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eautiful王444
-
2 # 繪芊藝術
藝術家與設計師有相同之處,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我們捋一捋。
一、藝術家的產品不一定要美,那設計師的產品呢?一語言之,藝術家和設計師都是在創作視覺化產品。然而,藝術家的作品,大眾卻不一定會覺得好看,不管是運用何種媒材創作,都僅是藝術家自己希望呈現或希望觀者看到的視覺效果。
就像藝術品可能都不這麼美、有些甚至相當抽象,但藝術品的目的不在於好看,而是在於讓觀賞者有感動。設計師的作品則被視作溝通的方式,也算是生產線上的一個步驟。設計師會運用描寫、素描、模型等各種方法呈現作品並與團隊溝通最終產品。而這些最終產品可以是短片、電影、筆記型電腦,甚至是傢俱。消費者當然不太可能看到那些製作初期,還算是“草稿”的東西,卻是很重要的過程。但也有身兼二職的創作者,就像日本著名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設計的 LV 包款你可能會買回家,但不一定會將一件豪乳少女用乳汁跳繩的巨型人偶搬回家(名為HIRIPON),畢竟「藝術需要金錢支撐」。值得注意的是想要達成兩者也不是很容易,口袋不夠深也無法
二、藝術是解決自己的問題,設計是解決別人的問題設計最初是運用在解決問題。藝術家面臨的問題大多是想分享自己的點子,當他完成作品的同時,問題也隨之解決。但設計師通常是在幫客戶解決問題。
舉例來說,有一企業希望衝高某產品的銷售量,設計師的工作就是比較其它產品,找出本身的劣勢並說服消費者:不!其實我們的產品更好!
設計師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大力促銷、降低成本、加強產品特點等,也許最終的結果僅是改良一些小問題,卻同時解決了客戶與消費者的需求。
三、藝術家練就一身技巧,設計師注重產品“溝通能力”藝術家通常已練就一身好功夫,而且大多數的情況下,在經驗日積月累下,不管是技術或表現手法都會顯著的增長,隨之提高作品的價值。
設計師則不一定要身懷絕技了,至少純就藝術技法方面,他們更重於倚靠作品表現良好的「溝通能力」,而不是苦盡心思在「販售」作品。不過,兼具技術與溝通兩個層面的設計師當然更顯專業。
四、藝術家的作品不是人人懂,但設計師你的作品沒人懂就吃土吧基本上,設計師的作品都要能夠與消費者輕易產生互動,市場是殘酷的,如果無法滿足顧客,他們便會將你淘汰。
當談到與藝術家的作品互動,回想畫展、攝影展裡或坐或站,搖頭晃腦苦思許久的觀眾,試著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五分鐘過去後,懂得人就懂,不懂的人就算了而轉身離開。除非是裝置藝術或雕刻作品等立體創作,藝術品的互動通常趨向被動、侷限於平面視覺。間單來說,不管是設計馬桶、汽車、手機,所有的產品設計無一刻不為消費者著想,必須考量到的因素也不僅是概念傳達這種單純的一件事,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產品才算成功。
五、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作品功能大不同藝術作品提供了哪些功能?這個問題聽起來就有點怪異,但仔細回想一下,每次看莫內的睡蓮系列心中都有平靜的感覺,藝術作品的確為我們帶來視覺上的刺激,許多歷史畫的背後甚至別具歷史研究意義。
產品的一項功能滿足了特定的需求,這就稱作功能性設計。舉例來說,一個具有出色外型的開罐器(至今尚未看過),使用高科技的碳纖維製成,也許它看起來既別緻又輕盈,那又怎樣?使用100次後就因為太鈍被丟掉,不耐用的開罐器又價格高昂,消費者要不是有莫名的追求,誰會買賬?如此一來,這個精緻的開罐器倒成了藝術品,而它也喪失了原本應有的功能,更現實的是,它不會被大量生產,成為你結賬前順手扔進購物車的商品。
六、藝術家名畫一幅或許好幾億,設計師獲利條件在於大量生產每次聽到蘇富比拍賣會上喊出驚人天價買下藝術作品,都不禁讓我想像,砸下一輩子都賺不到的幾億,買下一幅名作珍藏,那種滋味……還是別做白日夢了。
現實一點來談藝術作品的價值,當然還是在於藝術家耗費心力、甚至一生的光陰,投注畢生精華於作品當中,一筆一畫勾勒出的價值。而設計,獲利的基本條件即在於能夠大量生產。
不只是消費性產品,裝置儀器、平面設計、室內裝潢等任何設計,其生產力是個很大的重點。
回覆列表
設計師所遵守的是實用價值和外觀價值的有效結合,首先必須是以人的實用為基礎。
而藝術家,所有的創作和意圖已經超越了實用這個範疇,有的純粹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感世界而進行,有的是自己技術和藝術的修養達到一定境界的表現,還有的是為了帶給人們美好的藝術體驗和享受而進行的創作。
但兩者之間又有很多共同點,好的設計師設計出來的作品往往被附與不同意義,需要透過藝術手法來表現,具有了藝術收藏和欣賞價值,設計師同時也是一名好的藝術家,藝術家往往也會給予設計師很多設計靈感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