教育,對個人來說 ,是被動的,接受式的。

    學習,可以在學校學習,可以在社會學習,在工作中 ,學習。形式更多樣,內容更廣泛,對於個人而言, 是主動的,更自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好的詩句,被徹底玩壞了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