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落無啼
-
2 # Winter
先上結論:
1、《書劍恩仇錄》
2、《碧血劍》
3、《射鵰英雄傳》
4、《倚天屠龍記》
5、《天龍八部》
6、《鹿鼎記》
7、其它隨意
金庸小說的部分男主角們其實有一個大致的成長過程,也代表著金庸先生本人對武俠的思考歷程。
1、《書劍恩仇錄》
這個時候金庸為了《明報》的銷路開始寫武俠小說,對於武俠的看法很簡單,所以男主角陳家洛就像現在網路小說裡的花瓶男主角,長得帥武功好才藝多,但價值觀狹隘,思想幼稚。
2、《碧血劍》
這本書創作過程中有過一些修改,比如袁承志用雞腿寫書法一段,第一版是寫《兵車行》,走的“陳家洛”路線,後來改了,變成寫父親袁崇煥(給崇禎)的奏摺,走的“郭靖”路線。
從這裡明顯可以看出,袁承志是陳家洛和郭靖之間的一個過渡。
3、《射鵰英雄傳》
寫到這一本,金庸對武俠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理解,終於開創性的把儒家思想真正融入武俠之中,和陳家洛不同的是,陳家洛反清其實只是因為華夷之辨;而郭靖抗擊蒙古則是為了黎民百姓,所以才說郭靖是俠之“大” 者為國為民。
4、《倚天屠龍記》
為什麼不是射鵰三部曲順序?
因為在金庸對武俠的表達上,明顯楊過並沒有獨立於郭靖,更沒有超過郭靖,十六年後的楊過反而變成了另一個小郭靖。
張無忌呢,他沒有在儒家層面超過郭靖,但他代表另一種思想——道家。
嚴格意義上來說,張無忌不是真正的華人,他是一個海外僑胞,他從小就是在冰火島長大的,後來回到中原也是住在武當道觀裡,所以漢蒙之別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你死我活的大問題,也因為從小住在沒有陌生人的海島,他的性格真的很“被動”,你不逼他他就不動,是一心世外的道家風格
5、《天龍八部》
“有情皆孽,無人不冤”——佛家
道家武俠張無忌在小說上是成功的,但在對武俠的解構上是失敗的,於是金庸接著嘗試佛家武俠。
《天龍八部》裡的佛家主題是“求不得”
三對主角嚴格呼應,身份心理卻完全錯位。
⑴、喬峰和遊坦之
“峰” 和“坦之” 一高一平相互呼應,遊坦之最愛的阿紫心裡只有喬峰,喬峰的丐幫幫主之位後來到了遊坦之手裡,喬峰有能力報仇卻一直找不到帶頭大哥,遊坦之知道殺父仇人卻沒有能力報仇……
⑵、段譽和慕容復
“譽” 已加身,“復” 國無望,段譽天賜福澤繼承大理,心裡卻只有王語嫣,慕容覆被王語嫣愛慕於心卻只想復國。
⑶、虛竹和丁春秋
“虛” 對應“春秋” ,虛竹一心想回少林卻成了逍遙掌門靈鷲宮主,丁春秋妄圖顛覆逍遙派卻被終身囚於少林。
還有最震撼人心的蕭峰雁門關外自盡,到這一部,金庸以喬峰完成了對郭靖的超越,達到了俠之大者的極致。
6、《鹿鼎記》
當我們覺得金庸武俠已經寫盡了的時候,金庸又一次超越了自己,拿出了一個反武俠的武俠小說。
《鹿鼎記》真正的主角是康熙,韋小寶只是這個英雄故事的見證者,康熙真正做到了那些大俠一直想做的事——讓百姓安居樂業。
封建年歲,老百姓只要吃飽穿暖,誰管你皇帝是滿人還是漢人?
7、其它
前面說了,金庸先生寫作武俠的目的是為了推銷《明報》,所以其它小說包括上面幾本裡面的部分內容,都存有提高報紙銷量的考慮,不建議你按時間順序或者按作品之間聯絡順序閱讀。
但按照上面主要脈絡讀過以後可以自行選擇讀其它的。
回覆列表
金庸小說按照順序看
1、射鵰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
2、與射鵰三部曲相關的《天龍八部》,
3、背景為明代的《笑傲江湖》、《俠客行》、《連城訣》,
4、背景為清代的雪山飛狐系列《飛狐外傳》、《雪山飛狐》、《碧血劍》、《書劍恩仇錄》、《鹿鼎記》。
5、中短篇小說《白馬嘯西風》、《鴛鴦刀》、《越女劍》等可以不按順序選看。 金庸小說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俠小說,一共十五部,它們可以由這幾句話描述:"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他們分別是《飛狐外傳》(1960年)、《雪山飛狐》(1959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鹿鼎記》(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書劍恩仇錄》(1955年)、《神鵰俠侶》(1959年)、《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龍記》(1961年)、《碧血劍》(1956年)《鴛鴦刀》(1961年)、《越女劍》(1970年)。 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能稱得上中國現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就在於它們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簡而言之,金庸的武俠小說在題材的選擇、人物的塑造和展現社會時代風貌方面有鮮明特色,它們在創作技法上獨樹一幟,具有正規化意義,在華人世界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