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華36
-
2 # 十139635347
歷朝歷代修長城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對北方邊界地區的騷擾,修建長城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蒙恬去修建長城,“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史記·蒙恬列傳》)。從各種民間野史中也可以知道修建長城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
在南北朝時期,北方各民族之間進行了融合,文化也進行了融合,況且隋唐兩朝皇室都有著少數民族血緣,與少數民族的矛盾也沒有那麼突出。隋唐兩朝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幾百年的混亂,統治者期望與民休養生息,不會耗費民力修長城,更何況還有隋朝因隋煬帝修教大運河導致天下大亂的教訓。
唐朝初年,李績、李靖等名將多次與北方民族的交戰使得北方各族對唐朝邊界的威脅減小,唐朝統治者們的開化民族政策使得北方各族都願與唐朝和平相處。
總的來說,唐朝沒必要修建長城,也不會修長城,大唐有著大唐的自信。
-
3 # 林城—布衣
長城的本來作用是戰略防禦工事,只有受到攻擊或攻擊威脅時,才會有修建防禦工事的必要。中國歷史上大規範修築長城的朝代有兩個——秦朝和明朝,都是預防北方少數民族下南侵擾。長城也是草原的遊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的分界線。
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始皇帝贏政派大將蒙恬率大軍向北擊敗匈奴,把戰國時燕趙等國的長城連線在一起,並向東西方向延伸,形成了"萬里長城”,以預防匈奴的再次南侵。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同年,命大將徐達、常遇春等北伐,攻佔元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元朝的殘餘勢力退回蒙古草原,史稱"北元”。為預防和抵禦蒙古軍隊南下侵擾邊疆,明朝再次大規模修築長城。我們今天看到的儲存比較完整的長城,多為明長城。
唐朝初年,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先後有突厥和回紇,西邊有吐蕃。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派兵擊敗東突厥,俘虜東突厥頡利可汗。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派兵擊敗西突厥,俘虜突厥沙缽羅可汗。唐朝在原突厥地域設定都督府和都護府進行管轄。
突厥之後,骨力裴羅在北方建立回紇汗國。骨力裴羅與唐通好,臣服於唐朝。唐玄宗時又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唐初,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向唐請求和親。貞觀15年(641年),唐太宗李世民將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文成公主與吐蕃松贊干布和親,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
唐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加之,唐太宗李世民開明平等的民族政策,各少數民族共同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
綜上所述:唐朝不修建長城,不是什麼極度自信,更不是什麼自大狂妄,而是完全沒有必要!
-
4 # 共跳滴水線子
唐朝並不是沒有修長城,而是沒有大規模修,唐朝其實一直在維護長城,唐朝時期的長城沿線各大關隘都有唐朝駐軍!
這裡有必要說一說長城的真正作用,長城作為一個偉大的防禦工事,其最大的作用是進可功退可守,當中原漢家文明強大時,長城作為後方即可屯兵也可養兵,漢唐明三朝大敗遊牧民族,長城一直都是作為屯兵養兵的地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重文抑武的宋朝,長城外的地方都是中原王朝的統治疆域,而並不是一些滿遺汙衊詆譭的漢家王朝侷限於長城以內。而一旦中原漢家文明衰落,遊牧民族就會趁火打劫騷擾中原,此時的長城則起到了防禦作用,至少野蠻遊牧民族不會隨心所欲的劫掠中原,即便中原王朝在大廈將傾的時候,長城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則有效的抵抗遊牧民族的入侵,明朝末期中原王朝經過天災導致的人禍已經搖搖欲墜,即便如此,直到李自成滅亡明朝,也沒有讓關外的滿清給滅了,如果不是中原極度虛弱,滿清是沒有能力竊取中國的,這就是長城的作用。
回覆列表
長城是國界,功能分政治、軍事、經濟作用,我已講過,不再累述!唐朝不修長城不是狂妄,好象與自信有關。
隋唐前,中原五胡亂華,差點斷了漢族文化的命脈。隋和唐是五胡亂華的後代,舉個例子,隋唐都有父去世娶庶母的習俗,隋煬帝幹過,李世民、李治都幹過,李治娶小媽武則天、李隆基娶兒媳婦等就是例子,這叫文化習俗所然,不用去過分的驚奇和指責!隋唐的血液中流淌的是五胡之一獨孤氏的血統。他們老祖就來自長城以北,為亂華的五胡之一。
唐高祖能成事,借的是長城以北胡人的力量,李世民稱“天可汗",不言而喻是長城內外的首領,長城還用修嗎?
唐朝有個薛仁貴徵東遼西,徵東打高麗(東北),遼西抵禦西藏。長城用處就不大了。
這個弄法有後果的,後果還很嚴重,安祿山、史思明是胡人胡將,防守范陽(北京一帶),一造反勢不可擋,史稱安史之亂,胡人非漢人,當了皇帝貴妃的乾兒子也要造反,安祿山就是例子。
大唐自信也好,狂妄也罷,在那個時候不修長城,不鞏固國防還真不行,後果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