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靈小溪流
-
2 # 70號渡老師翟玉萍
什麼是共情,如何感知別人的情緒?
共情是被心理學認為影響諮詢程序和效果的關鍵,羅傑斯曾這麼定義:“所謂的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它意味著進入他人的私人認知世界,並完全紮根於此。” 就是說與一個人共情,需要以他的視野看世界,要進入他的世界裡,一同感受所有的感受 。 共情也可以說是人們共同的心理沉澱或個人類似的生活經歷。
比如,聽到老人講革命事蹟,彷彿真的回到那烈火戰車上的豪情;講到上陣殺敵,恨不得我們也共赴現場,就是這樣一種共情,榮辱與共也是一種共情。
那麼如何用共情來感知別人的情緒?
要能感知別人的情緒,要先理順什麼是情緒?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情緒既是主觀感受,又是客觀生理反應,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種社會表達,可分積極情緒和消積情緒。
我們要用共情來感知情緒:
首先,要接納情緒所處狀態,客觀實際的分析,對方實際情緒產生的特點原因和文化背景。比如,用共情來感知孩子的情緒,需要明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性的特徵,會產生什麼階段性的想法,才能夠更好地遵守孩子的成長規律,客觀感知孩子的情緒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長久的還是階段性的,從而明白其實際需求。
其次,走出自己的心裡世界,換位思考,進入對方心裡世界。擺脫以自我中心,讓自己處於無我狀態,用"你感到…因為…"引導訴說,一邊傾聽來對方的敘述,一邊透過觀察面部表情、姿態表情、語調錶情進入對方的精神世界,並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體驗這個精神世界所處的情緒狀態。這裡要因人而異,善於感知,使用軀體語言進行交流,把握好角色,感同身受。
最後,跳出來以言語準確地表達對對方內心情緒體驗的理解,迴應傳遞給對方知道,明白他的表達,讓他感受到是可以與他的內心世界情緒同頻共振,甚至也可協助對方瞭解他未知或逃避的部分情緒。
人與人的交往中,總在情緒場中,一個眼神,一個欲言又止的表情,一個低頭回眸,一聲若無其事的微笑…都可能體現著對方千變萬化的情緒,要想準確感知,唯有用心,唯有用真誠進入對方世界,時刻以對方視覺感受所有情緒。
-
3 # 靈心導師維諾拉
共情是一種能力,也是心理諮詢界對於諮詢者與求助者之間建立聯絡與信任的基本通道,稱之共情技術。
什麼是共情,定義相對枯燥,卻講解的比較痛徹。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卻越來越出現在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
共情似乎為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橋樑。
我們普遍稱之為同理心——感受到對方的開心和煩惱。如何感知別人的情緒,這個問題簡單而深邃,透過對方的語言、表情、肢體語言可以實現共情與同理心。
倘若在深層次的探討,純粹是學術界的問題了。如何透過溝通與映象云云。
-
4 # 暀倳洳煙僅限冋憶393
共情是被心理學認為影響諮詢程序和效果的關鍵,羅傑斯曾這麼定義:“所謂的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它意味著進入他人的私人認知世界,並完全紮根於此。” 就是說與一個人共情,需要以他的視野看世界,要進入他的世界裡,一同感受所有的感受 。 共情也可以說是人們共同的心理沉澱或個人類似的生活經歷。 比如,聽到老人講革命事蹟,彷彿真的回到那烈火戰車上的豪情;講到上陣殺敵,恨不得我們也共赴現場,就是這樣一種共情,榮辱與共也是一種共情。
那麼如何用共情來感知別人的情緒?
要能感知別人的情緒,要先理順什麼是情緒?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情緒既是主觀感受,又是客觀生理反應,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種社會表達,可分積極情緒和消積情緒。 我們要用共情來感知情緒: 首先,要接納情緒所處狀態,客觀實際的分析,對方實際情緒產生的特點原因和文化背景。比如,用共情來感知孩子的情緒,需要明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性的特徵,會產生什麼階段性的想法,才能夠更好地遵守孩子的成長規律,客觀感知孩子的情緒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長久的還是階段性的,從而明白其實際需求。 其次,走出自己的心裡世界,換位思考,進入對方心裡世界。擺脫以自我中心,讓自己處於無我狀態,用"你感到…因為…"引導訴說,一邊傾聽來對方的敘述,一邊透過觀察面部表情、姿態表情、語調錶情進入對方的精神世界,並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體驗這個精神世界所處的情緒狀態。這裡要因人而異,善於感知,使用軀體語言進行交流,把握好角色,感同身受。 最後,跳出來以言語準確地表達對對方內心情緒體驗的理解,迴應傳遞給對方知道,明白他的表達,讓他感受到是可以與他的內心世界情緒同頻共振,甚至也可協助對方瞭解他未知或逃避的部分情緒。
人與人的交往中,總在情緒場中,一個眼神,一個欲言又止的表情,一個低頭回眸,一聲若無其事的微笑…都可能體現著對方千變萬化的情緒,要想準確感知,唯有用心,唯有用真誠進入對方世界,時刻以對方視覺感受所有情緒。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說一下善良和軟弱。
善良是崇高的感情。軟弱是一種人性的特點。善良值得一生為之努力。人做到善良很不容易。我們大部分看到和理解的不是善良,而是善意,比如看到流浪貓產生憐憫之心或者給了流浪者一枚硬幣。善良的人內心擁有的不僅僅是憐憫之心,而是真正的慈悲胸懷。心理學中,這是一種同理心。也叫共情心理。這是一種覺知力。同理心可以感知到他人的艱難和不易並且有意願幫助他人,這在心理學中是一個人獲得的能量和力量。心理學中,一個人沒有正面的能量不僅不會善良,而且會缺乏各種能力,比如,習慣抱怨,負向情緒多等等。軟弱在心理學中屬於負向能量,軟弱的人一般能量較少,一般也很難承擔起責任,甚至解決事情的能力也會比較弱。這兩者的關係的研究對於審視一個人的行為有積極的作用。中國有句話“人善被人欺”,心理學中這種邏輯不成立的。欺軟怕硬倒是有一定的科學邏輯。欺軟中的“軟”就是軟弱,軟弱的人因為回擊力較弱才會被欺負。而善良絕對不是一種軟弱,真正有能量,敢於回擊的人絕不是軟弱的人,但是他們一定有非常善良的。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需要從小培養,但是很多父母會將兩者混淆,同理心比同情心程度更深,因而更難達到,在人際關係中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這裡還是要說一下同情心,是認知到別人的痛苦,從而引起惻隱之心。同理心,是能夠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實際感受到他人的痛苦。當聽到他人遭遇不幸時,有同情心的人會說:“我真的替你感到難過。”
但是有同理心的人卻會這樣說:“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我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感覺。”同理心是牽涉兩個人的互動過程,必須認真地傾聽,而且瞭解、接納對方的感覺,這是一種認同他人體驗的態度。同理心是一種關心與愛的藝術,是高情商的表現。
不過,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培育出來的。英國心理學家提出了兩點建議,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發展同理心:不嫉妒,不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