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井茶葉虎跑水
-
2 # 半可堂
首先碑帖是經過石刻或者木刻文字的拓本,也就是說碑帖是經過上石(上木)後,再經由匠人雕刻而成的石刻(木刻)拓片裝訂而成。其成冊的過程己幾經周折,即便是技藝再高的匠人在雕刻過程中對墨跡的把握和理解也難免失真。故此碑帖臨摹還是要透過刀鋒見筆鋒。不能直接當作墨跡臨摹。
-
3 # 牧己書法
首先,要明白碑帖是兩個概念,碑是石刻的拓本,帖是墨跡刻在木板上或者石上彙集而成。
以前由於印刷技術的侷限,碑的的拓本和帖的拓本是繼承和發揚的重要手段。
所以,有些重要的,著名的作品,只有原石拓本(碑),所以不得不只能學碑,這個時候我們要去研究它,透過刀痕揣摩筆痕。
如果一個書法作品,有碑和帖兩種形式,我的經驗是先進行墨跡學習,別也要臨,要結合,達到一定程度,自己作品定會有自己的風格。
要明白,我們學習書法的目的是最終呈現於紙上,墨跡學起來比碑刻更容易,筆畫交代的更清楚,特別是細微之處。
總之,墨跡優先(條件允許),結合碑,好好努力,多度書法理論,最重要的是多練,多練,多練!
書法,沒有捷徑,最快的速度就是辛勤步伐的連續。書友們,共勉!
-
4 # 子衿書法
毫無疑問,不可以。
碑帖確實是來源於墨跡。但是,碑帖是二次加工後的產物。碑帖是用刀照著墨跡雕刻出來的。然而,再高明的工匠,也不可能把墨跡細節上的東西雕琢出來。如在墨跡中的折轉,起筆收筆的關鍵地方,墨跡是能清晰的看得到筆毫執行的軌跡。而碑帖中只能看到大概的形體。和墨跡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語。
米芾在《海岳名言》說的很清楚。石刻不可學。為什麼不可學?在沒有見過墨跡以前,以為石刻就是書法家原來的樣子。並把石刻作為標準,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觀。而當見到墨跡時,反而認為墨跡作品沒有石刻的工整。我們現在大部分初學者都有這樣的認識。
墨跡之所以韻味無窮,是因為毛筆的柔軟,起伏跌宕,枯燥潤溼,豈能是刀刻所能達到的。墨跡就好比是爺爺,碑帖則是兒子。爺爺可以生兒子,兒子卻不能生爺爺。道理就是這麼樣。
-
5 # 心畫齋主人
這個題目對書法愛好者是一個很好提醒並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對於臨帖,可這麼講,一切名家真跡臨書者只是見到的拓片,也就是現在講的影印。但其書法真諦不會大的改變,一般能保持原貌,所以臨書者不可不信“真跡“。
就事論事,也感謝千千裡馬先生的邀約。
-
6 # 水舟子劉平
答:回答是肯定的,可以當做帖來臨摹,只是在臨碑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碑帖(此帖為在石碑上拓印下來後形成之帖,區別於真跡之帖)是以毛筆在石碑上書寫,再由石工依筆跡刀刻而形成的文字,無論是摩崖石刻還是出土甚多的北魏墓誌銘,還是楷書始祖鍾繇的《宣誓表》,還是書聖王義之的《十七帖》,顏真卿的《爭座位帖》等等,都遵循了毛筆書寫的法則,或藏鋒、或露鋒、或方筆、或圓筆、或使轉、或提頓等。 無一不顯示出毛筆書寫的特性。
2. 石碑歷經風雨歲月侵蝕,或人為磨損破壞,造成筆劃的邊緣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殘損,那不是書寫者和刻字者的本意,因此我們在書寫時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為殘損的假象所迷惑,故意寫出扭捏作態的字型來。
3. 如果說碑帖不能做為真跡帖來臨摹,我們不妨看看現代出土的《高昌墓磚》,它顛覆了我們對碑帖的認知,(可檢視中國書法網2018.5.2的文章介紹)。
當然,臨帖是以真跡為範本最好,初學者在臨碑帖時,應多參照真跡,這樣才能相得益彰,更快的進步!
-
7 # 書法志
碑帖是二次再創作,練練是可以的,但是要有所進步還是對著原貼練習最好!因為,第一,它是原版的,不是盜版的。第二,原版墨跡行筆,頓挫的軌跡還是有跡可循的,對於學習古人的書法更有益處。
-
8 # 老跨鬥
用毛筆在石碑上寫字
然後用刀刻字
這一個“刻”學問、問題、偏差就大了去了。
比如:
大書家歐陽詢寫了幾個字
用了一個四流工匠雕刻
你想
這石碑能好嗎?
又比如
大書家顏真卿寫了幾個字
請了當世一流工匠刻了字
那
啥都不用說了
又比如
許多文人寫字不行
乾脆讓好雕刻師自己寫自己刻
所以
針對碑刻的東西
大家一定小心
一定認真分析識別
不可以傻呼呼瞎臨!
-
9 # 周毛新書法藝術
“碑帖”是將“石刻文字”(碑刻)經過“錘拓”工藝將碑刻轉印在紙上,供人們臨摹的“範本”。“碑刻”本身不是墨跡,一般是“先書後刻”,也就是在原跡的基礎上的“再加工”(二度創作)。臨摹碑帖不能照貓畫虎,而要“透過刀鋒看筆鋒”。
回覆列表
碑帖與墨跡相比,多少有失真,①筆畫勾勒有失真,②鐫刻時有取捨失真③長期風化與捶拓有失真,…因此,碑帖與墨跡是不同的,你可以把碑帖看作墨跡來臨,但在某些部分是看不出來墨跡的,有的刀法已替代的墨跡,根本看不出來,若是以自己意臨,那失真更多。所以臨帖就是臨帖,臨摹墨跡就是臨摹墨跡,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