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甄客百曉生
-
2 # 使用者4684103484
只能說他不愛好打獵,他在位十三年,披肝瀝膽,力圖糾正康熙晚年以來的積弊。他是中國古代皇帝中少有的工作狂,經常熬夜批閱奏章,生活不規律,這也是他短命的原因。除此以外他最大的愛好就是Cosplay,打扮成洋人,或者道士什麼的讓人畫畫。
只能說他不愛好打獵,他在位十三年,披肝瀝膽,力圖糾正康熙晚年以來的積弊。他是中國古代皇帝中少有的工作狂,經常熬夜批閱奏章,生活不規律,這也是他短命的原因。除此以外他最大的愛好就是Cosplay,打扮成洋人,或者道士什麼的讓人畫畫。
在講主客觀因素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木蘭獵場(也稱為木蘭圍場)的一個歷史概況。木蘭圍場作為清代最大的皇家獵場,佔地14000多平方公里,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的內蒙古草原,於1677年(康熙十六年)被康熙首次北巡時看中,當時隸屬於蒙古喀喇沁、翁牛特等旗管轄。經過4年的時間,在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第二次北巡時得以確立為清朝皇家的圍獵場。
木蘭獵場
在此後140年的時間裡(1681—1820),三代帝王(康熙、乾隆、嘉慶)共去過105次,而其中又以康熙和乾隆的次數為最多,爺孫倆幾乎每一兩年都會去一次。但很奇怪的是,中間的雍正皇帝在其在位期間,卻沒有以皇帝的身份去過一次。
一、客觀因素:1、秋獮由來及成因
因為木蘭圍獵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舉行,正值秋季,所以稱之為“秋獮”(春季稱為蒐【sou】、夏季稱為苗、冬季稱為狩)。
木蘭秋獮圖
而之所以會選在木蘭秋獮的原因,並非單純康熙喜歡這個地方,實則暗藏玄機。1677年(康熙十六年),當康熙第一次發現這個水草豐美之地時,曾經發出了一句感嘆,“萬里山河通遠檄,九邊形勝抱神京”,光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就絕不僅僅讚歎此地物美豐饒這麼簡單。木蘭圍場所在的位置恰恰有向西拱衛京師、向東安定蒙古諸邦之意。
康熙8歲登基,少年天子一腔治國之志。1677年正值平定漠北蒙古之際,康熙此舉恰恰可以起到管理蒙古三大部(漠南漠西漠北)。因為在圍獵的同時,康熙可以借木蘭之地就近接見蒙古的王公貴族,利於對其進一步聯絡和管理,從而達到邊防安定的作用,這便是康熙感嘆當中的“萬里山河通遠檄”的意義所在。
康熙劇照
當然,康熙的選擇還受一個方面的影響,那就是滿洲八旗騎射的傳統習俗。我們都知道,清朝是由“馬上得天下”的民族建立的,所以為了時刻保持八旗子弟的英勇善戰、騎射俱佳的本領,圍獵便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狩獵當中,既可以調動八旗官兵的積極性(有獵物有獎賞),也可以使其鍛鍊了技藝,保持一種緊繃而非鬆弛的狀態,有效防止了在和平時期將士鬆懈懶散的問題。
2、雍正繼位之後面臨的窘境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69歲的康熙駕崩於暢春園,45歲的皇四子胤禛繼位,是為雍正皇帝。其在位的13年之間(1723—1735),一次都沒有去過木蘭圍獵(以皇帝身份)。
木蘭秋獮盛典
究其原因,從客觀層面講,主要由於雍正繼位之時面臨的各種窘境所造成。一方面,在康熙朝遺留下來的財政問題十分嚴峻,雖然是康乾盛世的開端,但隨著下江南、各處巡遊所下來的花費甚巨,所以到雍正繼位之時,國庫是呈赤字狀態的。而另一方面,雍正繼位後面臨的是青海叛亂尚未平勘、朝中局勢甚為微妙的局面,所以他也無暇顧及其他。
二、主觀因素:雍正人生信條和顧慮
說完雍正面臨的客觀局面,我們來從主觀方面入手,看看雍正為何不去木蘭圍獵的內心想法。1722年在父親康熙去世後,雍正已然是一個即將半百之人,與父親8歲登基遠遠不同,他內心深深明白自己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可以將自己的皇位坐穩,才可以將大清帶入一個更加繁華的時代。
雍正畫像
正因為這樣的原因,雍正在位期間,都是秉持著“勤懇治國恐猶不及”的態度,所以為了將財政難題和外部戰亂局勢儘快解決,他寧願違背父親康熙定下的祖制,將朝政和國家放在第一位。所以,從治國的勤勉程度上來講,雍正堪稱清朝之最。據不完全統計,光涉及到國家大事層面的奏摺,雍正每天就要批閱十幾件,他始終貫徹“今日是今日畢”的原則,有時候甚至會在批閱奏摺期間就睡著了。
也正是他十幾年的勤勉努力,清朝的局勢朝著更加有利的方向發展,所以,在史學界評說之時,相對於其取得的功績,不遵“木蘭秋獮”之過已然不那麼重要了。
雍正劇照
總結:正是由於木蘭圍場本身物產豐饒而且地理位置的關鍵性,又兼之狩獵對於八旗官兵的重要性,自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第一次秋獮開始,木蘭秋獮便成為了清朝的定製。
而雍正繼位後,由於自身的治國作風以及面臨的各種窘境,他不得不專心將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處理朝政解決難題上面,這才導致在位期間沒有去過木蘭一次的原因,當然,在其臨終彌留之際,特別留下遺訓,告誡後世務必要“遵皇考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所以從這一點上看,雍正之所以不去木蘭圍獵除了顧慮也有無奈,所幸其後的乾隆和嘉慶在自己的遺訓下,將木蘭秋獮之制傳承了下去。
木蘭秋獮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