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凌波54
-
2 # 種花家的老虎
本人八十年代的戰士,按當時的裝備情況,前面三個彈匣護胸,上前選擇好壓制鐵絲網的身體部位,用自己的身體壓制鐵絲網可行但不推薦。用身體壓制鐵絲網為戰友開闢衝擊通道,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設定鐵絲網阻擋步兵衝擊是防禦作戰方常用的手段,在陣地前沿設定的鐵絲網大部分是蛇簡形狀,破拆的難度比較大,而設定鐵絲網的與戰壕的距離一般為三十至五十米的距離,攻擊部隊在鐵絲網前被阻,被近距離火力擊殺造成的傷亡機率較大,如果,碰到這種停止也是死亡的情況下,做為共和國軍人,大部戰士會選擇犧牲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身開闢進攻通道,用最小的犧牲換取更大的勝利。
-
3 # 楓葉林
感謝邀請!實際作戰中陣地前沿的防步兵三角鐵絲網一般設定在固定火力點前約100米處用於遲滯步兵進攻。在進攻戰鬥發起前炮火覆蓋射擊大多都能摧毀這些表面障礙工事,只有極少數能夠倖存,大家都知道步兵分隊進攻戰鬥都會配備工兵、通訊兵、機炮小組等等兵種,工兵的任務就是排除障礙,這步兵發起衝鋒時如果工兵仍然無法排除障礙那他只有用身體構築一條步兵通道,以保證作戰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說在戰時你只有趴在鐵絲網上讓步兵透過,我軍就曾經湧現過無數的滾雷英雄,他們也是一樣無法及時開闢通道只有用身體滾雷。
-
4 # 自主的人生自由的靈魂
我的答案是可行。
鐵絲網是戰場普遍使用的很普通的一種防步兵障礙。主要有火力破障和人工破障兩種方式。雖然在古今中外任何作戰條例裡都沒有用士兵身體壓倒鐵絲網的這種破障方法,但在緊急情況下確實可行。
我們大家都學習過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蹟。任何教科書裡都不可能有用人身體作為炸藥包的支撐來安放炸藥。但戰爭沒有不可能。在特殊情況下,沒有任何器材可以支撐安放炸藥包,成排的戰友死在敵碉堡火力下,情急之中,在捨生忘死的大無畏革命犧牲精神的鼓舞下,果斷地手舉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用身體壓倒鐵絲網,讓戰友從自己的身上踩過去,雖然不是破障的最好選擇,但在特珠條件下,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
5 # 蒼龍牛子
你提的這個問題使我想起過去有一部戰鬥故事影片叫《南征北戰》,小胖埻戰士在部隊進攻時遇到鐵絲網,義無反顧撲在上面讓戰友從自己的身上透過。旁邊的戰友受到感染,有幾個也撲在上面,組成一個人牆坡道,在衝鋒號的吹奏聲中,部隊透過人牆越障,取得戰鬥勝利。這雖然是文學作品,但來源於現實,體現了我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再現了我軍不怕艱難困苦,不懼流血犧牲的光輝形象。
戰爭是多變的,特別是步兵戰鬥情況更是難以預料,一切皆有可能,為了勝利,必須適應萬變,如遇鐵絲網障礙,人牆仍不失為透過的好辦法。
-
6 # le力富酒業
可行的!
前提已經註明了“戰鬥時”,這是一個根本。有戰鬥就有犧牲,戰場上分秒必爭,寸土寸金,敵我雙方在透過人員、裝備的拼殺下分出勝負。什麼事情都是“人”的因素,不論是近身搏鬥還是武器裝備的搏擊,最終都是人來勝任或者操控;步兵作為軍隊中最基礎的兵種,需要近身“對弈”,戰場上步兵的犧牲率也是最大的。
1、戰時除了人的因素外,也得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有利地形或者有利的天氣都能為戰鬥帶來勝利;不利的地形,哪怕一個據點、一段鐵絲網,都可能導致攻克困難,以致整場戰爭的失敗。時間就是勝利,如果是鐵絲網擋住前進的道路,久攻不下,此時步兵用身軀壓倒鐵絲網讓戰友順利通行完全是可行的,至少也相應減少了人員的傷亡,為整場戰役會帶來轉機。
2、有戰爭就有死亡,“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堵機槍”、“火燒邱少雲”,這些國家英雄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他們不正是“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豪邁壯舉嗎?不正是帶給整場戰役勝利的重要因素嗎?不正是如同步兵壓倒鐵絲網讓戰友透過的行為嗎?
所以,此舉做法在戰場上完全是可行的。遷一發,致全身,雖然戰場上人人都是“殺手”,但無形的殺手或許才更可怕,一段鐵絲網能削弱戰鬥力,阻擋有生力量,能讓裝備給養中斷,能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
7 # 0119717
戰時一切都有可能,董存瑞用身體做炸藥包的支架可行嗎:黃繼光用血肉之軀阻擋機槍射孔:自衛還擊戰我們年輕的戰士用身體滾動觸雷開闢前進通道可行嗎?抗美援朝長津湖之戰華人民志願軍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天雪地裡執行潛伏阻擊任務(沒有充足的食物沒有足夠的防寒服)可行嗎?請相信中國軍人是戰爭奇蹟的創造者!
-
8 # 076560一Qx
軍人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不要說趴在鐵絲網上,就是趴在釘板、刀板上都是應盡的責任和一名軍人對戰爭取勝的決心、決對使命,我曾是一名軍人,76年粉碎四人幫慶祝大會,我們軍人方隊正步透過大會主席臺時,清場末徹底,一塊木板上的釘子竄紮腳掌,忍著正步走出會場,汗水浸透軍帽、軍裝、血水染紅鞋子等、等,不論什麼樣的條件下軍人的職業所在完成使命。
回覆列表
戰場上是沒有多餘時間的,為了戰鬥的勝利,為了減少戰友的傷亡,軍人任何一種舉動都是有意義的,沒有自我,這就是軍人,其心境非常人能窺,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乃至志願軍冰雕連無一不是這種軍魂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