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卓小輝
-
2 # 老何視覺
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嘗試過拍攝風景、人像以及其他題材的作品。拍攝風景需要跋山涉水、早起晚歸。而拍攝人像需要複雜的布光以及手疾眼快的抓拍,還有化妝師、服裝師的協助。要拍好每一種題材都需要大量的學習,並且排除所有的困難。而專業的微距攝影相對於其他題材來說,在技術表現上更為困難一些,操作上也較為繁瑣。一些在其他攝影領域約定俗成的規則,比如追求F2.8的大光圈,在微距攝影中顯得如此蒼白並且毫無意義。
不同題材各有各的困難處,只是表現在不同的方面,而微距主要是在技術的表現上。成功的拍攝,並且拍攝清晰已經是一種挑戰,而增加藝術性更是一件需要花心思的事情。
正確的對焦和極淺的景深
最大的挑戰在於正確的對焦和極淺的景深。對焦在其他題材的拍攝中其實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如今相機的自動對焦能力都很強,即使是在暗處,配合自動對焦輔助燈,那麼問題也不是很大。我們都知道,在人像攝影中,如果人物動了幾毫米甚至更多其實是不容易察覺的,更不用說在風景攝影中將鏡頭對焦到無限遠了。
而微距攝影時,鏡頭離拍攝物件越近、放大倍率越高,景深就越淺,可以清晰對焦的範圍是非常、非常有限的。即使你使用F8光圈,這在一般攝影題材裡非常小的光圈,在拍攝中也只能保持很少的一部分清晰。可以想像,在拍攝昆蟲時哪怕它的身體稍微動一點角度,其實就已經脫焦了。即使昆蟲不動,你還需要保證相機不動,如果這一切都不是問題,那麼一陣風,哪怕只是非常小的微風都可以輕易毀掉一張照片。
你聽說過「拉風箱」這個詞嗎?用在微距鏡頭上再合適不過了。這並非危言聳聽,筆者嘗試過不少微距鏡頭,不同廠商的、低階的和高階的,都不同程度存在著自動對焦奇慢的問題,這大約是微距鏡頭的通病,和品質無關。因此在微距拍攝時,除非在放大比率較低的情況下,一般推薦使用手動對焦。將鏡頭切換至M檔後,通常可選擇兩種手法對焦:
一是大致確定與拍攝物件的距離,然後轉動手動對焦環,直到觀景窗中顯示出清晰的影像時,按下快門。
二是根據拍攝物件確定大致的放大比率,舉例來說,拍攝蝴蝶1:2左右基本就夠了,不必轉到最近對焦距離,而拍攝瓢蟲1:1還嫌不夠,就需要將鏡頭轉至最近對焦距離。然後靠身體和相機的前後挪移,找到清晰的焦平面後按下快門。
在很多情況下,上述的兩種方法需要配合使用,也就是說,你可以前後移動機身,找到一個比較清晰的位置,然後再透過手動對焦環對焦。需要注意的是,這段清晰的對焦區域極窄,放大倍率越大就越難找到,在超過5:1以上的極微攝影中,尋找拍攝物件本身就如大海撈針。因此,我在拍攝極微物件時,比如一粒小米,通常採取固定相機並設定最近對焦距離,然後用鑷子上下移動拍攝物件的方法。
損失嚴重的光線
攝影是光線的藝術,沒有光就不存在攝影術。而在微距攝影領域,光線更是極其稀少的元素。那麼光線去哪裡了?總結一下,光線的損失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微距攝影是攝影領域中主要使用小光圈的典型。使用小光圈會阻擋大量光線進入,勢必導致光線的損失。
二是微距攝影經常會用到近攝圈、增距鏡、蛇腹等附件,這些都是「臭名遠播」的光線殺手,有時甚至嚴重到會讓觀景窗中漆黑一片。
三是因為微距攝影一般離被攝體非常近,特別是在大倍率拍攝的情況下,鏡頭幾乎貼緊被攝體,這會擋住大部分的光線。而如果使用閃光燈,通常閃光燈被設計成為照亮較遠處的物件,而可伸縮的鏡頭和遮光罩經常會擋住光線,在照片上留下大片的陰影。
那麼光線的損失意味著什麼?它意味著低速的快門,進一步意味著嚴重的震動以及報廢的照片。由此產生的問題是不勝列舉的,如果你提高ISO值,就會造成大量的噪點;如果你使用三腳架以保持穩定,那就使器材的可攜性和機動性大打折扣。總之,光線的問題不解決,所有的事情將無從談起。
解決自然光損失的問題,可以使用反光板將光線反射到被攝體上,並使用柔光板或柔光幕來擴散和柔化光線,減少物體產生的陰影。而解決閃光燈光線的損失問題,你需要購買外接閃光燈並使用離機閃光,或者採用環形閃光燈、雙頭閃光燈,以便在鏡頭周圍產生均勻的、可操控的光線。另外,一個內對焦的專業鏡頭也可以避免鏡頭伸縮產生的擋光。
眾多的攝影附件
我不敢肯定使用眾多的攝影附件算不算微距攝影的一個難處,也許在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微距攝影比一般攝影有更大的可玩性。你會接觸到大量的接圈、濾鏡和一些稀奇古怪、為數眾多的小東西。這些小東西通常簡單並且直覺,你肯定可以像兒時做手工一樣,自己去設計和製作一些附件來提升相機的效能。你甚至可以結合多種玩法,比如「近攝接圈+長焦鏡頭+近攝鏡片+反接鏡頭」以量身訂做自己的超級微距大「炮」,達到超乎尋常的放大倍率。
回覆列表
出門遊玩時常用微矩拍小花、小蟲、小水珠,最難就是手擺動手機握不穩,照片不清楚,特別是仰拍往往找不到要拍的東西,所以微矩攝影最好用三角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