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毅恆1314
-
2 # 種草小書郎
算算算,武力值就不用說了:
1.七八十歲時,還能一夫當關,萬夫莫敵,輕易把敵人挑於馬下;
2.諸葛亮失策時,其他分路均有傷亡,只有趙雲這一路無人受傷,安全撤回。
在蜀漢人那麼少的情況下,放著這麼厲害的人不用,只有聽信讒言、腦子秀逗了才會這樣。但趙雲是在諸葛亮之前去世的,也是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才徹徹底底地掉入宦官的讒言中。
然而,趙雲確實給人一種略微“邊緣”的感覺,那是因為當時的聚光燈打在劉關張身上了,三兄弟同生共死,太抱團了,五虎上將的馬超黃忠也是略有邊緣感的。
再加上五虎上將裡面,最聽諸葛亮話的就是趙雲,陪著諸葛亮到處跑的也是趙雲,諸葛亮自己就略被“排擠”,趙雲自然也如是了。
不過,這也還好,因為趙雲自己很單純,很忠義,他從來不想亂七八糟的權謀鬥爭,甚至也不會想著我一定壓誰一頭,我一定要功成名就啥的,這樣不爭不搶的人,自然也會給人一種“淡淡”的錯覺了~
-
3 # 一起讀經典
《三國演義》中 ,有人說趙雲沒有受到蜀國的重用,我不這樣認為。恰恰相反,趙雲是極得劉備信任的,而且是受到重用的。
趙雲武功極好,戰鬥力超強,又衷心耿耿,對於極需人才的劉備來說,怎麼可能會不重視趙雲呢?
舉例如下:
長坂坡之戰中,情形危機,劉備情急之下丟棄了老婆孩子,只帶著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四處逃竄。脫離危險後,不見趙雲身影,有人就告發說趙雲叛逃了,投靠曹軍去了。然而,劉備卻大罵下屬:“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由此可見,劉備在內心是十分地信任趙雲的。
後來的結果更讓劉備感激涕零,原來趙雲隻身深入曹軍大營是為了主子劉備。他單槍匹馬,七進七出,殺得渾身是血,冒死把劉禪和甘夫人給救了出來。
劉備為答謝趙雲,把劉禪往地上一扔說:“為了豎子,險些毀我一員大將!”這樣,劉備可是非常地給趙雲面子了。
後來,劉備死後託孤,先是叫去了諸葛亮、李嚴,託付了國家大事;後來,又單獨見了趙雲,實則是託付家事,將兒子劉禪託付給趙雲。試想一下:如果劉備不重視趙雲的話,怎麼可能會把親兒子和家事託付給他呢?而託付家事本就是重用趙雲的表現啊!
所以,劉備的用意就是希望趙雲能做自身的貼身保鏢,保護少主劉禪的安危,保護蜀國政權的安危。
都這樣了,如果還堅持認為趙雲不算得到重用,就解釋不通了。
-
4 # 一良二口
趙雲也是《三國演義》中我非常喜愛的一個人物,他忠勇可嘉,一生事蜀。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1)初識蜜月期 (2)心生間隙期 (3)重獲重用期。
正所謂“人生若只如初見”,趙雲第一次出場,便是棄袁紹,而投公孫瓚。而此時劉備也在公孫瓚部。公孫瓚不解,問趙雲道:當地人多投袁紹,你為何投我?而趙雲答道: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才是名主,但哪裡施仁政我們便去哪裡。這也是趙雲與劉備的第一次見面。
隨後,趙雲歸鄉,劉備兵敗,二人在故土又一次相遇,從此一生君臣,進入了蜜月期。這段期間,劉備火燒新野,博望坡,敗走荊州,趙雲一路護住,長坂坡單騎就阿斗更是名揚天下,赤壁鏖戰,率軍入川,更是奠定蜀漢基業。
心生間隙:三國鼎立之勢,已成定局。而趙雲和劉備的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裡面我們不得不提另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諸葛亮。入川之時,諸葛亮已經和劉備產生了關鍵的分歧,其一是政治理念,和未來規劃上,還有與曹魏,東吳的關係處理上。其二是劉備稱帝之事,諸葛亮反對了,這件事直到曹丕稱帝,諸葛亮勸諫劉備稱帝時心結才解開,書中有原文記載,劉備問孔明為何當時制止我稱帝,孔明道出緣由後,劉備才解開心結。而趙雲呢,他一直贊成諸葛亮的政治規劃和外交系政策,,尤其是在最後討伐東吳時,趙雲和諸葛亮都反對,所以討伐東吳即使缺兵少將也沒有再帶趙雲。並且趙雲的結髮妻子也是諸葛亮牽的媒。還有一微妙之處就是,初識時,劉備也以四弟稱趙雲,地位親情已放到關,張,同等地位了,了入川之後,便稱子龍了,已起了變化。
重獲重用:白帝城託孤後,趙雲又重新走進了蜀漢的統治中心,得到重用。北伐,他70歲高齡,仍為先鋒,身先士卒。更難能可貴的是身為亂世將領的趙雲,晚年得到了善終,留下了常勝將軍的美名。
回覆列表
趙雲不得重用,第一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的“門閥制度”有關。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雲就倒黴了。同時,孔明任人唯親,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後期,“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第二個原因,趙雲是政治鬥爭失敗者。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趙雲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不宜奪之為私賞也。”只此一言,把蜀漢滿朝文武得罪盡了。
沒野心,不懂鞏固自己的勢力,沒有親信家將。關、張自成一黨,家將眾多,如關平,周倉等,馬超世代公候,投劉備時又是帶者全部家將,黃忠曾為長沙太守,親信也肯定不少。獨有趙雲。。。。向來是單槍匹馬,自然在朝中人微言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