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北印記
-
2 # 使用者6317220047
徠卡的接近75mm鏡頭有兩種,一種是S系列的70mm標準鏡頭,一種是M系列的中焦距鏡頭,就是上圖這個。我自己猜測你說的是M系列的這個吧。因為S系列的70mm標準鏡頭焦距是70mm,而且等效的是50mm標準鏡頭。
我自己猜測你是想進一步問:一隻焦距非常接近50mm的中焦定焦鏡頭是不是適合風光拍攝?
是這個想的吧!
鏡頭具體的規格我不展開了,技術性的東西我也不展開了,我僅僅從75mm這個視角出發來談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恕我冒昧,接下來我直接用軍事術語“戰術”來描寫一下攝影對於器材的需求。
很多初入攝影的朋友有一個非常不好的誤解:認為風景非廣角鏡頭莫屬,但是又不敢嘗試用超廣角拍攝。
很多資深的攝影人也有一個非常不好的誤解:攝影就是做減法的,因此長焦鏡頭至上,不過風景還得廣角鏡頭來拍攝。
今天我要給予徹底的粉碎。
面對風景攝影,一個看起來非常尷尬的焦距,75mm,我們該如何處理?
徠卡75mm是我很早就接觸的一個產品,早在90年代我就是75mm F1.4的使用者。可是時至今日,我僅僅保留了一隻現代的75mm F2.5 Summarit,比現在的75mm F2.4還要略早一代。不過兩者在戰術效能上十分接近。
75mm小光圈定焦鏡頭的戰術優勢表現在哪裡呢?
重量輕,靈活性好,與機身的平衡感十分恰當。初入攝影的人可能非常在意紙面的引數,而我打滾了20年,已經不太看重這些了。我對平衡感倒是十分看重。我沒有用的75mm和機身一起合影。我找到了上圖,機身和135mm Hektor之間的合影來說明這個問題。75mm要比上面的135mm還要貼合機身。
75mm與機身是非常搭調的,尤其是小光圈的款式。
那麼我話入正題。為什麼75mm在風景攝影時很好用呢?
因為小,因為機動性好。
上圖就是用75mm拍攝的,我當時用三腳架架了一臺相機等待日出,焦距是70-200mm。但是當太陽出現在雲中時,我突然感覺到機位不正確,無法拍攝了。還好我攜帶了第二臺相機,上面正是徠卡75mm鏡頭(在我當時攜帶的富士相機上等效112.5mm)。
很簡單,我越過前面的人群,抄起相機手持拍攝。出片還算完美。如果捧著三腳架,就拍不到這個畫面了。
輕,小,機動性好的器材,對於風景攝影的戰術意義,在這次實拍中我深深地領悟了一次。分享給大家。
上面3圖,我同樣用富士相機,配合徠卡50mm,這會真的等效75mm。在霞浦拍攝。
去過霞浦的朋友都知道,雖然霞浦給影友提供了很好的拍攝環境,但是現場是十分擁擠不堪的。此時輕小靈活的器材再次給予拍攝很好的戰術效能。讓我可以刷開三腳架和笨重的70-200mm F2.8鏡頭,即使在光線十分闇弱的情形下,依然可以手持拍攝。我的拍攝視角,透視關係,可以隨時改變,而不必受到三腳架的限制。
說完輕,小,高機動性的好處。說說75mm尷尬的FOV,Field of View, 鏡頭焦距對應的視角。
75mm的對角線視角,對應34度左右。
華人對長焦鏡頭在風景攝影中的作用理解實在有限。但是我們環顧一下四周的大師。用長焦鏡頭拍風光大片的大有人在。
問題是,我們也是否有檢討過過長的焦距帶來的副作用。當長焦距鏡頭將四周多餘的畫面都裁切去的時候,剩下的主體是很突出,可是環境的交待,氣氛的交待未必是很清楚的。至少,以普通人的運用水準是很難規避長焦鏡頭的這些問題的。
所以,此時,我們可以回顧一下中焦距,這個在風光攝影時比較尷尬的焦距,它的美妙作用了。
對於長焦鏡頭,甚至對應85mm鏡頭,很多人感到75mm是非常難以把控的一個焦距。對於長焦鏡頭來說,34度的視角實在太廣角了。但是當我對周邊氣氛有要求的時候,當我不已誇張的元素表達為追求的時候,75mm確確實實能給畫面帶來一種無比的平靜感,協和感。同時對環境有充分的交待。
攝影是講故事,75mm講給你的不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但是肯定是一個很委婉動人的故事。
-
3 # 眼角眉梢不是一場誤會
也可以,徠卡現在在售的鏡頭的焦段:21mm、24mm、35mm、50mm、75mm、90mm、135mm的焦段,都是定焦鏡頭。
單隻鏡頭選購:
風光頭:21mm.24mm.
人像頭:35mm.50mm.
風光區域性特寫:75mm.90mm.
風景人像都想拍90mm.135mm.
回覆列表
完全可以!因為只要是鏡頭都可以拍,只是那個焦段不一樣拍出來了空間面積場景不一樣。廣角帶來的視覺衝擊75mm是無法實現的,而75mm拍出來的特寫鏡頭廣角鏡頭也是無法實現的!就好像16.35拍出來的風景,和70.200拍出來的風景各有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