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南越王趙佗氏,昔令龍川時,建池於湖之東。阻山帶河,四面平曠。登山景望,惟此為中。厥土沃攘,草木漸包。墾闢定規制,北距十里,東距五馬峰五里,南距河裡許,相對即海珠山也。鑿井於治之東偏曰越井,取春秋時為南越,戰國屬楚為百粵,秦首置南海,即以龍川隸焉。則越之封,肇於春秋,而龍之壤,則啟自越王佗也。井周圍為二丈許,深五丈。雖當亢旱,萬人汲之不竭。其源出山,泉極清冽,味甘而香。自秦距今,八百七十餘年,其跡如新。稽《史記列傳》,稱漢既平中國,而佗能集揚越,以保南藩稱職貢,則佗之績,良足為多。又秦徙中縣之民於南方三郡,使與百越雜處,而龍有中縣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陝中人來此,已幾三十五代矣。實與越井相終始,故記之如此。乾符五年十月之吉。邑人翰林學士韋昌明記。秦末略定南越,從關中徒民至粵,使與土著雜居,而龍川有中縣(指中原)之民四家,即韋、管、任、趙。韋家傳至韋昌明時,已三十五世了,實與越王井相始終。《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十六。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8435540336陽城

    秦鑿通了靈渠,其實就是連線長江水系及珠江水系的運河。開始是運軍隊及糧草的,你想和平了能不運人嗎?只是一次不會很多,移民規模不大,時間卻很長。

  • 2 # 使用者98678684403

    這些都是真正的史實,是真實可信的:

    典籍記錄 《史記》 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1] 》:秦“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 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2] 》:秦始皇“使尉佗逾五嶺攻百越”。 《漢書》 卷二十七《五行志[3] 》:始皇“南戍五嶺,北築長城,以備胡越”。 史記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監洮。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將受其禍。是歲,始皇初並六國,反喜以為瑞,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遂自賢聖,燔《詩》、《書》,坑儒士;奢淫暴虐,務欲廣地;南戍五嶺,北築長城,以備胡、越;塹山填谷,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徑數千裡。故大人見於臨洮,明禍亂之起。後十四年而秦亡,亡自戍卒陳勝發。

    梅州五華趙佗故城

    填補空白 填補南越國早期歷史空白 2012年3月24日,中國南方區域考古高峰論壇暨五華獅雄山秦漢遺址研討會在廣東省五華縣華城鎮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舉行。來自湖南、江西、福建、廣西、海南、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東等10省(區、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對獅雄山秦漢建築遺址進行了考察、探討。

    記者隨這些專家在獅雄山秦漢遺址中瞭解到,該遺址發現於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1984~1990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後4次對該遺址進行過調查和發掘工作,並初步將其定為南越國時期的宮殿建築遺址。2011年1~12月,為明確獅雄山遺址的年代、佈局、結構和性質,進一步加大廣東省首批大遺址保護的力度,為遺址公園的科學規劃提供充分依據,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獅雄山遺址進行了第五次調查、勘探和試掘,取得了新的重要發現。   獅雄山遺址出土的秦漢時期遺物十分豐富,包括建築材料、陶器、石器、鐵器以及其他物品。建築材料是秦漢時期遺存中出土最多的遺物,以板瓦、筒瓦為最,瓦當居次,磚類最少。板瓦、筒瓦外面均飾繩紋,內面以凸麻點紋為主,其次為素面,亦有少數在麻點紋中拍印文字、符號;瓦當紋飾主要為渦樹紋,渦點紋等其它紋飾暫未見有完整標本;鋪地磚僅發現1塊,素面,磚體兩面扎有成排圓孔。   陶器包括甕、罐、壺、瓿、盆、盅、釜、燻爐、缽、器蓋、盒、三足小盒、紡輪、網墜、權、丸等。陶質可分為泥質和夾粗砂兩系,以泥質陶為主,夾砂陶僅限於釜等少數器物,且泥質陶多數含有細沙。生活用品以輪製為主,少數為手製輪修,器物的耳、足多為捏製成型後加於器身。在裝飾方面,主要以印文、弦紋和刻劃紋為主:印文中方格紋極為普遍,其次為幾何戳印紋,繩紋僅見於釜的下腹部和底部;刻劃紋中水波紋最為常見,此外還見有篦點紋、鋸齒紋等。   石器主要有石鑿、石錛、石刀、石矛、磨盤、磨棒等,均為打製和磨製成器。鐵器僅見鐵釜1件,但殘損較甚,難辨器形。   其他物品還包括封泥、鐵礦石、碳化植物標本等。

    部分封泥上印有“定(楬)之印”、“定(楬)丞印”等文字,這些文字,可與上世紀八十年代本遺址所出瓦當上的“定”字相對應,說明了這批封泥的歸屬。另外,從封泥文字的文例判斷,這幾目封泥上的文字很可能印自縣級職官的印章,也從側面說明了獅雄山遺址的性質。其他封泥雖無文字,但多有捆綁及所附器物的痕跡。嶺南地區的封泥以往僅在廣東廣州南越王墓、南越王宮署和廣西貴縣羅泊灣M2等地點出土,數量較少,獅雄山遺址出土的封泥為嶺南地區的封泥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佗城歷史 佗城是廣東省最古老的縣城之一,至今已有約2200年的歷史。 "北有平遙,南有佗城"不到佗城枉來粵。佗城是嶺南客家之源,南越王趙佗的興王發跡之地。

    關於佗城,歷代史籍有詳細記述: 史志記載 據《史記.主父偃傳》記載,在秦軍第一次南平百越時,趙佗屠睢同為秦軍主要將領。公元前218年,秦軍第一次進軍嶺南。秦主將屠睢的軍隊,在西線的西甌地區慘敗,屠睢被殺,“伏屍流血數十萬”(數十萬意思就是幾個十萬)。東線的趙佗一路大軍,實行剿撫結合政策,得到越人支援,在閩越一帶建立穩固基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囂為主將,趙佗輔佐之,南平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任命任囂為南海郡尉,趙佗為龍川令。因趙佗是東線一路軍,進軍路線很可能是東江上游(今龍川東北部),順江而下,直至龍川老隆建立軍事營寨,在今之龍川佗城築土城設治所。

    龍川旅臺學者近年編修的《龍川縣誌》載黃勳著《南越王趙佗龍川老隆行轅考》一文雲:“趙佗率軍最初抵達老隆設營寨頂、指揮設防部署,得川安謐後隨之開邑龍川(龍城),建築城池,以龍川令侯霸業自主。”今老隆寨頂的古堡殘垣仍隱約可見,相傳是南越王營寨處。老隆寨堡的南面約10公里處就是龍川佗城。佗城,三面環山,山峰秀麗,東臨東江,江水如龍。趙佗選擇此地築土城為縣治,是有道理的。更為重要的是,佗城處於東江、韓江分水界附近,西南可順東江而下控制龍川南部,東南可順韓而下控制龍川東部,戰略意義十分突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在遊戲中學習才能使教育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