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哲升
-
2 # 山澗一清泉
一、原文解讀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說文解字:
建:立朝律也;
拔,擢也;
輟,中止。
何為真?合乎天道自然為真反之為假;
長,久遠也;
邦,國也;
豐,滿也;
解讀:上一章說天道甚夷而人道好徑,總是想取捷徑,如此久而久之則生盜心。天下人皆如此,國家豈能不大亂。那怎麼辦呢?這一章具體回答。1.善建者不拔。一個國家若想治理的井然有序,希望千秋萬代,那就必然要建立合乎天道的法律制度,不將天道從法律制度中拔出來,也就是說我們建立法律制度一定要合乎大道規律。如果我們做不到,那麼社會就會失道而大亂,而後治亂又複道,總是如此迴圈往復!所以我們常說某些亡國之君為無道昏君,反之則稱之為有道的聖賢明君。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呢?就在一個“道”字;善抱著不脫,就是抱道不離;子孫以祭祀不輟,我們人類能夠不死嗎?老子說不能,萬物生於道而又復歸於道,除了道不生不死,其他萬物皆有生死,自然之理。那麼我們就坐以等死嗎?不然,可以透過子孫傳承,將我們的理念一代代傳下去視為不死。後世子孫祭祀天地祖宗的目的就在於此!
2.修之於身,其身乃真。我們不離大道,做人做事能夠抱道不離,那麼我們的言行都是符合天道自然的,自然是可以長久的,視為真。為什麼真可以永久呢?打個簡單比方,真的種子可以發芽而假的種子只不過是擺設,毫無生命力。古人說先有真人後有真言,只要華夏民族有一個真人存在,華夏文明都可以不亡,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幾千年來許許多多民族都消亡了,而我們卻總是可以涅槃重生,為何呢?因為不管是處於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華夏從不缺真人,很多得道之能人異士層出不窮。
3.修之於家,其德乃餘!前面說個人,這句進一步擴充套件到家庭,一個家庭里人人能夠效天法地,家庭和睦,那麼家庭的德行不僅可以福澤家庭還能澤被他人,是為其德乃餘!
4.修之於鄉,其德乃長。每一個家庭都能和諧,那麼由一個個家庭組成的鄉,也就會民風純樸,德正以教人,鄉風自然可以久遠的傳承下去。一個家庭可以富足子孫延綿,一個鄉也是如此可以善治,進而擴大成縣,縣擴大成郡,最後成為一個國家。中國古代,儘管長期戰亂更換統治者,實際上對鄉村的影響一直不大,都是鄉村自治。這種理念的影響可謂至深!
5.修之於邦,其德乃豐。再擴大至一個國家,社會和諧,人口不斷繁衍增長,自然就會影響到他國。一是自然的影響就是向心力,二是武力的影響,因為落後之人是很難改變自己思想的,我們雖然不會主動攻伐別人可別人會來攻伐你,所以老子雖然講道講德,但他老人家從不放棄武力,故一直將兵道穿插其中,只是告誡說不得已而為之!
6.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什麼是天下呢?並不是指單個國家,而是指所能探知的國家總和!這句話意思是說若普天之下的人都抱道不離,大道的光輝就如同太陽普照大地一樣。
7.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治身~治家~治鄉~治國~治天下,層層遞進,但本質都是一樣的,唯一不能缺的就是道,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那麼一切都迎刃而解,事事順暢。如今我們國家在選人用人亦是如此,及其重視基層經驗,你不當鄉長就不能做縣長,你沒做過縣長便不可能晉升省部級,你不懂得如何治理一個省,何以可以為國家掌舵。後世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即源於此,道德經稱之為萬經之王並非徒有虛言乃實至名歸。
8.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為什麼能夠知道天下執行之法則,對天下了如指掌,就是如此啊,一通百通,舉一而反三。有道者德厚,德厚者昌,可以永恆,如是!
二、給我們什麼啟示我們華夏文化玄妙精深,早就給我們指明瞭康莊大道,對於治理國家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自滿清統治華夏,300年來只為滿蒙貴族服務,私心過甚,“寧與外邦不與家奴”,早以丟棄了天下,背離大道而讓臣民矇昧,。故西方堅船利炮一來,民族幾乎被嚇破膽,一百多年來仍然有不少人一切皆以歐美為美。讀經典最根本目的在於重拾華夏文化,知其然亦知所以然,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最根本最持久的源動力,也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根本,不找到自己文化的根,要想超越進而引領世界是難以持久的!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回覆列表
通行版的改得變味了,一字之差,天差地別哪!
如本章的‘祭祀不輟‘與帛書版的‘祭祀不絕’,意思能一樣嗎?
還有第一章第一句:通行版是’道可道非常道’;帛書版是:‘道可道非恆道’,‘常’與‘恆’是兩個完全不同層次上的描述,差遠了……
要研究還是研究‘馬王堆帛書’的《道德經》才更好,更原味,更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