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有所思
-
2 # 文文mm4545
因為女人代表花朵,花朵散發的是芬芳,所以取名芳心,芳心只能對愛護她的人開放,不能對踩她的人開放,花朵是要保護的,不是踏踐的,嫩嫩的哪經得住野狗的踏踐,必須每天給她澆水,施肥,打理,所以女人是嬌氣的,找對了人幸福一輩子,找錯了人,半天就乾枯了,所以奉勸天下的女人,找對你澆水又施肥的男人才是對的。
-
3 # 安東佚夫
首先,芳心代表女人的心,經過長期的應用發展,已成共識,大家認可,我也贊成。
其次,女人的心就叫芳心,恐怕在某些情況下說不通。且不說幼女和老年婦女沒有人這樣的稱呼,也不說“最毒婦人心”的偏執愚見,更不用說那些坑蒙拐騙的人,就只說那些心懷不良的人,他們也不配享有這個稱呼吧?
其實,到目前為止,芳心,這個內涵豐富的詞,只扮演三個角色:尊稱、愛稱、統稱。其應用範圍,多在書面語方面。很少在口語方面出現。
應用最多、最廣泛的還要數她的愛稱身份。文人墨客筆下的芳心,是對初結識的、小別想見的、欽佩心儀的、敬重愛慕的女士戀人的愛稱。這個“芳心”包括了源自芳草香花的所有內涵。但是,一直以來,也只在書面語範疇內運用自如。
最近,我看到一個大學生,在發給他媽媽的簡訊中,痛心地檢討自己因為貪玩,遭致一個重要課題失敗,“傷了媽媽的芳心”。這個催人淚下的句子中的“芳心”,就是尊稱,她比別的芳心還多了一層含義,就是慈愛。
這是“芳心”這個詞中最偉大的一個內涵。
所有的人都知道“芳心”含括了花的美麗,芬芳,怡神悅目,象徵著女性心靈的美好,善良,令人愛憐;但很少有人歌頌落花獻果的豐功偉績,正像平時只見有人發出徐娘半老的慨嘆,很少有人為黃臉婆樹立金光燦爛的豐碑;更有甚者,橫心地拋棄了那些為他把青春獻給 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守家創業而變成的黃臉婆,去找光鮮亮麗的小三。就這樣,她,她們還捨不得孩子,為孩子,她還要守住這辛辛苦苦掙來的家業,不讓敗家主把它敗光。
這就是一顆充滿慈愛的心,偉大的心,加上這一內涵,這才是真正完美含義的芳心。
我還堅信,隨著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芳心”之類的美好詞語,必將逐漸走進普通人的口語。
回覆列表
一開始指的並不是女人的心,而是美好的情懷。
芳,原是一形容植物的詞,也可以指有香氣的花朵,《詩經》裡似乎沒有,但《離騷》裡卻多達十餘句,再加屈原的其它作品,上百句肯定絕對沒有問題!比如“雜杜衡與芳芷”,比如“哀眾芳之蕪穢”,比如“採芳兮杜若”,比如“悼芳草之先零”。而且在《史記》中記裁了許多賦,都有這個芳字,大體上都是指情懷。
顯而易見,這裡的芳,僅僅指的是香氣,同時同比喻自己的情懷,而且,這個情懷至少在先秦時期,是不分男女的!
當然,由於芳指的是植物的香氣,尤其是花草,而花草自帶女人屬性,所以,慢慢地這個芳字變得有些了側重點。比如“芳與澤其雜糅兮”,比如“臑若芳些”,比如“疏石蘭兮為芳”。
到了《古詩十九首》裡,芳字的主體已經開始成為女人了,比如“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比如“芳香去垢穢,素琴有清聲。”
到了魏晉,除了形容花草以外,已經是用來形容女人了,如“以蘭之芳。以膏之明”,比如“芳澤無加,鉛華弗御”,南北朝也是如此,形容花草,或形容情懷。如江淹《別賦》不也有“君結綬兮千里,惜瑤草之徒芳”之句麼?
“芳心”一詞,據小可所查,應當是源於江淹的《雜體詩》中“煙駕可辭金。始覿紫芳心”之句。
江淹!古代文人都讀過他的詩,所以這個芳心就傳了下來。
芳心有三解,一為花蕊,二為情懷,三為女人情懷(女人心)
到了唐朝,基本上就定型了,但是性別仍然是可男可女,李白有詩“皓齒終不發。芳心空自持”這顯然是女性,但是柳宗元詩“勁色不改舊,芳心與誰榮”,這一句指的卻是男性,李義山也有“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這個芳心性別有些模糊,但實際上應當是借女性以作表達,到了“已悲節物同寒雁,忍委芳心與暮蟬”時,已經是女性了。
晚唐溫庭筠有詞“酒裡春容抱離恨,水中蓮子懷芳心。”南唐李煜有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再之後,芳心基本上是指女人的情懷了,男性就淡了下去,畢竟可以用寸心,孤心,客心來表達,那個芳字,還是形容女子妥貼一些。
在中唐之後,芳心基本上就是形容女人情懷了。當然,也可以說形容女人的心。
至於原因,只有一個字
芳,香也,且是自然之香,古人常以花草喻美人,而花草之香稱為芳,所以美人之香,亦為芳。
而女人的情懷,或幽靜,或清新,或猛烈,或浪漫,或繕綣,都是一種純淨而美好的感情,即然純淨而美好,豈不是像花草一般散發著迷人的芳香。
芳心,如是也!
當然,用芳心是需要條件的,前提對方得是一個善良的美女,前提是這個美女還沒有被追到手,否則那叫心機婊,否則那叫作,叫蠻不講理,無理取鬧。
總之,沒被追上,或沒有結果,才有資格叫芳心。
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