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之秋
-
2 # 梅橫枝
詩是一種存在的孤獨。包括悲傷、清歡,與寂靜等。這是詩人的通病。
林黛玉,就是曹雪芹在小說紅樓夢裡塑造的一個詩人。
一,孤獨,被上帝拋於此的孤兒般的存在。
林黛玉父親做過御史。母親來自顯貴家族。她在五六歲時,母親一病嗚呼。父親沒過幾年也去世了。沒了家世,成了一個寄人籬下的孤兒。是彷彿被上帝拋於此的人類或存在本身,一種存在的孤獨。
二,孤獨的處境。
林黛玉剛到賈府時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恥笑了去”,惶恐,戰戰兢兢,異鄉人,局外人,多餘人。
賈府裡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她,舅母(賈寶玉的母親)、王夫人就不逢迎。連好友史湘雲後來也疏遠了她。她也感覺自己其實未能真正的融入這個家族。不在眾人中,便在詩歌裡,便回到了詩人。
三,孤獨與愛情。
有情人不能成為眷屬。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愛情是用眼淚來償還。明明近在眼前,卻彷彿遠在天邊。明明在乎,偏說不在乎,明明辛苦,偏說無所謂。明明需要愛情,卻選擇了孤獨。明明孤獨,卻得不到愛情。那麼多愁善感,那麼敏感,那麼文弱,那麼感傷,那麼孤獨,那麼孤獨,那麼孤獨。於是成就了一個詩人。
為了詩歌與詩人的雙重完成,命運要求悲傷,愛情要求悲傷,她要求悲傷。
悲劇要求悲傷。
.
《紅樓夢》中林黛玉為什麼活的那麼悲傷?
林黛玉活得很悲傷嗎?嗯,是的,相較於其他的姑娘,林黛玉是流淚最多的(雖然她也是笑得最多的姑娘),主角嘛,著墨自然多一點,原著裡就有很多地方寫到了,隨便找兩處:
比如:
紫鵑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無事悶坐,不是愁眉,便是長嘆,且好端端的不知為了什麼,常常的便自淚道不幹的。先時還有人解勸,怕他思父母,想家鄉,受了委曲,只得用話寬慰解勸。誰知後來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這個樣兒看慣,也都不理論了。
比如:
瀟湘館裡養了一隻鸚哥,林黛玉從外間回來,鸚哥讓雪雁掀簾子,說姑娘回來了,然後鸚哥便長嘆一聲,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韻,接著念道:“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盡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紫鵑雪雁是林黛玉身邊的貼身丫頭,素知她的情性,鸚哥是黛玉的一個朋友,雖只是鳥兒,卻也很有靈性,受到黛玉的影響很多。
由這兩處咱們約略可以知道,林黛玉是活得很悲傷的一位姑娘。
她在賈府和寶玉同一等級,是賈母的心肝寶貝,吃穿用度和三位小姐一樣,什麼都不缺,為什麼還那麼傷心呢?
咱們都知道,《紅樓夢》故事的起源,在於一個還淚的故事,還淚的物件是神瑛侍者,下凡為賈寶玉,還淚者是絳珠仙草,下凡後即是林黛玉。她曾說:“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眼淚要為他而流,喜極而泣是有的,但是眼淚也多在傷心時流。
有了這個基本的設定,最愛哭的,最必須哭的,就一定得林妹妹了。咱們再從故事的內容來看,簡單來講,林黛玉常覺悲傷,是因為感懷自己的身世。
原文有一段話,很好地解釋了這點:
一進院門,只見滿地下竹影參差,苔痕濃淡,不覺又想起《西廂記》中所云“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泠泠”二句來,因暗暗的嘆道:“雙文,雙文,誠為命薄人矣。然你雖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併連孀母弱弟俱無。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勝於雙文哉!”
林黛玉原本是故事裡最幸福的姑娘,沒有之一,她父族母族俱是超級豪門,父母恩愛無比,父親前途無量,家中還有弟弟,她本人又是嫡出大千金,簡直不要太幸福,可是作者非得把林家寫絕了,她頓時成了最可憐的寄人籬下的姑娘,連家族都沒了的孤女。對比落差全書第一,只有以後出家的賈寶玉才可以比,怎麼不會悲傷呢?
賈府的婆子丫頭們,都不是吃素的,有些話有些事,也很容易對她造成傷害。這些如果都忽略的話,主要的還是寶玉的真心不能確定,自己的婚事不能作主,前途未卜。寶玉是個多情種,護花使者嘛,而作為姑娘,作為心上人,可不想要一個這樣的,所以,在寶玉的真心未確定之前,兩人常常鬧脾氣,寶黛兩人明瞭真心之後,鬧得就很少了。
林黛玉當年進賈府,長輩們就有讓她依附舅家,為將來的婚事打算的意思。原本林家家資饒富,林如海官途順暢,寶黛的婚事親上加親沒有任何問題,可是林如海死去,林家家產下落不明,政治優勢蕩然無存,賈母年事已高,賈政不理俗務,王夫人對林黛玉又不是特別滿意,外加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薛寶釵,這麼多不利因素,一個未成年的寄人籬下的小姑娘又沒法出走自立門戶,你讓她怎麼高興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