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heliam

    現實題材,嚴肅話題,法律道德的拉扯,人性的親密疏離,善惡的爭辯,新聞理想的偏離。這是近幾年為數不多的較現實的劇了。敢於直面黑暗腐爛,充滿新鮮感

  • 2 # 漫畫肉肉

    1

    關於我們身處的社會,有一則天問:最熱心的永遠是網友,最冷漠的永遠是路人,到底是網友不上街,還是路人不上網?

    這種分裂貫穿於當代人的現實生活,每一則公共事件之中,“熱心”和“冷漠”從來不曾缺席,遠有2011年相繼遭受兩輛車碾壓、18名路人視而不見最終離世的兩歲女童“小悅悅”,近有剛剛被抓捕歸案的弒母嫌疑人北大學子吳謝宇。人們熱衷圍觀悲劇,也熱衷對悲劇發表見解,網路上永遠不會缺少道德高地之上的咒罵,憤怒的審判,傲慢的正義,以及一定會出現的一句“殺死那個人渣”。

    社交媒體制造了一套標準的公共事件處置正規化,第一時間分清敵我,第一時間傾瀉情緒,咒罵一個人渣既正義又安全,網路上每個人都是高尚正義的君子,但鍵盤之外的世界,絲毫沒有變得更好一些。

    劇中女主角宋喬安是一位電視臺新聞主編,兒子死於惡性殺人事件。圖/ 《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收穫豆瓣9.5評分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終於呈現了這種分裂,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之後,所有人都停留在各自內心的偏見、冷漠、恐懼構築的牢籠裡,拒絕理解,逃避溝通,卻鮮有人關心悲劇產生的原因,甚至探尋原因的努力也被視作異端。正如該劇編劇呂蒔媛接受採訪時所說,“通常我們遇到重大事件的時候,會選擇不看或是咒罵,或是隻要這個人消失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好,就是啟示我們蠻受包青天那個時代的邏輯的影響,錯了就鍘了。”

    “殺死一個人渣”是現代人應對悲劇事件最核心的訴求,很多時候也成了唯一訴求。人們並不關心悲劇發生的原因,更不會想到,一個人渣的產生,同整個社會可能的關聯。去年電影《大佛普拉斯》中,有一段流傳甚廣的臺詞,暗合了這樣的現狀:“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們可以登上月球,卻永遠無法探索別人內心的宇宙。”

    相比於《大佛普拉斯》那種溫柔和調皮的殘酷,《我們與惡的距離》處理各種矛盾時更傾向於冷眼旁觀式的直接,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但也並非完全無辜,就像劇中news哥自言自語的那句話,“我們都是好人,不知道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老天爺到底要我們學什麼?”

    被悲劇擠迫到一起的眾人,袒露著自己的傷口,也同時袒露著各自的軟弱、自私,每個人都像兀自旋轉的孤獨星球,封閉自己,拒斥他人,相比於這部劇的中文名字《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英文名“The world between us”,更貼合現實世界,這也是我們生存的世界,其中投射的一切,都與我們每個人有關。

  • 3 # 輓歌說娛

    探討人性,值得引發深思的一部電視劇,一開始我是衝著賈靜雯的顏值去的,但是看了劇之後,根本就停不下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品味新聞臺編輯臺主管宋喬安(賈靜雯飾)的兒子是二年前李曉明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罹難者,先生劉昭國(溫升豪飾)是網路先驅報的創辦人,夫妻在兒子走後因現實磨難漸行漸遠準備離婚,但11歲的女兒行為卻日漸失序,為了女兒終逼二人必須重新檢視自己身上的傷口。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飾),在李曉明死刑定案之後,仍想要了解其犯罪動機,鍥而不捨的他,開啟了眾人命運的連結。

    真是不錯,沒有廢話,沒有閒筆,鋪墊層層推進,以至於最後一集的團圓和溫和都能讓人理解,甚至都盼望著給這群人一個解脫的可能和溫情的結尾。它舉重若輕涉及了很多問題,媒體、庸眾、善惡、法治……這是真正的現實主義,要面對問題。

  • 4 # 森木頭

    這是一部對世界的認知走在特別前端,非常有意義深度的電視劇。不要輕易挑戰人性,但也不要看低它,對它抱有希望。

    如何面對罪惡

    這是一部探討人權、犯罪等尖銳問題的劇。面對開槍射殺十幾人的罪犯,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麼?立即處死?還是鑑定他的精神狀況,瞭解他的犯罪動機?在憤怒情緒的影響下,你很難說對待這樣的罪犯還要講究人權。

    但是就像律師說的那樣,這樣的人他死還是關一輩子都沒有意義,還會有下一個這樣的惡人出現。什麼是有意義的?研究這些人,瞭解背後的動因,盡最大可能去分析、防範,讓這個世界不會在出現下一個這樣的惡人。

    如何面對罪犯家人

    劇中的殺人犯李曉明,他的家人,因為他的罪惡,抬不起頭來,母親整日蒙面不敢見人,父親整天酗酒麻痺自己,妹妹也沒能大學畢業,在家裡渾渾噩噩。

    罪犯的家人有罪麼?網路上很多人會說,罪犯的家人也是一丘之貉,他們難道沒發現不對勁麼,沒有阻止就是放任,就是幫兇。還有就是那麼多家庭分崩離析,為什麼他們家還想要好好的?

    有罪麼?看了這部劇的想法就是,可能家人也並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心裡也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而大家的厭惡、歧視,是新的罪惡。

    新聞的中立要妥協於收視麼?不管是新聞臺還是網路媒體最後還是選擇了更重要的新聞原則。

    很驚訝臺劇這次的深度,在現實問題上挖掘到如此,而且看了這部劇感覺三觀上受到了洗禮,因為知道了惡,能夠更好的向著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周遊列國,為什麼孔仲尼和陳玄奘的結局那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