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微香
-
2 # 自媒體創作者
老家辦酒席一般講究八涼八熱,所謂八涼八熱就是八道冷盤八道熱菜。一般涼熱又分為四葷四素。葷菜必有硬菜:豬肘,魚,雞肉。這把涼八熱算作主菜。等上完主菜以後,還有四道下飯菜。如:梅菜扣肉或者紅燒肉,大燴菜,辣椒炒肉等等。其實現在普遍大家去吃的時候都不像以前那樣搶著吃了。一道菜上桌每人吃幾口。要說我的最愛:可能就是酸湯肥牛吧,有酸辣味,比較合口味
-
3 # 建平年
一到臘月,過一天近一天。過年,辭舊迎新。過年,冬天去了,春天來了。過年,無論窮人.富人,無論工作再忙,停下來可以歇息幾天。過年喜慶,過年吉祥,大有從新開始,從頭再來的含義。年近了辦喜事的多了起來,有好日子.不一定有好天氣,體現了人與自然的抗爭。為啥臘月婚嫁多?這叫混娶。相傳神鬼.仙界.天庭,都在準備過年,各忙各的事,各掃門前雪,沒有管事的主。勤勞善良的人們借這個當口張羅起了兒女們的婚事。五湖四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民風不同,喜慶一樣。各地的風俗的差異,舉辦喜事的酒席.桌席,各有風彩,各有不同。自於舉辦喜事的規模大小,桌席上多少道菜?看主人的實力.勢力了。誰家和誰家的家景不同,需要的菜類品種盡不相同。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水裡遊的.水裡生的.地裡長的.盡有盡有,都成了人們量力而行桌席上的佳餚。我居住在洛陽一個偏闢的農村,村裡沒有礦產.資源,沒有企業。鄉親們以種地.打工生存;有沒有百萬富人,千萬富翁,我不知道。偶有幾個人模人樣,似乎比很多人出眾點的所謂人物,接觸起來,他們比誰都扣,也許他們扣是對無有用處的人吧了!49年以來村裡還沒出個在縣裡當縣局級幹部,紅白.喜事,辦的最大的屬我們村歷屆的支書.主任家吧!他們的喜事莫非桌席也是從八大碗,發展到現在的八盤冷盤.八盤熱菜.加起來十六盤,和普通人家沒什麼兩樣!不一樣的只是幫忙的人多.桌席多.收禮多。我最喜歡的不是桌席的任何一道菜,而是喜慶的主人家每頓的大鍋飯。喜慶一般都兩天.或三天,每當開飯時間一到,主事者一聲令下“開飯啦!都舀飯吃飯。”夥太老營,男女老幼,凡是加參喜慶的到場幫忙者,不分貴濺,不分職位,抓筷子.抓碗,紛紛圍著大鍋,自己盛飯。是麵條,是雜繪菜,先來後到,先稠後稀,來者不拒,不夠重做。無論是坐在桌橙上,或是半蹲在任意的一個地方,場面熱鬧非凡。藉著主人家的喜慶,人們在談天論地,說古論今,說東道西,今年哪裡發財?血汗錢得到沒有?明年何去何從?農村人聚在一起,有人氣.有規模.鄉鄰間有著濃濃的鄉情,莫非是這大鍋飯了。妻子不斷的嘮叨,“一年下來隨份子錢都快支撐不了!日不復出…...”沒辦法。為了生存,為了刷存在感,不得不隨鄉入俗。藉著過年,藉著別人家的喜事,今日有酒今日醉,不論明日何處奔。喜歡辦喜事的大鍋飯,雜繪菜,吃了一輩子沒吃夠的紅薯粉條。真沒福氣,吃不慣那桌席上的大魚大肉,也不喜歡那些叫不上名子的菜品佳餚。
-
4 # 聚鄉村
我們這邊辦酒有20個菜左右,先上的是冷盤,一般有8個冷盤,然後上炒菜,然後上蒸的菜,最後會上一個青菜湯。
我最喜歡的一道菜是夾沙肉,這是川渝特色菜,選三鮮肉,中間包著沙心,放在糯米飯上蒸。又甜又香,肥而不膩。我每次都能吃2塊!
久了沒回家,就會特別想念這道菜,一般要酒席上才有得吃,因為家裡單獨做一份太複雜了!
有機會來川渝的話,一定要嚐嚐哦!
-
5 # 善良的啊巫
我是一名客家妹子,我們當地辦酒席,菜式都是取雙數的,通常會有8個,10個,12個為主。14個這個數字意頭不好,所以少人用14道菜,8道菜式比較少,也比較少人用。通常是10道,12道為主。
(一)白切雞
白切雞是廣東的一道名菜,也應了廣東人口中的“無雞不成宴”的俗語。白切雞形狀美觀,皮黃肉白,肥嫩鮮美同時也有“大吉大利”意頭
(二)客家釀豆腐
客家釀豆腐,是我們客家一道特色菜。採用客家山泉水做成的豆腐是豆腐中的極品。寓意“富貴榮華”
(三)魚。通常是清蒸。寓意“年年有餘”“富餘”的意思
(四)扣肉 。扣肉也是酒席中一道必上的菜品。上扣肉這一道菜的時候,主人家還會鳴炮,扣肉肥而不膩,香味留齒,一直是酒席中的主打菜。
這幾個就是我們客家酒席中必備或者比較常見的幾道菜式。而我在這當中最喜歡的菜式是“客家釀豆腐”,豆腐鮮嫩滑香,營養豐富。是非常好吃的一道菜品。
回覆列表
我們那裡辦喜事比較隆重吧,一般都扎彩門,寫上“@_@和——喜結良緣”,“喜得千金”之類,還會放鞭炮,禮花啥的,總之很隆重熱鬧,菜更是大塊吃肉,葷菜很多素菜基本沒有,也得16-18個菜,大碗喝酒是不多了,但是必須是好煙好酒,我最喜歡吃的是喜面裡的一道菜,糖丸子,就是拔絲地瓜丸,顏色金黃,外甜裡糯,拔絲的表皮焦脆可口,這麼多年還是難以忘懷,那時候還每個娃發一個紅雞蛋,還有一個核桃,但是,最近好多年都沒有這道菜了,每次企盼的心情都是落空,不知道為什麼不再有這道菜了,看來,想吃的話只能自己動手了,相逢只能在夢中,就這點出息,好吃懶做一俗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