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音樂愛生活

    在黃土高原上,其實就是遊牧部落的村落,黃帝部落在河洛 洛陽 三門峽(修大壩前是洛陽地區)有大量黃帝時期遺蹟。

  • 2 # 換個名字繼續懟

    石峁遺址是最有可能的夏都之一,另一個就是山西陶寺遺址。

    石峁遺址是迄今發現最大最先進儲存最完整的夏代早期都城遺址。被北美考古學會評為:近十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也是中國近年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佔地425萬平米,年代跨度3800——4300年。史學家考證的夏朝應該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這個就很符合。

    石峁遺址發現的時間不常,從2012年才開始正式考古發掘,目前僅發掘了東城門遺址,已經將中國的築城記錄重新整理了很多個。

    石峁遺址有皇城臺、烽火臺、甕城、內城、外城、馬面城牆,還有其附近十幾座衛星城。其發現的鐵礦提取顏料製作的壁畫令人驚訝。

    另外在石峁遺址的衛星城之一的蘆山峁遺址發現的宮殿遺址,是中國目前最早的宮殿雛形。

    石峁遺址南部就是黃帝陵和夏朝建立者大禹治水的龍門,龍門就是司馬遷的老家韓城,古稱夏陽、龍門。與韓城隔河相望的就是史記記載的大禹居所陽城,和山西陶寺遺址。而韓城附近就是《史記》記載的“三代之居,皆在河洛”的洛河。司馬遷在史記中把洛河和雒河區分的非常清楚,絕無混淆。

  • 3 # 大意覺迷

    探索古籍中記載的上古歷史,需要辛勤的考古探索,但反過來,考古發掘的歷史遺蹟,如何與歷史文獻的記載實現完美的比對,也是一個非常具有技術含量的研究工作。石峁遺址的發現,讓我們驚歎於上古先民在城市建設上的知識積累,這一點超出了過去學術上的一般認識。那麼石峁古城的主人到底是如何演化,他們的後裔去了哪裡,自然也是重要的歷史課題。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沈長雲先生曾經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認為石峁古城可能是黃帝部族所居。他的主要理由是,先秦文獻中黃帝部落起源於陝西渭水流域,而《史記》、《漢書》中有關黃帝陵墓的記載距離石峁古城不遠,存在一些相關的線索。但沈長文先生的觀點並沒有成為學術界的共識,一些學者還是認為,黃帝傳說的年代與石峁古城年代有一定距離,而且石峁古城文化屬於長城以北的文化,與中原地區的文化有差異。文化異於中原的文明如何成為中華文明的先祖,這個也是有疑問的。相關問題還需要繼續深入思考。

  • 4 # 蜀北一

    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其實自石峁遺址開始發掘之際,關於石峁遺址的各種猜測就不斷的蜂擁而至,其中就有觀點認為其為黃帝的都城——崑崙城!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榆林,其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使用時間超過300年!為什麼人們會將其與黃帝的崑崙城聯絡起來呢?因為根據史籍記載,黃帝部落活動的區域就在石峁遺址出土的陝北一帶。

    在《史記》,《漢書》等書中,都有關於黃帝的陵墓就在距離石峁遺址不遠的陝北子長一帶的記載。《史記·五帝本紀》中稱:“黃帝崩,葬橋山”,而橋山即為今天的陝西子長縣。

    那麼石峁遺址就真的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了嗎?

    不一定!原因有二:

    其一:時間上不對,石峁遺址距今上限為4300年,衰敗於4000年前的夏朝早期。

    但是根據《路史·發揮》卷三引《竹書紀年》:“黃帝至禹,為世三十”,同時,再結合《說文》中一“世”三十年的記載,黃帝到大禹之間隔了900年。

    也就是說,黃帝生活的年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跟石峁遺址的四千三百年不相符合。

    其二:

    在2018年的最新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在石峁遺址發掘出一尊大型的陶鷹,具推測,陶鷹表現得就是石峁部落的部落圖騰——鷹。但根據以往的考古發掘及歷史經驗來看,以鷹作為部落圖騰的,大多都為遊牧部族,因此,這就跟黃帝部落存在著些許文化或者習俗上的差異!

    因此,個人推測,石峁遺址或許是黃帝的一支後裔的都城,他們深受北方遊牧部族的影響,或者說,他們本身就是以遊牧和農耕為生!

    大家覺得呢?

  • 5 # 華老栓

    很明顯不可能咧,石峁遺址中玉器和少女頭顱插進城牆裡,跟中原玉器作為禮器的文化區別很大,說明這是一個未開化的蠻族。根據時間和方位來判斷石峁很大可能是鬼方,直白點說奏絲個半獸人部落。

  • 6 # 明燭四方

    石峁遺址出土紋飾和陶寺、二里頭遺址還是比較接近的。然而和那兩個一樣,沒有文字出土作為支撐,靠去猜或者從歷史中去對號入座還是很難的。

    石峁遺址存在時間從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和陶寺遺址早期是同一時期的,比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所在時期晚了好幾百年。公元前21世紀是其興盛期(二里頭文化之前),面積擴張到400萬平方米,後期前20世紀,則開始衰落,甚至把前期的紋飾當墊石。若真的想對號入座,說是共工的話還是有可能的。

    《尚書.舜典》:“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史記》: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杜甫的名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