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蜉蝣之夢0113
-
2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不能粗暴的下結論,因為清朝跨越了古典和近代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應該分開來看,不能同日而語。
最簡單的來衡量,我覺得清朝官員的整體素質和之前的歷朝歷代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因為在君主專制體制下,官員只是執行者而非決策者,他們體現的是君主的意志,而非老百姓的意願。中國紀實不乏優秀的君主以及忠實的執行者,他們只要按照皇帝的意思去部署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做出決策。
而且歷朝歷代能當官都是聰明人,傻子從來都當不了官,其實這個現象很有意思,中國聰明人都去當官去了,而西方聰明人是去創造利益去了,即便是今天也是如此,華人依然熱衷於考公務員,沒辦法,國情如此;而美國的聰明人要麼在企業創造價值,要麼合夥開公司賺取利益,比如蓋茨、喬布斯、巴菲特等,美國的政府公務員,很多都是高中學歷的人。
但是這並不影響歷朝歷代都有優秀的官僚,比如說明朝的王安石、張居正等改革者,但是古典社會並不允許改革者的出現,因為改革會損害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張居正僅僅是貶官,下場還算好點,這還是因為王安石的私德以及他並沒有對政敵死纏爛打,他雖然和保守派領袖司馬光雖然政見不合,但是私底下仍然能夠互相尊重;張居正有多慘,死後改革成果被推翻不說,全家被滅門,自己也被鞭屍。
而清朝優秀的官僚,比如說趙申喬,這位爺生來骨頭就硬,除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以外,還嫉惡如仇,對於任何有違傳統道德的現象都看不下去,寧死也要鬥到底,如果不是趕上了康熙這個不世出的明君,放在別的王朝他都死了無數次了。同理,于成龍、陳廷敬、張廷玉、施世綸、方苞、田文靜、李衛、孫佳淦等都是當時之名臣,其中也不乏嫉惡如仇的清官,以及改革干將,他是他們基本都沒有像張居正那樣的結局,這也是皇帝是個明君的緣故。
當然,清朝在進入近代以後也不乏名臣,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張之洞、奕訢、文祥、沈葆楨等人。即便是清流派的領袖翁同龢,雖說私德有虧,也是當時士林的領軍人物;保守派的代表剛毅,雖說保守且極端排外,但是依然在道德和能力上不輸於他人,比如說楊乃武和小白菜,就在他的審理下得以洗脫冤屈。到了後來,袁世凱等立憲派代表人物,也是有能力有魄力的人物,同時,出身皇室的載澤以及滿洲大臣端方,都是當時比較著名的官僚。他們之所以著名,都是其自身都有一定的能力,尤其是向曾國藩還具有精神領袖的地位。
說到底,我們看待歷史,不能以個人的好惡來對待,要在第三方的立場上去看待,才不能走入歧途。
全文完
-
3 # 司馬談史君
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
清朝的官員是封建王朝中整體素質最高的?這個提法有點扯淡。這要從各個朝代的人才選拔制度談起。
一、開國階段:
每個王朝的開國階段情況都比較複雜一點,大多數功臣都是靠一刀一槍殺出來的,所以所謂的開國功臣,尤其是那些武將,大多數是大老粗,跟著開國之君打天下的武將,基本上只能說是軍事才能,其他方面的素質就比較堪憂了。
二、隋朝前的人才選拔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出現在隋朝,所以在隋朝前的人才選拔制度上,比如漢朝靠舉薦,一定級別的地方官員有舉薦權,雖然朝廷也制定了相應的限制和處罰措施,但小編認為這樣的舉薦制基本上是屬於那些官僚階層玩的遊戲而已,真正的貧困家庭出身的才子很難有上升的通道,(偶爾有一些個孝子典型之類的不能當作普遍渠道)。
門閥制度更是如此,地方貴族,望族互相推舉,下層人要想改變自己的社會層級基本是不可能的。
科舉制
三、科舉制度
科舉制雖然也有很多的弊端,但是徹底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也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使普通老百姓家的青年才俊有了當官的渠道,有了改變自己社會階層的有效可行的一條通道。總體上來說科舉制度在人才選拔上是一個重大的進度。
四、清朝的用人制度
我們再說回清朝的用人制度,實際上從一定程度上講,清朝整體官員的素質反而要比之前的朝代差。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清朝的八旗制度下,清初時只有滿人才有資格當官。於是旗人有了先天的優勢,不管阿貓阿狗,只有你是出生在八旗中地位較高的家庭,那麼出仕的機會就比普通的百姓大大的提高。清朝從順治入關後才大力招漢官以及康熙朝玄燁的大力扶持下,漢人官漸漸越來越多了。
八旗軍
你說這樣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官員的素質會是最高的?實踐證明後到了清朝後期,由於旗人的特殊優待政策,好吃懶做,不做有的吃的滿人越來越多,透過買官進入朝廷任職的也越來越多,相信這樣的制度下,清朝官員的素質絕對不是最高的。
-
4 # a本色蔚藍
並不認同,清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文人士大夫權力最低下的朝代,和明朝,宋朝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清朝的文人士大夫已經徹底淪為皇帝的奴僕,帝王的走狗,沒有了士大夫應有的風骨,清朝計程車大夫敢和皇帝爭論大禮儀嗎?敢向楊廷和張居正那樣權柄滔天嗎?
回覆列表
什麼叫素質高?大家公認的是清朝官員是歷代封建王朝中最沒有骨氣、奴性最強的!如果說奴性強=素質高,那麼清朝官員確實是素質最高的